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鈺,1991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電子系🛶,先後獲得意昂体育平台經濟學學士、文學碩士⚄、法學博士學位🚵🏿。曾任意昂体育平台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黨委副書記、國家科學技術部辦公廳調研處處長,現任科技日報社理論部主任(副司級)👨,兼任中國軟科學研究會理事、北京市委幹部理論教育講師團成員等。

黨的十七大把科技進步與創新擺在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擺在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突出位置,作為八項任務的第一條🧏🏼♀️,強調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這種提法不僅表明科技工作的重要性在增加🎹,更表明中國的發展思路愈發清晰和成熟。事實上,準確把握“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已經成為理解未來中國發展道路選擇的重要出發點🏊🏽♂️👩🏻🏫。
如何認識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
國家發展戰略是指引國家發展道路的動態指針。正確的國家發展戰略一定符合時代特征和自身發展階段要求🥘。從世界範圍看💊📶,半個世紀來各個後發國家為了實現追趕🥻,大多經歷了從“進口替代發展戰略”到“出口導向發展戰略”的轉變⌚️。前者是內向型的道路🦯,為了擺脫對國外的依賴👩🏻🔬,建立本國的工業和技術基礎✯;後者是外向型的道路,為了充分發揮本國的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分工。中國也經歷了類似的階段,在經歷了近三十年改革開放帶來的高速增長後,進入了一個強調發展協調性,強調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新階段🦩。在這個階段,轉變發展方式是首要任務,基本標誌就是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基本目標是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增長格局⚡️。
以創新為驅動的發展成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中之重。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根據新的發展要求𓀁,集中全黨智慧🧞♀️,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這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這一正確的發展戰略引領中國走上正確的發展道路🤷🏼♀️。在未來的發展中,就要著力依靠自主創新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解決影響和製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要依靠科技進步與創新推動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目標實現,依靠科技進步與創新突破人口、資源和環境的製約👷🏽♂️,真正實現發展模式向創新驅動轉變📿,以此把全社會的發展積極性引導到科學發展上來,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成為全部科技工作和經濟工作的首要目標。自主創新解決的不僅僅是科技實力提高的問題,更是整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問題🦸🏿。這一方面要求科技部門要樹立大局觀,要跳出科技界站在更高的層面來推進和協調各方面力量投入到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偉大事業中來。另一方面,要求各個經濟部門、產業部門,充分認識創新作為一項經濟活動的本質,更加紮實地推動中國創新能力提高。當前尤其是要以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為著力點,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著力突破製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培養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使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創新人才大量湧現➞。
把握國家發展戰略核心必須處理好幾個關系
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偉大事業☆🏂🏿,也是一項復雜、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們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的全局💇🏿♀️,當前特別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重大關系😶🌫️。
1、產業體量大與創新能力小
