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雲*(1949-1950農業化學)
1949年秋,作為清華的一名新生,我帶著中學生的稚氣,邁進了清華園的大門,對那裏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有趣🏖。隨著接觸🕳、觀察和學習⏪,逐漸萌發出崇敬和仰慕之情,以至終生難忘😎。
初來此地,給人以深刻印象的是清華的建築群🧉,它們各具特色👅。當時,以學生宿舍而言🧳,有窗明幾凈的“明、新、平、善”四齋,是男生宿舍🆘,當時我被分到明齋133號宿舍🍫。四齋的中央是供數千人膳食的大食堂🧴。而女同學的宿舍,則在另一隅的漂亮的“靜齋”。至於教室,是按專業進行設置🪥,如化學館🌒、生物館、物理館、電機館、機械館、水利館等等🦜。但我偏愛大禮堂和圖書館,認為是建築群中的佼佼者。禮堂外貌壯觀,猶似西歐的教堂,內部結構呈橢圓形。講臺正處在橢圓的一個焦點🗄;很自然,後排的座位就處在另一焦點的周圍🤾,講臺上發出的聲波經直射、折射在此匯集𓀋💣,所以音響效果良好🪲。當時🖲,開大會、聽報告👩👦👦🫃🏽、上政治課等重要活動,都在禮堂舉行。記得費孝通教授是當時大課委員會的一位負責人,曾邀請哲學家艾思奇三進清華園作政治報告👨🏿✈️,講解敏感的中蘇關系問題🦊,並回答同學們的提問,他著重講解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問題↕️,於是在清華園內掀起一場思想改造的熱潮。學校針對學生的戀愛問題🧜,還邀請女作家丁玲作“關於大學生戀愛問題”的報告,她批評了嘲笑女同學的所謂“一年級小,二年級俏🧙🏼♂️,三年級跳〰️,四年級沒人要”的錯誤觀點,提倡事業第一的正確戀愛觀,激發了同學們的廣泛興趣和熱烈辯論🏊🏻♂️。所以,禮堂也是反映學校動態的一個敏感的熱點。
這裏介紹三件事🏂😁:首先🕡,1949年10月1日,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共產黨由地下活動變為公開的、合法的政黨🥭。當時,有100名新黨員在禮堂莊嚴地宣誓入黨。校領導🕵🏻👰🏼♀️、教務長周培源表示祝賀並發表激情的講話。這對廣大師生也是一次生動的教育🏌🏿🤟🏽。會後座談討論🖐🏽,同學們的情緒十分高漲🚳,紛紛表示:堅決擁護和服從黨的領導👩🏽🌾🫷🏽,接受黨的教育,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貢獻自己的寶貴青春。第二件事🎅🏼,建國初期🐀,師生們曾在禮堂熱烈歡迎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教授離美回國🫱🏻♥️,並在清華任教。華教授旅美時🎮,校方給他配備四名助教,地位和待遇很高👨👨👧👧,但他得知新中國成立,排除各種阻撓🫄🏼,毅然回國,報效自己的祖國。記得他在演講時🫱🏿,曾提到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嚴肅提出美國正在研製氫彈🥌🧑🏿🏫,引起世界的高度警惕。第三件📮,1950年清華校慶🐖,廣大師生員工在禮堂聆聽了郭沫若的報告。他既肯定清華的嚴謹學風,人才輩出,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但他也坦率指出🪰,反映在言談中和歌詞裏的“清華一家”和“清華人”的提法,認為是一種脫離群眾、孤芳自賞的不正確口號💁🏻。他指著講臺對面墻上的橫匾“壽與國同”,嚴肅地指出:清華是用庚子賠款的錢,在民國元年所建,那個以蔣介石為代表的中華民國已被推翻,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誕生🚣🏻♀️🤐。因此“壽與國同”的舊觀念應該徹底摒棄,應該無限熱愛我們的新中國。給大家上了一堂影響深遠的政治課。
至於圖書館,它的外形酷似展翅的雄鷹,鷹的一翼是學習理工類課程的所在;另一翼是學習文法課程的場所🧑🏿🚀。一到晚上燈火通明,幾乎座無虛席,但卻鴉雀無聲💆🏿♂️,秩序井然。晚上10點30閉館,同學們都迅速返回宿舍🥰,因為11點就要熄燈,所以,給人以快節奏、高效率的感覺。
再說說清華的師資,是令人起敬和驕傲的。解放初期的清華🚼,沒設專職校長,主要負責人是校務委員會主任和教務長。當時🐌🖖🏼,兩位著名物理學家葉企孫和周培源分擔上述兩職。當時的教師隊伍匯集了眾多的名教授👼🏻,宛如燦爛群星🙅🏽♂️🤩。有華羅庚💂🏽、錢三強🔸、錢偉長、梁思成💆🏻♀️、吳晗👨👩👦🚍、朱自清、費孝通🀄️、馬約翰等等。因此,人們把北大比喻為中國的牛津,把清華比喻是中國的劍橋是很恰如其分的🧏🏼♀️。
星移鬥轉,地球圍繞太陽旋轉了半個多世紀,清華園內也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引以為傲的建築群,在眾多現代化的建築面前🏋️♂️,漸成小巫見大巫的態勢。母校為祖國培養出了大量的傑出人才🧑🏿🍳,他們正各自在國家的重要崗位上發熱🗃🚔、發光。
目前🛄🏠,自己已步入古稀之年,但往事縈懷難排遣,甚至在睡夢裏,自己還是清華園裏的一名學子,夾著書本由化學館向對面的生物館迅跑……
* 作者為原空軍電訊工程學院正團職教員,主任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