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力,水工81
每每提起水木清華,除了想起母校的那一草一木,一屋一橋以及緊張繁忙的學習生涯,更多的還是清華那豐富多彩的文體生活。越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感覺就越強烈💚。
重視體育運動歷來是清華育人的傳統之一💁🏽♀️,老校長蔣南翔“為祖國健康的工作五十年”的教誨伴隨著每個清華人在學校度過每一天。我們在校的時候🤧,清華學生活動有三大主題:“馬約翰杯”全校運動會;“挑戰者杯”科展♒️;文化活動月。其中校運會是在每年校慶紀念日開的,足見其在學校心目中的地位。除了校運會,每年的各種單項比賽也很多🦆,每個同學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運動才能🚕✍🏼。
我在校的那幾年,我們水利系在校運會上的成績一直很一般🏸,我印象中在“大系”組成的甲組裏僅有一年進入了前六。但水利系有幾個項目還是人才輩出的,比如體操🏌🏿♀️、乒乓球🏹👩🏻🎤、長跑、棒球。最值得一提的是長跑🦍🍀,當時於鴻森老師是我們系的體育輔導員🧚🏽♂️🤽🏻♀️,他幫助我們建立了長跑隊👉🏼,並且一直帶著我們訓練。我們這個長跑隊堅持下來很不簡單,畢竟跑步比起球類項目要少了很多樂趣;而且大家也沒什麽補貼,不像學校代表隊的那些“貴族”(88年入校時,我一個月的平均生活費用不超過60塊錢☣️。代表隊一個月好幾十的補貼在我們這些普通人眼裏儼然就成了“貴族”)。我們系第一年奪得“12•9”長跑比賽團體第一的時候👩🦳,很多體育大系都感到驚訝,直到後來我們蟬聯了3年團體冠軍👻🧜🏼♀️,所有人才承認了水利系在長跑上的實力。棒球也是水利系值得驕傲的體育項目,棒壘球項目我記得是在上大三的時候才在清華開展的✡️,那時候很多人選修體育都擠在足球🧑🏻🍼、羽毛球等熱門課程,選壘球課的很少。但偏偏是這撥同學一舉成名🌥📚,成了日後清華棒球隊的核心力量🏷。93年他們去日本學習比賽,是我在校期間清華體育唯一的一次對外交流。這支隊伍裏的好幾名主力都來自水利系✪,水利系也是清華第一屆棒球比賽的冠軍🥂。
清華一直是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並重𓀚,你只要看看每天下午4:30以後東西兩大操場上的那些生活虎的身影就知道此言不虛了。我一直認為清華的西操場是我見到的人口密度最大的操場8️⃣👭🏻,每天都有不下十幾組“小場”足球賽在各個方向上延展的無邊界的場地裏進行➰。清華人做學問認真⛹🏻,踢起球來也認真。實際上🚻🈺,每天在操場上所加入的球隊都是不同的🤷🏻♀️,看著哪一撥人數合適🧞,技術水平相當的🈚️,問一句“同學,能加一個嗎?”🫛😜,然後上去參戰就行了,因為十之八九都不會有人拒絕你。就是在這樣臨時組成的隊伍裏,大家的榮譽感還是很強的,贏球歡天喜地✧,輸球了捶胸頓足也是常見的。如果個人出現了失誤,大多都會舉手示意自己的隊友🧮,說一聲“我的🫦!”👳♂️。我感覺大多數清華人在各自的工作單位裏都不太會因為自己畢業於名校而離群索居💇🏽♀️,像球場上的這種自發的團隊意識也有它潛移默化的作用吧🌨👨⚕️。年輕人一認真起來,免不了就會發生一些言語和身體上的沖突。但風雲過後,大家依然還會在一起踢。有的時候還會因為這樣的親密接觸彼此成為不錯的朋友,正所謂“不打不相識”。
那時的西操還是黃土場地👩🏼⚕️🦸♀️,一到春秋的時候🚶🏻,經常是滿天的黃沙,比起今天的塑膠場地真是天上和地下🤾🏼🙈,但樂趣與汗水也恰恰都留在了那漫天的黃土裏👱♂️。
