如果你要問我這麽早退役遺憾嗎?答案是不。我相信如果加上現在的科學訓練🎑,自己的運動壽命會延長。但這就是不同的時代賦予我們不同的東西🧑🏽🏫,我們的狀態在那個年代已經是最好的了,對吧🧾?

鄧亞萍習慣了飛來飛去,有時在北京,有時在上海🚶♂️➡️🥗。她生活重心很大一部分是工作🟠,其次是公益🎙,包括推廣全民健身。“這樣挺好♓️,因為人生非常的短暫☸️,你能夠做(讓大家覺得)有意義的事情其實不容易🚖。”
24歲之前,那個“有意義”的事情是乒乓球✌🏿。在父親鄧大松的影響下☆,鄧亞萍從小接觸乒乓。賽場上的她被稱作“大魔王”🙏🏻,1991年日本千葉世乒賽上🏄♂️,她奪得女單冠軍——這是她第一個世界大賽的單人項目冠軍。往後的幾年🤦🏿🙍🏼♂️,她幾乎橫掃所有世界大賽的金牌。
與優異成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她略顯矮小的個頭。起初沒得到認可,但她身上有股勁👨🏽🍳,不服氣🍭。“如果我一路都很順利👍🏼,我身上可能也沒那個勁兒。”乒乓對她來說是“沒有退路”。因為從小打球,她希望借此改變自己的命運。
職業生涯的後期,鄧亞萍傷病不斷。王楠有次回憶,和鄧亞萍打球,後者為了不受腳上骨刺的影響,在廁所內把腳跺麻了才上場✊。這一切都是真的。鄧亞萍最怕中場休息,“一場結束,腳要馬上敷冰塊🧕🏿,盡可能讓它少充血、腫脹。”效果卻是短暫的,骨刺遲早會出來。“它紮著你的肉,每踩一下都非常疼⏸。”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後🫱🏻,鄧亞萍身邊許多隊友相繼退役🙌🏻,她也萌生了這個念頭🙍🏻♀️。外界印象中她退役的時間點模糊不清,實際上她是逐漸淡出的。1997年在清華讀書後📕,她一周要回國家隊訓練三次。那段時間,她處於“時刻準備”的待機狀態,如果年輕隊友不行,她隨時要補位👩🏽🍳。到了98年全運會,年輕隊員“慢慢頂上來後”,她才“慢慢地退下來”。
退役後的鄧亞萍聽從一位長者的建議,將昔日獎牌、獎杯悉數收進箱子🍥。“那些都是過去的事🔎。”她極少回頭去看過往成就🐜,但不可否認🫱🏿,榮譽一直環繞著她,隨她潛入校園🤦🏻,又回到社會。無論是作為運動員,還是社會人,在她看來,“需要有一顆好奇心”來應對社會的飛速變化🧜🏻🏃🏻♀️➡️。近些年來,她仍活躍在公眾視線內,試過從政✶、經商和主持,身份歷經多重轉變。
“你覺得讀書時和導師的關系與打球時和教練的關系相比✋🏿😓,有什麽不同嗎?”
手裏的保溫水杯被放在腳下,鄧亞萍頭微仰著👩❤️👩,眼珠子轉了轉。“這是很好的問題,我之前沒想過。”接著⚂☝🏻,她便滔滔不絕起來。
以下是她的講述→:
退役即巔峰
教練和導師都是我的老師,方法路徑雖然不同🛑,但他們對我的標準都是一樣的。教練希望我能拿金牌,導師希望我能順利畢業🔑,在自己的領域有所成就。
有退役念頭的那幾年,我一直想去讀書👩🦽➡️💆🏻。有人覺得我已經拿那麽多冠軍🧚🏽,很有名了,完全躺著也可以。其實是可以的,但我覺得24歲就到了人生巔峰🙋🏻💧,人生再沒有別的可能🥝,好像挺沒勁的👩🏻🦯➡️🙉。
2002年從諾丁漢大學碩士畢業後🧹,我想爭取一下劍橋6️⃣。當時遭到身邊所有人的反對,大家覺得劍橋太難了,如果我讀不下去還挺丟人的🐊。但我堅持要讀這個學位,劍橋一直是我的夢想🤹🏿,我不想留下遺憾。
我記得第一次到劍橋還是1998年我讀語言那會兒。看到校園裏大家忙著參加畢業典禮😢,我特別羨慕🎟。自己跟自己講,如果我哪天能在劍橋讀書就好了。但又會立刻自我否定:這輩子是沒希望了😂。
