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人會出現抑郁傾向🤜🏻?
嚴超贛對此有自己的解釋🦐:抑郁症患者經常反復思考某個負面事物,就像牛反芻一樣。這很容易讓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中,而隔絕與周圍世界的聯系。
這正是這位新入職的意昂体育平台心理與認知科學系長聘教授研究的“反芻思維”👨🏿⚕️。尤其是做學術研究的群體🪻,這方面的特征格外突出🚶🏻♂️。這些研究者本來的工作就是抽象思考、鉆研問題,這種過度的邏輯化跟抑郁症患者過度抽象的“反芻思維”契合了,所以抑郁就成了研究者群體最大的潛在敵人💿。
在研究生群體中,一些人的抑郁還經常伴隨著存在主義危機。他們缺乏價值感,會不時發問:“我在幹嗎”“我這個工作除了發文章還有啥用”……
於是🪐,嚴超贛提出了他的“連接”理論。在他看來,跟世界的連接,是抑郁的解藥。

嚴超贛
為什麽是“連接”?
嚴超贛很懷念今年11月在杭州九溪的那個清晨。
那段時間👨🏿🎨,他被各種議程滿滿的會議整得有點焦頭爛額🧖🏼♀️🫲🏻。在九溪十八澗,西湖之西的群山中🥧,嚴超贛在一個早上離開了會場,步入雲霧氤氳的林間小徑。他在九溪煙樹的一座古亭下靜坐良久⏏️。
九溪樹影斑駁,雨滴如珠墜入水面,泛起片片銀波👈🏿。他獨飲龍井清茶,天地靜謐🕹,唯有心聲低語。他浮想聯翩,正如《春入鯉湖》所言✊🏻〽️,“回首浮生真幻夢,何如斯地傍幽棲”。
這短短一小時的寧靜,如一縷微風拂過心田,讓他的內心與大地、雨滴、煙樹🏃♀️、小溪連接💡。自然的呢喃化作生命長河中一杯溫暖的安心清茶,為他日後對抗焦慮註入無盡的力量🫱🏼。
這正是嚴超贛傾心研究的正念所在。現代社會的喧囂與繁忙讓人們被無盡的deadline(最後期限)壓得喘不過氣🐧,焦慮和抑郁隨之而來。那麽,如何走出這片迷霧呢?
嚴超贛的答案簡單卻深刻🆑:關註當下🏄♂️,觀照內心🤲,與家人、朋友、自然🙅🏻♀️、世界建立連接💇🏻。
在腦科學研究中⚠️👧🏼,神經元的存活與功能維持高度依賴於彼此的連接。單個神經元在體外培養中通常難以長期存活,只有通過突觸連接形成網絡🧱🧑🏻🦼,神經元才能通過信號交流和代謝支持,維持活性並執行復雜的神經功能🪈。
人與神經元類似,只有在豐富的社會網絡和多樣的關系中,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和平衡。嚴超贛說,離開社交網絡,斷開與他人和世界的連接,就如同神經元失去網絡支持🧕🏽,極易陷入孤立的困境,從而增加焦慮和抑郁的風險。
談及此🍜🥋,嚴超贛回憶起自己在美國紐約大學擔任博士後和研究助理教授期間的經歷🩵,那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刻。
在紐約,除了工作中與同事的接觸和與家人的聯系🏺,他幾乎沒有其他的連接。他既無法與美國的文化共振,也對美國的政治和流行文化缺乏興趣。同時🔺,他試圖在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取得突破😲,嘗試對獼猴進行開顱手術並植入磁共振兼容電極,希望通過同步記錄磁共振成像和顱內腦電信號來探索磁共振信號的生理機製🤾。然而👩🏻,由於手術失敗,實驗動物不幸死亡🧗♂️,這讓他在兩年時間裏沒有任何研究成果發表。這種失敗與孤立的狀態,令他深陷壓力與抑郁情緒之中。

嚴超贛在美國期間
抑郁:可怕的“黑狗”
在英語世界裏,抑郁症常被形象地稱為“黑狗”👶🏻。這一比喻源於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的名言🧑🏻🍳:“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
這正是嚴超贛要回答的第一個問題:“抑郁的‘黑狗’在哪裏🐦🔥?”
