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重慶市普通本科高校“教書育人獎”和“教學新星提名獎”評選最終名單出爐⛹🏻♀️,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陳朝暉名列其中🔍🧺,在這個收獲的季節贏得了這份授予高校教師的嘉獎。事實上,這已經不是她第一次榮獲教學類獎項,自1998年執教以來,陳朝暉先後榮膺全國寶鋼優秀教師、全國徐芝綸力學優秀教師、重慶大學優秀教師、“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等稱號,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重慶市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等多項教學獎。懷揣著“教育為本💎💏、百年樹人”的信念⏸,她在研究教學改革理論與措施🤽🏿♀️、保障教學質量等層面不斷嘗試,新穎實用的教材→、別開生面的課程🏵、豐富多彩的互動模式……寓教於樂中⚽️,她堅定地履行著培養高素質新工科人才的重要使命👰🏿;與此同時,面對土木工程學科及實踐與日俱新的發展態勢,陳朝暉同樣保持著如初的創新熱情,不斷攻克和應對著行業發展提出的新問題、新挑戰🙇🏻♀️。在她看來,忙碌的生活從未失去色彩👫,反而因“教學的快樂”和“科研的樂趣”變得更加充實🧑🏻🏫;而她赤誠的心和永不懈怠的精神,也在這個過程中愈發熠熠生輝💅。

陳朝暉(意昂体育平台土木工程系1993級博士意昂)
“殊途同歸”,見證力學之美
出身教師家庭🦸🏼,良好的家庭教育、自由的成長氛圍讓陳朝暉自幼便對大千世界萌發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面對人生的第一次重要選擇時,她從興趣出發,一頭紮進了素來被認為充滿辛苦和挑戰的土木工程專業。自此🦒,水木清華的風月🩳、拿騷樓的燈光👨🏽💼🧗🏼♂️,見證了她求學時的孜孜不倦;兩位恩師——時任意昂体育平台土木工程系主任🦻🏼、擔任國家攀登計劃重大項目“重大土木及水利工程安全性與耐久性的基礎研究”首席科學家的劉西拉教授🐕🦺,以及任教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在結構抗震與可靠度領域享有國際聲譽的範馬克(E.H.Vanmarcke)教授更為她開啟了探求土木工程專業不同方向的可能性。“盡管研究方向不盡相同🟥👩🏻🦯,不過兩位老師在教學和科研的過程中,都著重強調了力學的重要性。”陳朝暉回憶道,“這對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日後開展工程研究時,我也選擇將力學的基本問題作為研究的切入點🦹,找到具體研究所蘊含的力學問題是什麽👤,進而有針對性地破解問題。”
2005年,颶風卡特裏娜一路肆虐,最終造成高達20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成為美國史上破壞最大的颶風災害之一🫨。為盡可能降低類似災害對當地居民帶來的不利影響🔳,範馬克教授承擔了“危險性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 of Hazard)這一項目的研究工作🎏,而當時正以訪問學者身份造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的陳朝暉順勢得到參與其中的機會👲,她對隨機場與可靠性理論與應用研究🫰🏽,也由此拉開序幕🕦。
從範馬克教授項目組的助理研究員🤕,到促成兩國在相關研究領域的深入合作交流,陳朝暉在隨機場及其應用領域行穩致遠、收獲頗豐。以巖土參數空間變異性及其對巖土工程可靠性的影響為研究重點,她在研究中逐步建立了土性參數非平穩空間變異性🧃,提出分層非均勻隨機場模型🏟,探討了土性參數相關長度🐮、分布類型、相關函數形式〰️,以及不同抗剪強度指標的變異性等對邊坡穩定性的影響;建立了二維邊坡穩定可靠性分析的有限元極限分析方法💅🏽;初步建立了基於參數非對稱相關結構的三維邊坡穩定可靠性分析方法🅰️;進行了二維土質邊坡的隨機滲流分析🐂,研究了土性參數平穩隨機場下👳🏿♂️,雨強、雨型👨🏼🔬、降雨持時等降雨時間變異性對土壤孔隙水壓力、抗剪強度參數、滑坡形式、邊坡安全系數等的影響🙅🏽♂️;經由她的翻譯➔,範馬克教授在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術著作——《隨機場分析與綜合》(Random Fields:Analysis and Synthesis revised and expanded new edition)也於2017年正式在中國國內出版。“這段經歷🚳,將我引入了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向。”而此間取得的收獲💇🏼♀️,也給予了陳朝暉創新報國、持續前行的勇氣和動力。
