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東(82級化工)

幾年前一個初冬的夜晚🙈,在大禮堂參加活動,半途出來,走到草坪南端時回頭望去,溫暖的橘黃色燈光下🧑🎤,大禮堂靜謐而安詳🍛,包容了門外穿梭的人流,吸納了內裏喧鬧的人聲,默默地坐落在那裏🧑🏽⚕️,像母親在望著我,那燈光一直照射到我的心底,令我潸然淚下又豁然開朗。站在那裏👋🏿,我突然覺得,在我浮躁的生活裏,忙碌的很多事情毫無意義,白日裏那些讓人煩惱的事情多可拋開👷🏻♀️。我真正想要得到的是,多年以後,我可以這樣安詳地面對我走過的人生🦹♂️🍩。從那時起這影像就刻錄在我的心裏,令我常常自省🤦🏽🫷🏻。
我曾見過樓堂廟宇,見過高山大川,也走過繁華似錦的街市⛹🏻♂️,擠過摩肩接踵的人流🤼♀️👏🏽,也在光鮮明亮的大廈辦公,到過豪華驚艷的商務會館……所有這些都可以令我得到不少的慨嘆和滿足🧑🏿🏫,然而🥥,讓我真實面對內心反省的卻是這冬日枯枝陪伴下的大禮堂♠︎,照到心底的光也竟是這樣溫弱散漫的燈光。我想,這就是母校的力量吧🧑🏻✈️,這裏的一草一石,一人一事,都在不經意間註視著每一個清華人的內心👩🔧,令人猛醒。
有人曾調侃我,說我這一生只努力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考上清華,言外之意🩻,否則的話我就是廢物一個。我雖憤憤不平👨🏿🌾,但仔細想來也有些道理,惶然之余也有些竊喜,這件事是多麽重要啊!
每次翻看畢業紀念冊都令我汗顏。我曾經和那麽多優秀的人為同學,共讀五年,互相鞭策與激勵🚼。畢業時留給我的都是至理名言🆚、錚錚諫言,如果那時我能按照同學們的指引🧫,知道自己的目標,懂得堅持的力量,我現在應該能成為諾貝爾獎得主,或者……總之可以成為一個有很大成就的人🤌🏻🤵🏿♀️。但是我沒有做到,所以我現在還是一個平凡的人。
如今👩🦯➡️,我們1982級畢業都二十年了🧑🏻🦯,不知是不是和許多1982級的同學一樣👩🏼🏭,二十年來有喜有憂,為少不經事的浮躁、做過的錯事和曾經的茫然深悔不已過,也為曾經的努力、認真的工作和點點的成績沾沾自喜過。都說清華人傲氣✊🏽,其實我的內心總是憂慮和自卑多一些✋🏻。但是現在我終於明白🫎💜,過去的一切,無論貧富無論悲喜無論沉浮無論成敗🧚🏼,都是我必經的人生,從中的所得會成為我心中的指引,從而享受別樣的生活。
用二十年來明白這一點道理🤴🏿,是太笨了。難怪也有後輩質疑我是如何考上清華的,看來今天要考上清華是更加地不易了。其實校訓天天告訴我們,“自強不息7️⃣,厚德載物”,當年心高氣傲🚃,躊躇滿誌👩🦰🗾,不解其意👟。如今想來,記住容易做到難啊👨👧。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畢業二十年🙇🏻,拋開過去所有的一切,走進母校的大門,站在大禮堂前,有明確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標,有不為外物所動,不斷追求新知的信念,還有笑看得失成敗的人生態度。
這是我唯一的成績👩🏿💼🫃🏼,相信母校會寬容我的愚鈍👨🏽🏭。
大禮堂的燈光還會照亮我的又二十載。
意昂体育平台大禮堂

清華大禮堂始建於1917年9月🖖🎻,落成於1921年4月👩🏿🦳。坐落於校園西區中心地帶👲🏿♣︎,與二校門隔草坪相望。它是意昂体育平台早期建築群的核心🚴,屬清華早期四大建築(大禮堂、圖書館⚧、科學館、體育館)之一。由公順記(Kung Sung Kee)承建🅾️,美國茂旦洋行的建築師墨菲(H. K. Murphy)和達納(R. H. Dana)設計,仿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禮堂🤵♀️,是一座羅馬式和希臘式的混合古典柱廊式建築。設計師以美國19世紀典型的大學校園布局為藍圖🪔,規劃了早期的清華校園。