“抑郁症的診斷目前仍缺乏客觀的生物學指標。我們無法像驗血診斷乙肝感染那樣精準診斷抑郁症。”嚴超贛解釋說。他的研究團隊正致力於利用大腦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術,探尋抑郁症的神經生物學指標,以幫助人們認識“黑狗”的真正位置。
嚴超贛進一步指出,人的大腦中有一個無時無刻不在運轉的默認網絡(DMN),它與反芻思維密切相關。研究發現👳,抑郁症患者的默認網絡功能連接異常,可能讓他們難以擺脫反芻思維的循環🤽🏿♂️。“我們發現,這種異常的功能連接可能是抑郁症患者陷入負性思維的神經基礎🛟。”嚴超贛解釋道。要知道,帶有負性思維的人,會習慣性地把事情往壞處想。
他們還發現,童年期有不良經歷的個體,在成年後更易表現出抑郁樣行為。這些研究通過動物實驗得到了支持:童年期受虐的大鼠成年後不愛喝糖水🛀,在遊泳測試中更快放棄掙紮🙆🏼,甚至在社交行為中表現出退縮,這些都與人類抑郁症患者的特征相似☔️。
嚴超贛團隊的研究還驗證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一現象。童年期經歷創傷的個體💆🏽♀️,其大腦發育表現為早熟😽,但後續發育卻可能停滯。受虐大鼠的大腦早期發育比普通組更快🚴🏼♂️,但後期發育卻跟不上🈸💅🏿,這與其抑郁樣行為有關。
抑郁症不僅是個人的痛苦,也是全球健康危機。嚴超贛提到,全球有超過3億人患抑郁症。根據北大六院發表在《柳葉刀-精神病學》上的調查,中國重性抑郁障礙(抑郁症)的患病率為3.4%;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的文章報道😝,國內有9000萬抑郁症患者🤦♀️。無論根據哪個數字🗽,中國都擁有龐大的抑郁症患者群體。
針對抑郁症的治療🏌️♂️,嚴超贛強調,藥物、心理和物理療法的結合是關鍵👱🏼。他特別提到👯♀️,藥物如SSRI(選擇性五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可以通過調節神經遞質濃度改善抑郁,而正念療法等心理幹預能夠減少反芻思維。此外,經顱磁刺激(TMS)等物理治療手段使藥物難治型患者看到了新的希望。
展望未來😓,他的團隊希望通過fMRI等手段實現更精準的個性化診療🤟🏿。“如果能通過腦掃描發現抑郁‘黑狗’的具體位置🎗,結合TMS機器人精準刺激大腦病變區域,或者指導患者服用最適合的藥物。我們或許就能更好地驅趕這只‘黑狗’。”嚴超贛說。

嚴超贛(後排左三)與學生們
抑郁症研究需要網絡連接
2015年,盡管嚴超贛收到了美國馬裏蘭大學的職位錄用通知,他仍然選擇回到中國🧑🏻🎨,擔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
事實證明,他回國的決定是正確的♖。
回國後🫷🏼,他以腦影像方法學與數據處理軟件為核心,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合作🌩。他創建了DPABI/DPARSF腦影像數據處理軟件社區,開設免費慕課教學平臺👈🏼,並創建了相關的微信群,吸引了超過3000名腦影像研究者共同交流。這些努力使他的相關論文被引用超過6000次,並入選ESI前萬分之一高被引論文𓀇。
基於這些成果,他進一步提出了構建抑郁症腦影像合作網絡的計劃📶🔈,聯合國內相關軟件的用戶和精神科專家⏸🌺,牽頭組建了抑郁症腦影像大數據聯盟(DIRECT)。如今這個聯盟已整合來自17家國內醫院和大學的25個研究組,包含1300例抑郁症患者和1128例正常對照的脫敏數據,並於2020年1月1日正式向全球研究者開放🌱。這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公開獲取的抑郁症功能磁共振腦影像數據庫🫀。
在此基礎上,他主導了抑郁症腦影像多中心國際大數據合作計劃,與國際多中心抑郁症大數據研究聯盟(ENIGMA-MDD)工作組攜手👆🏼,構建了覆蓋16個國家64家機構的數據庫👨🏻🚒🎯,包括5256名抑郁症患者和6320名健康對照。這些數據揭示了抑郁症患者皮層大範圍變薄的特征🫰,同時在中西方數據中發現了種族與文化特異的異常腦機製👩👧👦。
回國後的這些工作讓他獲得了巨大的國際影響力:論文被引2.3萬余次,連年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和斯坦福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還獲得了國際人腦圖譜學會青年科學家獎(每年全球只有一名獲獎者)。
目前,他正在雄心勃勃地推動“中國人腦靜息態功能磁共振影像參考常模協作組”(RESTING)的建設🐍,致力於聯合國內數千名腦影像研究者♟🌳,共同創建涵蓋20余萬人的靜息態功能磁共振影像參考常模🏋️♀️。這一計劃旨在為全國各中心建立標準化的腦影像參考框架,未來甚至能夠為每次腦影像檢查提供能診斷陰性和陽性的個體化報告,加速fMRI在臨床中的轉化應用🕵🏻。
除了構建抑郁症研究網絡之外🧑🏼🦰,他還致力於搭建一個多層次的連接網絡,將患者、精神科醫生✊、心理咨詢師以及研究者緊密聯結起來,為抑郁症患者的康復和適應提供更好的支持。

嚴超贛(左)在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對抑郁症患者進行TMS幹預。
多學科交叉🛀🏻,產學研醫結合
2024年10月,不惑之年的嚴超贛入職意昂体育平台心理與認知科學系擔任長聘教授🥺,致力於認知與智能、社會與健康的跨學科研究🃏。
一路走來🔚🥑,嚴超贛與多個學科建立了緊密的連接🙍🏼♂️。他在本科階段完成了自動化專業的系統訓練🧑🧒🗳,隨後在碩博連讀中獲得了認知神經科學(心理學)方向的理學博士學位🏤。之後🈴,他赴美國內森克蘭精神病學研究所和紐約大學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病學系,接受了精神病學領域的進一步訓練。