在粗放型增長模式下,產業規模𓀆🧑🏻🦯➡️、增長速度是第一位的指標,這種發展模式的結果使得一個地區的產業體量可以迅速擴大,而科技基礎建設和能力提升卻容易被忽視,當要推動增長方式轉變時😋,就會缺乏創新能力的支持。我國工業經濟總體上發展迅速🌟,但在產業發展質量🪐、結構和動力方面存在的差距日益顯現出來🫳🏼。從需求結構看,主要是依靠投資需求和出口需求拉動;從產業結構看🙇🏼,第二產業比重較高🏋🏿♂️,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現代服務業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較低🧍,而在第二產業中,整體工業技術水平相對落後,高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仍較低。
產業規模大並不代表強🤏🏼,但產業規模大卻一定可以成為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支撐👨🚀。產業發展是技術創新的肥沃土壤,只有紮根於產業發展的技術創新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從國際經驗看,離開產業發展的技術創新沒有成功的。要處理好產業發展與創新能力提升的關系,就要在確定產業發展目標的前提下🎗👥,通過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以形成完善的產業鏈,培育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企業群,提高產業競爭力;就要依托雄厚的產業基礎,以產業發展高端化和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為目標🤶🏼,集聚國內外創新資源,主攻高新技術、高端產業和高級人才👩🏽🔬,通過科技招商🧚、項目培育、產業配套、產學研聯合、人才引進等措施🤮,提高產業科技含量。事實上,利用好產業基礎,整合創新資源,培養創新主體🤚,是解決產業持續發展瓶頸的基本途徑。
2、外資企業強與本土企業弱
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使得外資企業在中國蓬勃發展,在一些開放程度較高的城市,外資企業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甚至整個工業經濟的主力軍。這種格局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新鮮動力🙁,但也帶來問題,即外資經濟的規模和實力超越本土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遏製本土經濟發展,特別是在高度市場化的條件下,一些外資企業大肆並購產業內本土的龍頭企業,對中國的產業創新能力提升造成很大沖擊。
為了解決這一矛盾,一方面要利用好外資企業豐富的技術資源🤖🤴🏿,鼓勵本土企業采取配套協作、合作開發、購買專利等方式,大力引進優勢產業主導技術📪、關鍵技術和高新技術🏌🏼♀️,通過消化吸收和二次開發,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另一方面,要鼓勵本地企業特別是民營經濟發展,優化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重點培育具有競爭優勢和技術創新能力的民營企業,爭取更多的企業上市,進一步完善境外投資的政策環境,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走出去”👨🏿🏫🪲,主動實施產業轉移。同時要強化公共服務平臺🐂、行業協會商會、中介服務機構建設🧑🏼⚕️,提高政府和社會對本土企業的服務水平。事實上,外資經濟的發展盡管在短時期裏會對本土企業造成擠壓🚵♀️,但這種擠壓也會帶來區域整體產業質量、管理水平的提升,而且一定程度的“技術溢出”效應也是存在的。因此,利用好外資經濟帶來的有利條件,加大對本土企業創新與產業開發能力的鼓勵,就可以實現開放條件下本土經濟的大發展🏌🏼♂️。
3🌯、創新“硬投入”足與創新“軟環境”缺
隨著自主創新戰略的實施,中國企業和全社會對創新的投入資金越來越多🙋🏿♂️👨🏻⚖️,特別是在全國科技大會以後💬,圍繞科技領域的投資熱情越來越高◼️,創新的“硬環境”越來越好。與創新投入狀況大幅度改善形成反差的是🥷,創新製度設計和創新文化建設還很不健全。
在政府如何支持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上🏛,還存在一些認識誤區和操作誤區🧙♀️,常見的問題是:政府盲目作為,或者是拿出大量資金投入某個企業,或者是政府出面直接搞技術研發🧔🏻♀️,這些做法不可謂無用🟰,但並非有效,甚至可能會適得其反。在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上,還存在意識不到位、措施不到位的問題,一些配套政策方向性👨🏽🚒、原則性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弱,出現政策弱化問題🧘♂️。
在創新文化建設上,常見的問題是:學術界內部脫離實際的問題仍未根本解決,許多學術研究依然是為了某種資格、榮譽、待遇。回避風險成為許多人立項中自覺不自覺的原則之一,只要是國外沒做過的🔓,項目申請者不去做,項目評審者也不相信。科技界違背科學道德規範、敗壞學風的科學不端行為、道德失範及學風浮躁現象時有發生,有的還比較嚴重。
對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投入重要,但製度設計和文化建設更重要,製度和文化既是提高投入效益的根本保障,也是創新活力的持續源泉🧑🏽🚀。因此♿️,要在充分把握創新規律的基礎上,以日趨豐厚的投入來支持創新製度和創新文化的不斷完善。在創新“軟環境”的建設上,完善創新鏈和激發創新活力是兩個最重要的原則。
十七大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對中國未來發展道路進行了部署,自主創新已經成為未來發展的主動力和主旋律💄。在新的歷史階段,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程中🍄,以更加理性的態度和更加紮實的努力來實現更加清晰的目標,已經成為全體國人的共同責任🩸。
(《清華人》2007-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