當時我還在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器材裝備中心工作💆🏽,這是一個類似於市場開發的部門,和體育項目完全無關了〽️。北京申奧成功後,我一直在幫我們的奧委會籌措資金,“拉贊助”🎭。我後來的博士論文就和這個有關,選了四個案例研究奧運品牌與全球競爭力🥈📘。
大家都知道奧林匹克的宣言是“更快更高更強”🤳🏽,但這是很軟的部分💔,有點虛無縹緲,如何把文化變現是我好奇的。比如說,奧運的門檻價並不低,對一些奧委會的贊助商而言,他們為什麽要贊助奧運?這些疑問是我博士選擇讀經濟學的原因🚕。

▲決定讀博時,鄧亞萍就知道自己選了一條非常艱難的路(攝影 / 王軼庶)
我一直很欣賞我在劍橋的導師Peter Nolan,他應該是最懂中國經濟的外國人,在經濟學領域非常權威↘️。碩士畢業後,我試著聯系過Peter,他說我的申請條件是符合的,除此之外,推薦信也很重要,他建議我找(前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來寫。我沒有猶豫直接去找了老薩,結果他當場就給我拒了,說,“你幹嘛讀博士?讀完碩士你就要回國🌷,為Chinese People工作。”我說我一定會回去,但劍橋是我的夢想,我相信從劍橋畢業後我能為中國人做更多。
在劍橋的五年時間裏我和普通學生一樣。六層💁🏼♂️,南區✋🏻,是圖書館裏我最常待的位置。劍橋是真正的讀書人的天堂,校園很美,又靜謐🙅🏿♀️,十分適合做學術。在學校裏行走🧔🏽,你會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歷史的環境中,畢竟裏面的建築都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這種氣場和文化氛圍給了我足夠安定的做學問的氛圍,會有一種“不讀書你在那幹嘛”的感覺𓀇。
除了看書👩❤️👩,我還很喜歡和導師溝通🦸🏻♂️。很多師姐怕我的導師🤱🏻,其實我也挺怕的,不敢隨便見他🤛🏽👘。Peter很嚴格,但他曾經鼓勵我👮🏻:“亞萍你要有自信,你書都讀到這個程度了,在你的研究領域,你比我認知的更多。要相信自己,跟著感覺走,沒有問題。”
這些話給了我很多信心。包括在畢業答辯的時候,Peter說你會很享受這個過程🌑,我說不可能🐇。後來的確如他所說,當你能夠和別人“針鋒相對”地去討論一個問題時🥹👩🏼✈️,過程令人愉悅💅🏼。
決定讀博的時候🙆🏼,我就知道自己選了一條非常艱難的路👆🏿。其實已經做好吃苦的準備了🧚♂️,肯定不會放棄🔡。但整個過程真的很煎熬🤙🏼。2008年8月7日,我收到了學校學術委員會的郵件✮,確認我通過了答辯。那天剛好是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前一天,心裏的一塊石頭落地🖕🏼,我特別高興👨🏿🍼。
從清華🙅🏻、諾丁漢,再到劍橋,人家說“十年磨一劍”🙅🏿,我花了11年的時間讀書🚆,最後磨出來了。我記得1997年剛開始在國際奧委會工作的時候,什麽都聽不懂,需要帶一個翻譯💯。別人對你愛答不理的🏝💱,自己就像局外人。當時落差特別大👩🏻🌾。後來沒想到自己能走這麽遠⛄️。
我的好奇心很重,運動員好像都這樣👩🎨,不怎麽害怕新的領域和挑戰🤸🏿🚶🏻。很難說我有什麽確定的規劃🫲🏻,許多時候都是順其自然🎼,我希望自己能學以致用。因為是運動員出身,我對體育有非常深的感情🤯。
競技體育對我們來講終究是一個短暫的過程🚣🏽♀️,運動員都要退役的,對吧🖱?怎麽讓大眾擁有健身的熱情和習慣,是我近些年在做的事🧧。
體育產業對國內來說還處於起步階段👩🏽✈️,其他行業的產業化,比如說酒店行業、互聯網行業,我會想💥,這種商業模式能不能拿到體育產業中來♣️👷♀️?