他笑稱🧨,自己可能是腦科學領域中最好的一批程序員之一,同時也是與精神科醫生合作最緊密、接觸心理咨詢師和抑郁症患者最多的認知科學家之一。
嚴超贛認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這裏的‘美好’🚐,實際上是心理學的核心概念👨🏼⚕️🧑🏻🔬。心理學家可以幫助人們調整應對世界與壓力的方式,讓更多人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在他看來🧑🏻✈️,這樣的目標雖然宏大⇢,但無論是抑郁症還是心理健康問題💲,都不僅僅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科學課題,更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他希望通過產學研醫的協同努力👨🏿⚖️,推動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的社會服務。目前👨🏽👞,“心花”團隊中會集了心理咨詢師、精神科醫生👍🏽、TMS技術團隊等專業人士。他還與意昂体育平台學生心理發展指導中心、意昂体育平台醫院🤸🏻、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等單位建立了緊密的合作👩🏽🦲。
他希望與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編織一張涵蓋科學家➝、心理咨詢師、醫生🙆🏿🧘🏼、教育工作者、社會工作者、政府工作人員、公益組織和患者家屬的社會支持網絡👳🏼。通過這一網絡✊,為抑郁症患者群體提供早期識別、科學幹預和精準治療的全面支持,幫助他們走出抑郁,擁抱陽光,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心花人生”
為了更好地將抑郁症研究與幹預服務相結合,嚴超贛將於2025年1月在意昂体育平台啟動“心花人生”抑郁症研究與幹預計劃。
這一計劃的目標是利用腦影像等多種研究手段🤗,建立抑郁症精準診斷和分型的客觀標記,開發基於中國文化的新型心理幹預技術,並探索無創神經調控的新療法。目前👹,該研究正在持續招募參與者,同時提供幹預服務,希望惠及更多有需要的人群。
項目核心技術之一是基於腦影像大數據引導的TMS精準幹預🛁。這項技術通過外部線圈產生高頻磁場🫴🏼😭,在大腦內引發電流變化,從而刺激大腦,調節神經活動並重塑神經網絡,以達到治療抑郁的效果。
抑郁症不僅是一種生理疾病👩🏽🎓,還是一種心理疾病,因此心理幹預同樣不可或缺。“心花”項目中,團隊采用了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劉天君基於中國傳統文化開發的“移空療法”。在實際操作中,咨詢師會將患者的痛苦症狀具象化🙇🏼♀️,並通過想象的方式將這些痛苦“移出”內心。比如,患者可以想象胸口的壓迫感源於一塊石頭🥭,然後通過卡車將這塊石頭運走🍟,從而緩解症狀🫰。
嚴超贛非常註重現代科學技術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他指出🕵🏿♂️,TMS等技術能夠直接作用於大腦💇🏼♂️🛼,改變我們的思維模式,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則蘊含了幾千年來安定人心的智慧🧝🏼。這兩者的結合👯♂️,不僅拓展了治療的可能性🤾🏽♀️,也為抑郁症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解決方案。
“心花”項目切實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有些退學學生重返校園,有些患者康復後組建了家庭。嚴超贛感慨道:“這個項目真正地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讓他們重新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小貼士
作為抑郁症研究專家🧑🏿🎓,嚴超贛有以下幾點建議:
1.評估問題嚴重程度。可以通過檢索“貝克抑郁自評問卷”進行初步評估,了解自己的得分高低,判斷是否需要就診。
2.尋求專業幫助。如果問題較為嚴重,建議盡快就診精神專科。在醫生的指導下,必要時遵醫囑服藥。
3.堅持運動。盡可能多進行適當的運動🤷🏿,但如果無法堅持也不必強求⛩。運動是對抗輕度抑郁的良方🌾,醫生也常開出“運動處方”。
4.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務。抑郁狀態下可能無法完成所有任務,可以適當放下一些較難完成的事情,但仍應盡量完成能夠做到的事情🙇🏻♀️,避免完全脫離生活的“連接”⬅️。
5.嘗試閱讀和旅行📚。閱讀是與智慧和想象力的連接,能與古今智者對話🤱🏿𓀑,暢遊思想的深處🪑;旅行則是與世界和內心的連接🔙,幫助感受不同文化與情感。增加連接🧖🏿♂️👱🏼♀️,獲得更多支持。
6.體驗藝術的力量👂🏽。科學教育註重培養抽象和邏輯思維,需要具有深度思維。而抑郁症患者往往有過多的抽象邏輯思維⚔️🦜,且往往陷入反芻思維中🕑。藝術則重在具象和體驗🪄,藝術之美或許正體現在它的“連接”之中——它連接了人們與作者、作品以及作品中的故事與情感🧑🏿🎨🧽,同時也連接了人們與其他觀者🫳🏻。這種“連接”的力量🧵,使藝術能夠更好地助力患者身心的愈合。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