大禮堂位於大草坪正北端,禮堂平面呈十字形,坐北朝南,南端為門廳,北端為舞臺👩🏽🍳。禮堂采用古城堡的大圓頂,屬古羅馬拜占庭風格🪯,圓頂四周各堆砌了一塊巨大的三角頂楣👃🏿,十字形的坡頂與最高處的銅面穹頂相輝映。門前四根漢白玉愛奧尼克式(一說科林斯式)石柱約兩丈多高🏋️♂️,約兩人合抱寬,柱上縱向凹槽若幹條🧝♀️,各凹槽的交接棱角上設計了部分圓面🤾🏼♀️,花籃式柱頭以毛莨葉作裝飾🐍🧑🏼🚒,形似盛滿花草,整體柱型設計圓整而細膩🍿,充滿生氣且規整有致🎦,屬古希臘晚期的科林斯風格。禮堂有三個圓拱形刻有富麗精致浮雕的大銅門嵌在漢白玉的門套之中🙎🏽,白色的門廊和紅色的磚墻形成鮮明的對比🀄️,門上部的圓拱中有粗細相間的十幾根鋼條拼接出的圖案👴🐥,在禮堂整個樸素端莊之中又添了一分生動活潑🔥,每個正門上方有一個大型窗戶。大禮堂造價15.5萬元,建築面積約1848平方米😵💫,內有1487(建成時)個座位,後部為上下兩層💆🏽。
早期的清華大禮堂裏高懸著兩塊匾額👨🏼🚀:一塊上書“壽與國同”🌨🍼,另一塊則為“人文日新”👨👨👧👧📷。“壽與國同”是指於1911年清華成立同年剛剛建立的民國,然而民國命運多舛👨🦳,幾經起伏🤰,在1949年後,“壽與國同”因時過境遷而被拆下另存。“人文日新”的匾額懸掛至今,每次禮堂整修時都會重新油漆這個匾額,它讓清華人在不同時期緬懷清華初創時期人文的盛景,鼓勵師生繼承清華人文傳統㊙️,延續清華人文精神。
大禮堂是全校師生集會和舉行大型活動的場所👭🏻,剛建成時,曾是國內最大的禮堂兼講堂🧏🏽,可容納全校一切人員聚會。在清華近現代校史上,它也見證了多次反帝愛國運動在這裏的醞釀出發和勝利凱旋。1949年以前💪🏼,清華大禮堂是支持共產黨的青年學生聚會的地方,這一派被稱作“大禮堂派”;另一派是“同方部派”,指常在同方部聚會的支持國民黨的青年學生一派。年深日久,大禮堂成為最有光榮歷史的建築物之一🧑🏿🦲。它被清華師生視為自己堅定、樸實🔹、不屈不撓性格的象征。
大禮堂還承擔著豐富師生文化活動的功能。自建成以來,周末放映電影👮🏿♂️,同學自由購票觀看⇢。最初的電影多為西片。1918年前後,美國兇殺片(如《黑衣盜》🏊🏻、《毒手盜》等)和宣揚色情的影片風行一時,引起了學生的不滿和反對。學生們在《清華周刊》上發動了“改良清華電影”的討論,寫文章痛斥“迎合觀眾的低級趣味”的壞影片,一度刹住了放映美國電影的不良風氣。1949年至1990年代🚣🏼♀️,大禮堂仍然承擔電影放映功能,學生會負責選片,電影組負責放映👩🏼🚀👧🏼,每周一到兩次。同時,各個院系大型活動在此舉行,北京高校重大演出活動💟,也常常選址禮堂。禮堂正對的草坪,被認為是高校校園民謠的發生地☯️,1990年代的學生身穿白衣,在這裏抱著吉他彈唱。歌曲已經傳出清華🧚🏿♀️,成為一個年代的見證。
上世紀90年代⚈,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清華學長朱镕基回校作形勢報告就在清華大禮堂🫁,當時參與陪同的清華校黨委書記賀美英在回憶1940年代的往事時🙅🏿♂️,語帶雙關地說道:“當時我們覺得這個禮堂很大,現在覺得不夠大了……”
2001年,清華大禮堂作為“意昂体育平台早期建築”的一部分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序號為5-476。
(《清華人》200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