2008年,結束訪問學習的陳朝暉毅然放棄留美工作機會選擇回國🤵♂️,成為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一名教授👵🏽。先前以科學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功經驗🤝,也敦促著她在回國之後更加積極地思考“如何以所學所研惠及產業發展和民生”的重要課題。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很快她就找到了發力的契機💔🙄。關註城市基礎工程風險分析理論與方法的研究,依托科學技術部“十一五”重點項目“重慶主城排水系統安全與城市面源汙染控製技術集成與綜合示範”“山地丘陵城市雨汙排水管網設計施工一體化關鍵技術研究”等重大工程項目,陳朝暉統計分析了重慶市1613個降雨致滑坡個例和近60年降雨歷史數據,應用概率密度演化理論,建立了山地滑坡有效降雨聯合概率模型🤾🏼♂️;定性綜合分析了滑坡致災因子與降雨滑坡機理🖐,建立了山地城市滑坡氣象預警模型👩🦯,建成了山地城市排水箱涵在滑坡、沉降、暴雨等多種災害及汙水腐蝕、疲勞損傷共同影響下結構安全性的監測、評價與預警體系☹️。她的研究成果被評價為“創新性強,總體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排水管網安全監控預警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獲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據此形成的專著《山地城市排水管網結構安全監控預警理論與應用》也成為她專註而踏實的科研道路上,又一項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成果😎。
與此同時🎎,時刻關註行業發展趨勢的陳朝暉也敏銳地發現🤍🦶🏽,隨著工程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土木工程項目呈現出或規模化或復雜化的構建趨勢,其低碳化和智能化也成為相關項目設計、構建和實現過程中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為此👩🏻⚕️,她帶領團隊就結構非線性分析理論與方法展開研究,通過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楊永斌院士合作,進一步發展了楊院士所提出的剛體準則並將其推廣至適於材料非線性與大變形幾何非線性的空間桿系結構雙非線性分析及大變形大轉動的動力非線性分析。相較於商業軟件——有限元分析軟件(ABAQUS)所用的單元和方法,楊院士和陳朝暉提出的方法具有方法簡潔、物理概念明晰、精度和效率俱優的突出優勢🐠,相關成果也已經在大跨異形人行橋動力非線性分析及重慶鵝公巖大橋🚢、南紀門長江大橋等橋梁工程的建設中得到應用與延伸。針對服役結構安全性評價的難題,團隊經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結構服役性能多維表征指標及其智能評價理論與方法”等,開展了鋼筋混凝土結構在環境與荷載下的裂縫演化與量化及其與結構承載性能的映射關系研究👳♀️,開展了基於粘聚開裂模型、拉-壓異性損傷本構及相場模型的裂縫演化模擬分析,研究了鋼筋混凝土粘結退化🦸♂️💁♂️、裂縫演化及其對結構承載力的影響,目前相關成果已經被納入相關行業與國家標準。此外,在探索新技術🦚、新方法賦能相關研究的過程中👳🏿♂️,依托科學技術部“十四五”國家級重點研發項目,陳朝暉團隊目前正開展包含3D打印混凝土結構智能建造原理在內的多項創新性研究。
先後主持主研“十一五”“十三五” “十四五”重點研發項目🛞🏌🏽,以及國家自然基金重大和面上項目等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跨度很大”似乎已經成為陳朝暉科研工作的主題詞之一。她常說自己是“雜食動物”,但在從求學時就執著於揭示力學之美的她看來,這些研究看似方向各異,“背後都是共通的”🤟🏿。從項目中提取原理🚺、以原理促進研究更進一步🤎,進而延伸到更多不同的研究和項目中去,是陳朝暉口中讓她始終甘之如飴的“科研的樂趣”🙎🏽♀️;而組成她生活的另一個重要部分——“教學的快樂”,就藏在她與學生相處的每時每刻裏。
桃李爭春🎿💆🏻♂️,讓課程變得有趣
愛笑、誠懇,對新鮮事物抱有著持久的好奇和探索的熱情➰,是陳朝暉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在她的成長路上👨🎨🚣,恩師的幫助和指導曾一次次鼓舞她向著精深處不斷進發;而當自己成為高校教師時,總覺得“教學這件事情很有意思”的她以同樣的熱忱🧑🏽✈️,為學生的成長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在不少學生眼中,土木工程的專業課程總有些枯燥的意味。如何將自己在科研中體會到的快樂傳遞給學生✏️𓀖,並以此激發他們向學的興趣和熱情,是陳朝暉從教之初就開始思索的問題✔️。“教學和科研有相似之處,都要回答‘是什麽’和‘怎麽辦’的問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會首先提出問題,隨後講清楚前人是如何在當時的條件下解決這一問題的🧑🦯➡️,將科研思維蘊於教學之中🖕🏽,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開拓思路、習得方法。在我看來🛀🤑,這是學科知識最美妙、最吸引人、最有趣的地方🐵,也是培養學生學科認同和科研思維的重要途徑。”