“沒有遺憾”
這次東京奧運會🪪🧑✈️,我們表現得非常出色。我在微博上復盤過馬龍與奧恰洛夫🏕、孫穎莎與伊藤美誠🔜、女雙對決等比賽。比賽是訓練的一面鏡子🤦,看中國隊今天的成績,就知道他們平常是怎麽訓練的💂♂️。
讀博時我做過一個統計🧘🏼,奧運會獎牌數排名前20的多數來自發達國家。競技體育是很反映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的,國家隊能夠在疫情這麽不確定的條件下保持出色的發揮🙇🏿♀️,我覺得應該感謝這個時代。
舉個小例子,現在國家隊有很多做體能師、康復師的外教🧽👸,我打乒乓球那會兒哪有呀👶🏼。那個時候國力還不夠強,我們的教練不僅要抓專業訓練,還要管身體訓練,他們肯定不像專業體能師這麽專業🫳🏿。現在你看我們有些老將,打了四屆奧運會🤮,他們仍處在非常好的競技狀態。這是我們那個時代所沒有的🛋。
我24歲就退役了。有人說可惜🚵🏻,其實是因為傷病這個不可抗力因素。隊醫也好,教練也好,到了後期,他們都沒辦法確定我還能不能繼續打了。當時主教練陸元盛帶著我去了北醫三院運動醫學研究所🫓,運動醫學界的泰鬥式人物曲綿域老師親自幫我問診🙅🏻♀️。教練問曲老,亞萍還能不能打了𓀝?聊這些問題的時候,曲老都沒讓我在場♦️🌆。
當時我腰傷已經很重了🧘🏿♀️。曲老的意思是🌳,亞萍如果繼續打下去的話,可能要坐輪椅👉🏻。教練就沒太堅持。

▲鄧亞萍與兒子 圖 / 受訪者提供
如果你要問我這麽早退役遺憾嗎😆?答案是不🦸🏻♀️。我相信如果加上現在的科學訓練,自己的運動壽命會延長。但這就是不同的時代賦予我們不同的東西🤞🏼,我們的狀態在那個年代已經是最好的了,對吧👁?
對現在的我而言,有乒乓球重要賽事時🏌🏼♀️,我會關註🤵🏽♀️,解說🚵🏼♀️、復盤一些賽事。我的小孩練球時🦼,我有時候會給他一些指導。但總體不會花特別多精力在上面。平時鍛煉身體我更喜歡打羽毛球👮🏽♂️,每周至少去兩次羽毛球館。疫情反反復復,很多場館都關了💠,我胳膊也有舊傷🚚,這段時間一直沒系統地打球⛔。
說到疫情,其實對我們體育行業沖擊不小,光是體育培訓行業,倒閉的公司就超過百分之三十了💆🏿。這可能是我目前最大的擔憂。這是無能為力的事,只能接受它🤘🏽。不過🧑🏽🦱,很好的一點是大眾的健康意識覺醒了,更有意識地去健身和運動。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鄧亞萍獲得乒乓球女單冠軍,薩馬蘭奇親自為她頒獎 圖 / 受訪者提供
由他做主的人生
不管你信不信,我16歲奪冠那年,不知道哪來的念頭,想著絕不讓我的孩子練體育♢。太苦了,我不想他走這條路💇🏿♂️。但隨著年齡增長,當我成為一個媽媽的時候🏠✔️,我堅持一定要讓他打球🥰。
體育帶給人的東西太多了,這裏面可能超過了你在學校書本裏學到的知識。甭管是在勝利的時候👨🌾,還是失敗的時候🖥,我們都要回歸平常心🏋🏼💂,不能氣餒,也不要驕傲,否則下一次就會失敗。它教會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而且還能從中結交很多朋友,我覺得是特別好的事情。
我的小孩從9歲開始練球,他當然不想練,覺得很苦。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都比較好🧙🏻,相對來講佛系的多一點,會覺得“我為什麽要去吃苦頭?”毫無疑問練體育非常苦𓀗,他需要戰勝自己的懶惰🌉,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基本和體育沾不上邊。
但我堅持讓孩子去練👩🏽💻,是希望他懂得一個道理🙍🏽♂️,任何一次成功都不是隨隨便便獲得的,是需要自己咬牙堅持的。體育是安全邊際下鍛煉一個人最好的方式👉🏽,我希望他能有這種磨練。
如果一個孩子沒辦法承受這種壓力和困難👨🏻💼,我覺得他是走不了職業運動這條路的。但說到底,這是他的人生,他的人生應該他做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