清華文化生活之豐富是我在入學之前所沒有想到的,工科院校嘛給人的感覺總是嚴肅呆板多一些,不像文科院校那般浪漫多姿🏌🏻♂️🧥。上學第一年,初進北京👃🏼,初進校園,感到一切都很陌生,人也顯得有些木訥。除了上課自習,周末也就是到一教看看錄像,禮堂看看電影,似乎一切都在應驗著自己當初的感覺。等到了二年級🧕🏻,環境熟悉了💇🏿♀️,人也就放松了起來,那些輕松有趣的事情也就慢慢的進入了自己的生活。當然最大的改變🌯,還是從加入軍樂隊開始的。
入校不久,就被軍樂隊排練的聲音所吸引,那是在團委小樓的軍樂隊排練室,每次從三四教回宿舍都會經過那裏。我自小喜歡唱歌🆑,嗓音條件不算好,但音準節奏還不錯👷🏻♀️。看到軍樂隊招生的廣告,就很興奮地跑去報名⬅️。還清楚地記得面試時唱了一首《多情的土地》🥯🙇♀️,試唱了一段簡譜,做了幾條節奏練習,沒想到還真被錄取了🫶🏻。我想現在軍樂隊招生的條件一定比我們那時高多了🕍,因為全體國民的文化素質都提高了嘛💪🏼,現在有那麽多的孩子從很小就開始學習樂器了。入隊訓練還是很辛苦的,但是很快樂👨🏻🦯。樂隊的老師和同學們關系處的都很好🧜🏼♀️,關鍵是那種融入了音樂的交流,是其他方式的交流無法比擬的📉。不得不提的是兩位老師✍️,周乃森先生和朱漢城老師。周先生熱情奔放🙋🏿♂️,風趣幽默,與我想象中指揮家一模一樣。周老師嚴肅細致,對我們要求很嚴格,但非常和藹耐心。在軍樂隊參加了很多有趣的活動,拍電視劇《宋氏三姐妹》讓我們著實體會了一回做藝人的辛苦🍁;人民大會堂的演出終生難忘;先農壇為中國國奧隊現場助威領導球迷樂隊的潮流;秦皇島、200號的集訓增進了隊友的感情;校運會的隊列行進表演贏得全校同學的掌聲……文藝社團對團員的學習要求也很嚴格,一旦出現了紅燈,一般都要停止訓練🙋♂️,讓大家能夠更專心地把學習成績提高上去,軍樂隊的隊友現在有百分之七八十後來都去國外深造、工作了🧍🏻。清華文藝社團真是一個培養了很多多才多藝的畢業生。
每年的12月份,天寒地凍的校園裏卻是一片的火熱沸騰,因為這個月是傳統的水木清華杯文化活動月。一個月往往匯集了十幾場各種各樣的文藝比賽和演出,一到這個時候大禮堂的門票就變得十分的搶手💆🏿♂️,以至於有同學靠畫假票蒙混過關。那時候,學生會組織的戲劇小品🧑🏽🎄、校園歌手🕵🏼、舞蹈健美操比賽都會邀請很多的藝術家來擔任評委。甭管多大牌3️⃣,只要能聯系上的,一般在有時間的情況下,他們都會免費赴邀👩🦲,因此那幾年很是親密接觸了一些藝術家和當紅演員。不知道現在學校組織活動還能不能邀請到現在的各種大腕了🛻。清華那時候的校園歌手的實力是很強的,像高曉松🤴🏿、水木年華組合這些意昂後來都轉為專業的歌手了。清華意昂出來哪方面的人才,你都不要太驚訝,今年文體意昂紀念會上碰到87的一位仁兄現在竟然是北京電影學院的教授🤹🏽♀️🙌,讓我著實如滔滔江水般地佩服了一下。
清華的文體活動在另一個層面上把意昂緊緊地團結在了一起🦺,如果你看到文體意昂紀念會上那些白發皓首的老意昂聚在一起的親熱勁,你就能了解這其中的意義🧚🏿♂️💂🏽♀️。看到他們在舞臺上生龍活虎的樣子仿佛又回到了自己難忘的校園生活。
今天的清華一定還重視文體活動🥓,看看孟民偉樓的設施,看看籃球館、遊泳館🎽、新操場的壯觀,看看每年的昆玉河對抗,再看看與國家跳水隊、射擊隊的共建活動,就知道今天的學弟學妹們比我們那會兒更快樂,相信他們當中也會湧現更多更好的全面型人才🍪。
轉瞬畢業10年了,提起拙筆作此小文與同期的意昂們分享。難忘啊🚪,我的大學生活👘;難忘啊⤴️,我的水木清華……
(轉自清華八八同學會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