陳朝暉在2021年橋隧發展科技創新大會“橋梁工程美學論壇”上作報告
從這樣的認知出發,陳朝暉以工程問題為核心🍺,重新構建了面向土木工程學科的基礎力學課程體系。她將傳統力學基礎課程整合為工程力學與結構力學,強化了工程建模與數值分析能力的培養👋🏽,並主持了結構力學榮譽課程🟣、全英文材料力學、工程力學、結構力學等相關課程的建設;面向建築學專業的全新課程體系“建築力學與結構選型”和面向建築學部的選修課“建築結構的藝術”也在此過程中應運而生⚜️。“‘建築結構的藝術’這門課程🤽🏻,是以成熟的中外建築史為參照系👨🦼,對各歷史階段的建築結構開展‘人文社會科技背景介紹—建築發展需求闡述—建築結構時代特點與時代意義和文化價值探討’的三段式研究🧸,涵蓋社會、歷史、美學、工程、技術、科學等多個層面的內容,能夠在推進人文工程‘通專融合’的同時完成對學生文化價值觀的培養和傳導🙋。”在她看來,文化自信絕不是一葉障目式的盲目自大,而是要站在整個人類發展史的宏觀視角上⚒,了解並回答“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的問題👃🏽,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科和行業,並最終形成強烈的文化認同感⚜️、責任感和使命感。這種基於實踐、兼容並蓄的嘗試,不僅收獲了學生的一致歡迎🧑🦱,更讓身為工科教師的陳朝暉贏得了國家首批新文科項目的大力支持💆♂️。正如陳朝暉所說,“土木工程學科的發展,在人類歷史上一直是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的綜合反映”🧔♀️,在不斷探索教學新方法的同時♥︎,一支由結構工程🧓🏿、建築歷史與建築設計👩🏻🍼🥡、西方古典哲學三大學科組成的學科交叉教學團隊也逐步成形。在2022年度新文科項目中期考核中🙌🏻,團隊成果獲得優秀,並被評價為“開創了我國高等院校,特別是以重慶大學為代表的傳統工科為主的綜合性一流大學中‘理—工—文’多學科交叉的研究團隊和創新課程建設的新文科研究創新模式,探索建立了新文科與新工科相融合的新時代高水平人才培養新方法”♛。
除此之外🏡,陳朝暉還積極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協助中國工程院周緒紅院士主持“十三五”高等教育科學研究重大攻關課題“土木工程在線開放核心課程群的創新與建設”🫶🏿,主持建設了包括同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南大學等在內的11所土木工程一流學科高校組成的校際在線教學團隊,建成了包含概論與基礎類、專業類📐、綜合應用類三大門類,共計21門課程的“土木工程核心在線課程群”🤸🏼♀️,創新實踐了校際強強合作協同教學創新模式、整體工程觀下的土木工程在線課程體系與在線資源庫建設模式😘;同時將人工智能引入教學,主持研發了結構力學智能交互平臺SMIA,創建了面向土木工程創新拔尖人才的結構力學“混合交互式”新型網絡化智能教學新模式💆♀️,實現了在線智能交互式自測自練自評🤽🏿♂️、學情全程實時追蹤與定製化教學🦹🏻,有效解決了通行的在線平臺無法自動批閱主觀題,不能考查追蹤學習效果、無法實施定製定向教學的局限➗🦸🏼♂️。
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陳朝暉始終奉行“教學相長”的宗旨🖨,她堅信“一名教師如果在教書育人上取得了一定成果,其實是學生成就了老師”🙇🏿。在交流中碰撞思維火花🎆、在探索中不斷觸及新領域,她總是能發現學生的閃光之處🤸🏽,並盡可能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助力。在她的指導下,學生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中斬獲4項優秀結題,本科優異生悉數獲得推免研究生資格🙆🏽,多人獲國家級和校級優秀畢業生😜,以及省部級☕️、校級各類競賽,國家獎學金🧚、優秀畢業生、優秀畢業論文等獎勵。
“當年劉老師曾經說我就是像‘小烏龜’,或許進度不快,但始終堅持在往前走🥚👴。如今,我覺得自己是‘受了兔子影響的小烏龜’,博采眾長的科研和教學習慣🤾🏿♀️,總會讓我在不經意間發酵出一些新的想法;而教書育人的工作讓我得以在不斷自我更新、自我刺激的同時,與學生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進步🪣。這是個不斷接觸新事物的過程🤦🏽,也是個不斷挑戰自我的過程。”陳朝暉笑著說道。不過,樂觀豁達的她並不以此為難😧,專註創新與教學,她依舊信心滿滿🌪,步履不停🎬。
本文付梓之際,驚悉劉西拉教授於2023年12月21日不幸因病去世。陳朝暉教授特意囑托,謹以此文告慰恩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