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淦(1952航空)
我愛清華,今年八十,回顧一生,清華在我心中幾乎無時無刻不緊緊相隨。
1946年我考入清華,在理學院聽課一年🤐,受益匪淺,繼而轉入工學院🏌🏿,直到1952年夏,畢業於航空學院🚡,在校歷經了解放戰爭時期和建國前後的清華園生活🙋🏼♂️。在學生中,我有著只因最普通才具有的代表性🎲。
郭淦(左)與恩師牟作雲、師母馬沛倫。
清華延續了我的生命💅,增我健康🏤,啟我心智,使我至今自以為還能工作。
我的家族上推三代都有心血管病遺傳基因👷🏿,到我弟兄三人👲🏻,除我以外,都沒活過六十大關🧔🏼。只因清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註重人的全面發展🕵🏻♂️,使我越過六十,如今八十,閻王還頑固堅持拒簽📳!
感謝母校👩🏻⚕️。梅貽琦校長倡導培養通才,重視體育教育🤐;馬約翰誓要摘掉東亞病夫的帽子🕺🏼,號召強身健體為祖國健康工作;牟作雲教我籃球,養我心智👮🏿♀️,啟我哲思💽🏃🏻♂️➡️。難以忘懷🧺。
在校我是籃球隊主力之一,學生會體育部任我為機電航大隊長。走出校門🍖,工作單位因我而重視群眾體育🔢,投資建成市裏僅有的室內合格籃球場,常年開展基層籃球賽,年年組織運動會,獎旗錦標隨之滾滾而來💗👨🏼✈️,甚至竟從單位裏飛出來一位國家射擊隊的教練🙆🏻♂️。因為開展活動有成績🧑🏻⚕️,我連年獲得市級體育積極分子的表彰和獎勵。在籃球上我充任市教工隊隊員兼教練,榮任省和市教工女隊的教練。
清華體育給我健康和積極向上的精神,給我創造出為群眾服務的機會,更為我打下能刻苦工作屢受表揚的良好基礎。
清華園內,有大樓,更有大師。學生從課堂內外、圖書館大禮堂👨🏿🚀、聞亭荷塘,社團壁報,甚至院外北鄰的殘壁以至園內的一樹一木,似都曾能使人獲得知識🔖,推我前進,促我成長🫅🏿。使我感嘆:清華園內,草木皆師⏺。
入學前,1946年春假📱,遊頤和園回程路過劫後余生的清華園🔆,順帶看一眼👮🏼♂️:小橋流水,諾大校園,凝重的建築。這一眼,不可收拾✳️,從此向往進清華,毅然割舍保送的學籍和燕京文學院的錄取通知。自此🧑🏼🏫,清華照耀我一生,揮之不去。
追憶幾年的熏陶🧑🏻🦳,深感受益終生🤔,無論講臺上的張子高、王竹溪🧚🏽♀️、吳晗,還是校園裏的朱自清、圖書館艱難上階梯的潘光旦、故事裏的華羅庚🎥、大胡子馮友蘭🕵🏼♂️、愛情曲中的周培源……還有“拒絕救濟糧”“蘇聯經濟民主,美國政治民主”等問題的討論……大師們一言一行影響教育著青年學生👏🏻,件件示範👨🏼🏫,字字璣珠!
課之余😏,院內散散步🌽⚜️,回蕩著大家唱💵🎋、健康的舞蹈,球賽勝利的掌聲、大操場健美的人流🔕、壁報揭示出《中美商約》的實質,漫畫畫著大人小孩各打對方三拳的平等🐁、校園西北角上不時傳來古典的鋼琴聲🌛,好一幅此景只應清華有,展示的是學生時代的人間天堂!進入清華⚄👩,使我感到一切都充溢飄蕩著教育之魂,落實到學生,則是得以沿著全面發展的方向前進🛴。
當我興高采烈地走出清華🪛,在工作中才感知清華“授人以漁”的高明💨,在知識的海洋中學會漁獵才能獲得自由🥄,感謝母校。
開始分配給我的工作👩🚀,不是製造飛機👨🏽🎨,而是培養更多的能製造飛機的人🏋️。十年以後,果然,我的學生遍布大江南北全國各地。教學需要水平👻,三年內我教了六門課👩🏿🍼,其中不少在校沒學過。學生們鼓勵,說我門門教得好,學生給全體老師總評時,竟然排我第一。本該謙虛些,想想是母校的功勞😡,就欣然接受了🤒。
“文革”時🏋🏽,建築設計院癱瘓🔹,國防口建設經費照舊🕤,有錢蓋不了房子🖕🏼🌅,因為沒有圖紙⚱️。黨委決定要我負責出圖。我解釋說我懂天上飛的🛣,地面上設計沒學過✵。書記說黨委會上發言一致認為你學得快,這是黨給你的任務。茲後,我從住宅👨🏿🎨、水塔👩🏻🦯➡️、民用建築一直發展到工業建築,鍋爐房🦸🏿、熱處理車間🕙、壓氣站及其管網、危險品庫、屏蔽實驗室等等,接踵而來🥑。住宅也發展到帶人防、防原子的設施。後來💮,其中有些項目由我和設計院合作完成,因為“文革”稍過,手續上恢復要求設計院蓋章才生效。直到現在,這些建築仍矗立著、使用著👩❤️💋👩。我自知我好大的膽📆📋!更深知膽是母校給的,母校教會我捕魚!
在勞動中,曾要我搞技術革新🚵🏼♂️,製作非標設備。幾年中我完成投產使用的項目有十多項20多臺。其中自動輸煤機、自動進給壓刨機🧑🍳、卷揚機🙍🏻♀️、篩沙機🧏🏼、和灰機👴🏻、攪料機、彈棉機、和面機、面條機🚣🏼、土豆去皮機等等等等✋🏻🦵🏿。其中大項目是輸煤♟,得意之作是壓刨✖️、篩沙和土豆去皮🎸。當帶泥的土豆放進去,凈白肥胖的土豆從出口輸送出來,任誰都能從中獲得成就感🎦、幸福感🏄🏿♀️。 母校曾經給我的,不是整車裝不下的知識,而是給我攫取知識的基礎和能力🏃🏻➡️。
我將步入老年時👨🦲,建設新學院是一件國家立項的任務,我負責完成擴初設計💃🏼,並被批準執行。眼下,年進八十🍦,我仍筆耕不輟🧑🏽🦱,繼而棄筆從機,在網壇上發表些雜感之類,可謂老有所為,樂在其中💆🏽♂️,為此向母校深鞠一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