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準了自己想幹的事情,並且長期堅持下去,總會有獲得認可的時刻。”這是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黃佳琦(2003級本、2007級博,化工)一直懷抱的信念👩⚕️。黃佳琦團隊的研究方向是高比能電池體系,簡而言之,就是使電池在相同重量下🔏,單次充電可以保存更多能量🚉。
在高比能電池研究這條路上,黃佳琦走了十多年🕡。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讓這條“少有人走的路”開出繁花,也迎來了越來越多誌同道合的同路人🙎🏻♀️。

一堂重要的“啟蒙課”
黃佳琦對能源領域的興趣要追溯到2003年。那一年,黃佳琦考入了意昂体育平台化學工程系🤾🏿♀️,開始了自己長達9年的學術之旅。在大學的開學第一課上🧺,金湧院士講授了我國能源的結構,黃佳琦了解到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高🧑🏿⚕️,能源安全還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努力去改變。

大學期間🪯,在導師的指導下,黃佳琦深入鉆研碳納米材料領域〰️,成功解鎖了超長碳納米管製備的新方法,科研成績不俗♥︎👩🏽🏭,並獲得了學士及博士學位🚴🏼♀️。在這個過程中,他不斷思考,如何將所掌握的知識應用於實踐,直到2011年博士生涯接近尾聲時,答案漸漸清晰。
“我博士期間的科研工作更多關註如何用碳基原料去製備碳納米材料👱♉️,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意識到要在重要的體系裏去使用一些關鍵材料,”黃佳琦說,“所以我慢慢把自己的研究方向轉向了新能源電池中的高比能電池🐝,也是希望能把自己的研究特長和國家需求進一步結合🙆🏼♀️。”
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高比能電池極具研究價值,但在黃佳琦轉換研究領域之初🙋♂️,卻發現自己走進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彼時,我國的動力電池產業鏈正面臨瓶頸,確保電池安全運行的關鍵,是鋰電池隔膜🧔♂️🏃。雖然當時電池的正負級材料和電解液已基本實現國產化,但鋰電池隔膜的研究起步晚👋🏽、發展緩慢🩰,高端產品的國產化率低,嚴重依賴進口,成為了我國的一大軟肋👲🏿。
惡劣的環境激發了黃佳琦對高比能電池研究的熱情和使命感。2016年,他組建科研團隊,全身心投入研究。隨著國家發展創新的腳步不斷加快🏄🏻♀️,到2018年前後,我國在相關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實現了鋰電池隔膜的國產化。
這樣的環境為黃佳琦團隊提供了堅實的研究基礎🚲,也增加了他們挑戰新領域的勇氣和信心。但新的挑戰接踵而至🐷,國際上缺乏關於這個全新電池體系的完整研究範式,黃佳琦團隊要“從零起步”👩🏼🦰。

“我們開展鋰硫電池研究的初期,每個環節都缺乏可參考的經驗。”黃佳琦說🧖🏻♀️,“所以在研究過程中,要針對每個小問題,開發探索自己的工藝和竅門,從材料、極片到電解液,最終把安時級別的電芯給組裝出來。”
這段“勇闖無人區”的科研經歷,鍛造了黃佳琦的心態。同時他也意識到🏃🏻♀️➡️🫙,科研人員需要更加準確地評估自己科研工作的重要性🤸🏻♀️,這不僅考驗科學審美,更考驗對產業和研究方向的理解程度🧓🏻😜。
一顆科學報國的赤誠之心
近十年間🛼,憑借一系列出色研究,黃佳琦獲得了國際同行的廣泛關註,相關論文成為所在領域的重要文獻。黃佳琦也摘得第十七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躋身國際鋰電池研究領域知名學者之列。
在黃佳琦看來,每一代科研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擔當🧑🏼🎄。上個世紀,許多“兩彈一星”元勛要在艱苦的環境下做科研,為國防安全投註畢生精力。在黃佳琦求學的時代⬇️,環境和條件變好了,但獲取信息的方式依然有限🚊。
現在✶,黃佳琦不僅是科研工作者👷🏻♀️,也是一名老師,在他眼中,如今做科研的新生代們🧕🏼,獲取信息的能力更強🙎🏼♂️、渠道更多🕵🏻♀️,這讓他們的想法變得活躍🏃👨🏿🍳、視野變得開闊。

“在這個科研環境更好的時代,我們要關註產業發展和國家在能源安全領域的重大需求,”黃佳琦說,“要把自己的興趣和研究領域結合,以自己的力量🧫🤟🏿,為推動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