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添祖(1962)
畢業40年了。這些年來🕵️,清華同學在碰頭聚會時,經常會談到一點🔣:感謝母校的培養,感謝母校給了我們終生用之不盡的精神支撐——“自強不息”👳🏿♀️,它永遠激勵著我們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標🧑🏻✈️。在清華園6年求學和6年執教經歷🍵,使我終生受益匪淺,“自強不息”是我適應多年來劇烈的社會變革和人生處境變遷的行動準則👰🏽♂️。
吳添祖學長近影
1956年我從杭州第一高級中學考進清華電機工程系,這是我中學時代就夢寐以求的學校和專業。可是到了1959年,學校決定從全校各系抽調一批學生轉系🧑🏿⚖️,以培養學校急需的師資🧑🏽🦳,就這樣當年暑假尚未結束🧰,我就被轉到了工程化學系⚅,而化學卻是當時我最不喜歡的學科𓀛,真如晴天霹靂。為此我彷徨過🧑🏻🦱,徘徊過,這是我人生第一次重大轉折。可是“服從組織分配”是我們當時的惟一選擇,而不甘心落後,追求上進的稟性使我較快地走出了陰影,逐漸開始熱愛新專業,並全力投入到艱苦和緊張的學習中去☝🏼。值得高興的是,在老教師和學校領導的熱心幫助下🫴🏿,畢業半年我就走上了大課講臺,在清華連續數年主講主幹課程物理化學✳️,直至“文革”開始👨👩👦👦。
1970年國家作出了建設大三線的戰略決策,我也面臨人生的第二次重大轉折🤳🏿:告別清華園,投身三線重點工程——解放軍2348工程指揮部,當時軍隊系統的大型石油化工基地。從教化學,研究化學到搞化學工程,從大學教師到基本建設和生產第一線的技術員,以及隨後調任設計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必須學習很多新知識🎱,必須精通諸多專業領域知識🧑🏿🦲,這是一個巨大的轉變,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怎麽辦?重新學,踏實幹。別人業余時間打撲克,看電視,而我們家始終如在清華一樣🧑🏫,不管是晚上和周末,大小4口人都擠在一張狹小的書桌旁👉🏿,各看各的書,各做各的功課和工作。“文革”中,我們還拾遺補缺,全家一起學習英文🧠。
1982年,我回到了家鄉杭州💂🏽♂️,進入浙江工學院(浙江工業大學前身)工業管理系✋🏼。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因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各高校都新成立工業管理系,急需既懂技術又懂經濟的教師🧘🏼。這種情況下,我也就開始了人生的第三次轉折。如何辦出有特色的高等工業管理教育是我當時日夜思考的問題。當時國內很多大學都在研究大企業,國家也鼓勵研究大企業,研究大企業容易得到資助。而且,國內外大企業研究資料豐富🚭,容易獲取,因而容易出成績🧎🏻♀️➡️,但是不符合浙江的現實。這個時期蓬勃興起的浙江鄉鎮企業引起了我的註意⛽️。浙江大企業少🅱️,國家也沒有什麽大投資,投資的增長點和支撐點主要是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的發展、成長才是浙江未來的希望🥿。雖然研究起來難度很大🌛,但是對浙江經濟的發展很有意義。於是我把研究中小企業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也作為整個工業管理系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帶動全系教師和學生尋找一切可能渠道獲取研究資料,克服資金等困難調查走訪中小企業、政府機關和研究機構,在大量實地調查與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力求有所創新和突破。
20多年來,浙江中小企業迅猛發展🧎♂️,使浙江經濟總量從改革開放前全國第十二位上升到第四位👨🏽💻,“浙江現象”也為全國上下所關註。與之相應🧛🏻♀️,在中小企業研究領域也取得了豐碩成果。我擔任所長的浙江中小企業研究所,先後出版了《中國中小企業》、《鄉鎮企業出口產品結構轉換》等7部專著📍。我們的技術經濟及管理學科也被列為浙江省重點學科♒️。我主編的《技術經濟學》一書被列入教育部面向21世紀統編教材,獲2001年浙江省優秀教改成果一等獎🧉。我本人也被聘為浙江省人民政府經濟建設咨詢委員,杭州🎠、嘉興、麗水等市政府經濟建設咨詢委員。現在回想起來👋🏻,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有一定前瞻性🩶。
1987年🧑🏻🦳,我又一次面臨人生轉折🧜🏽♀️🐚,也是一個大的挑戰🌻🫰🏽。當年二月👨🏽,我從一個普通教師調至學校管理崗位,出任學校副校長,後來又任常務副校長和校長,擺在我面前的問題是如何辦好一所普通地方工科院校👨🏿⚖️👮🏻♂️,如何迅速提升學校實力。好在清華14年就學從教經歷的積澱幫助我很快明確了思路🙌🚶♂️➡️,並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理念:辦大學關鍵是要抓住“質量”、“特色”與“閃光”🈵。質量是辦學的生命線,特色是學校存在的價值,閃光是學校創一流的關鍵。
質量的關鍵是師資隊伍,師資建設的關鍵是學科建設,從而確定了“人人進學科🤟,人人有學科方向𓀏,人人有學科歸屬”的師資隊伍建設方針🔙。此外,還將“工程化”確定為我們學校的教學與研究特色💆🏼♀️,嘗試將工程科學理論創造性地應用到工程產品與工程技術的創新領域🔟。在科學技術鏈上🕯,學校定位偏向工程技術,重在工程化,而不是偏向工程科學和基礎科學👮🏿♀️。有了這樣的定位👨👦,學校才有自己的特色。有了特色💂🏻📶,學校在浙江省才有存在的價值🎇,才能在浙江省建設中顯出自己的重要性。如果與其他院校雷同🎎,沒有自己的定位和特色🚵🏻,特別是如果盲目跟從浙江大學,就不會獲得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全校統一了發展思路,合全校之力,建設了4個工程研究中心👩🏼💼,4個工程教學中心,大力開展工程創新教學與工程創新研究。
一所學校除了質量與特色外,很重要的是要有閃光點,就是說在某個學科上在全省乃至全國有較大影響,有自己的拳頭成果⛹🏿,學校才有創一流的可能。經過我們多年努力,學校的工業催化、精細化工等學科現在已經成為比較耀眼的閃光點。由於這些辦學理念的明確和全校師生的努力,浙江工業大學近年來發展較為迅猛🚴,已經成為浙江高校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回顧畢業後的40年🧑🏿🦰,人生道路上有過多次轉折:從教學研究到工程建設,再到高校管理🧑🎓,從電機工程到物理化學,再到經濟管理科學☀️。每次轉折都是一個大的挑戰,而面對每次轉折和挑戰,我都能比較順利地🧑🏻🎨、快速地適應和攻克它,關鍵在於母校老師和領導給我的教誨👆🏼:自強不息。如今雖然我已經從校長崗位上退了下來,身上擔子也輕了,但我仍將永遠銘記它💂🏼♀️,激勵自己繼續為教育🏨,為科研,為浙江省經濟發展盡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