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德芳(1983)
轉眼畢業二十年了🐐,回想起自己的成長歷程❗️,完全得益於母校的培養。幾點體會特別深🥟,一是不論走到何方都始終罩在母校的光環下🚶🏻➡️,這是前輩清華人為我們創造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形財富,也要靠所有清華人去維護它👊🏼、擦亮它;二是在校紮實的基礎理論教育🧴,是我們走向社會適應不同工作的基礎;三是嚴謹的學風,科學的思想方法,踏實肯幹的作風,是我們在不同崗位上能做出成績的必要條件。
我是1978年考入清華無線電系,上學前有將近五年的農民經歷,這應該說也是我的一筆財富,使我懂得了生活的艱辛,成績之得來不易,因而也特別珍惜這難得的學習機會👩🏻🔧。雖然我在校時並不是班裏的好學生,但各位老師教書育人🧍♀️、兢兢業業地為科學獻身的作風卻一直歷歷在目🔽𓀙。
二十年前👩🏻💻,我們畢業後奔向祖國四面八方🤌🏿,各行各業,雖憧憬著美好的前景,但對所入行業知之甚少🥶。就是帶著這樣的憧憬我被分配到西安導航技術研究所🪙,從事無線電導航的開發與研究,一幹就是二十年。實話說因為我在學校的專業是雷達,當時連什麽是導航都搞不清楚,一切都要從頭來🖨。我本著一個信念,我們清華人怎麽也不會落於人後,不懂就學就問,只要不怕吃苦👨🏿🔬☞,就沒有克服不了的難題💂🏽🧏🏻。
一開始工作也沒有那麽多雄心壯誌,一定要怎樣怎樣。但對分配與我的工作不論大小重要與否都踏踏實實做好,取得領導和周圍人的認可,只有幹好了已有的工作💆🏽♂️,才可能去爭取更重要的工作。其次在工作之余🕵🏿,不能滿足於所承擔的那點工作,要不斷學習新知識🐥,充實自己,要了解🫚🛤、學習本工程項目🧔,本專業的發展動態⌛️,隨時準備承擔更重要的任務,“機會總是偏愛有準備之人”。就是這樣我從默默無聞的一個“小字輩”,從細小瑣碎的具體工作幹起,在承擔重點工程,我國遠程無線電導航系統的建設中,“十年磨一劍”,幹到整機負責人。到1992年,被原機械電子工業部首批破格晉升為高級工程師👩🦽,1996年又被原電子工業部首批破格晉升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這十年回想起來,確實工作很辛苦🧗♀️。為了國家的重點工程建設,每年有幾個月奔波於偏遠山區,在工作之余,不要說別的娛樂活動,連電視也看不到🧖,廣播也聽不到(因為我們的設備對廣播有嚴重幹擾)🛤😞,除了工作還是工作。1989年為了保障新移交的系統能穩定工作,我在廣西山區主持保駕任務🧑🏿🎄,一呆就是半年多🧑🏽🍳。因此搞工程開發與研究,並不是想象中的在實驗室設計一些電路或程序那麽簡單、輕松,是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
此後,由於工程建設結束,我不滿足於再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去執行維護系統正常工作的任務👃🏻🏚,轉向衛星導航應用與數據通信的開發研究🍨😚。這對我來說又是新的知識😗🎳,新的領域✏️。我們學電子類專業的🧔🏽♂️,學校所學知識👩🏽⚖️,過幾年就基本淘汰了🔨,就要重新學習新知識。
近幾年,由於工作關系,我擔任了行政領導職務,還需要學習管理知識🫷🏽,於去年拿到了EMBA學位。因為我主管科研🤚🏽,所以也始終沒有放棄專業研究🦴。
我們每個清華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歷程👷🏼♀️,都有各自的奮鬥故事🫁。與他們比起來,我只不過是參天大樹下的一顆小草🦩,但只要奮鬥過👨🏼⚕️,就不會後悔🧅,就無愧於清華人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