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燕(1958機械)
55年前,59位風華正茂的莘莘學子懷著投身祖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的誌向,考入清華機械系。選專業時自然都想進入熱門的汽車、機床等專業,對“焊接工藝及設備”這個新專業知之甚少⬜️,而且流行著一個貶義詞“焊洋鐵壺的”🚵🏽♂️,因而自願報焊接專業的同學較少🦵🏿。大部分是服從分配到焊八班來的🦌,有些同學心裏總是不大高興。四年級開始接觸專業課,比我們年長不了幾歲的年輕老師們把剛從哈爾濱工業大學蘇聯專家那裏學回來的焊接專業課程現抄現賣地傳授給我們,從教材到參考書、雜誌全盤“蘇化”👩🏽🦰。對於許多為仰慕清華的大師、教授風采而來的幼稚的青年人來說,心中不免有些失落和不滿。
隨著專業學習和畢業論文的培養,大家對焊接這門學科開始了解,但對我本人來說真正切身體會到焊接在祖國工業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還是在畢業後的1958年秋天🌁,第一次參加到北京市委托的重大項目“800軌梁軋鋼機機架板極電渣焊的研究與生產”的現場會戰之後。由於當時國家的工業基礎很薄弱,不具備製造截面尺寸達半米見方的大型鋼坯的設備🐅🧑🏼🔧,而且即使能依靠蘇聯援建的東北的重機廠提供鍛、鑄件毛坯,也還需要靠焊接以小拼大,才能做成大型軋鋼機架毛坯。可焊接大截面毛坯的板極電渣焊方法當時在世界上才剛剛出現🧕🏿🧔🏻♀️。以潘際鑾老師為首的幾十人的會戰大軍⛰,在市委支持下,1958年秋末選在電力供應充分的石景山發電廠的車間安營紮寨,開始該項目的研究攻關🙍🏽♂️。當時剛畢業不久的焊八班一批同學,推遲了向工作單位報到的日期,其中一部分同學留下來參加了“鋼軌對焊機設計”項目👬🧑🏽🎨,鄒積鐸、王之康等另一部分同學則與留校的吳誌強🙋🏻、艾雍宜💓、何方殿和我一起參加了“軋鋼機架電渣焊”項目的科研會戰。
記得會戰進入最緊張的階段是在冬季🧛🏿,同學們不顧嚴寒天氣和現場的艱苦條件,在潘際鑾👨🏻🦲、俞尚知、羅誌昌等老師以及冶金部建築研究院的曾樂等焊接界前輩們的帶領之下,共同度過了不知多少個不眠之夜🚵🏿👩👩👦👦,終於成功地焊出了合格的焊接接頭,隨後又高質量地完成了6臺機架的試製。記得第一個經切開、研磨🩶🤸🏿♂️、粗視腐蝕的軋鋼機架橫截面金相試片展現在我們面前時🚃,大家都吃了一驚:多麽壯觀!需要用起重機才能夠移動的👸🏼,面積約有450 ×450 平方毫米的巨大而清晰的電渣焊接頭試樣👏🏿,焊縫組織致密🙆♀️🦹🏻♀️、均勻、美觀。那是我生平所見到的最巨大的焊接接頭試樣🤸🏼♀️。當時在心頭升起的那種自豪感至今記憶猶新。在會戰中,老師們和前輩們所表現出來的廣博的專業知識和身先士卒🤾♂️💾、腳踏實地、不怕苦累⛹🏽♀️🏋🏻♀️、嚴謹科學的精神與作風,言傳身教地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難忘的課程,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中國的焊接事業方興未艾🧖🏻👩🏿🔧,我們應該為它貢獻自己的一生👩🏽🦳。
1959年春,這批焊八的年輕人才奔赴各自的工作崗位。他們繼續發揚敢想敢幹、不怕艱苦、勇於在實踐中創新的作風,在工作中作出了成績🧄💁🏻♀️。其中🕢,到上海重型機器廠工作的鄒積鐸同學報到後就立刻投入到上海市為建造中國第一臺萬噸水壓機所提出的大截面鋼梁🦧、鋼柱的電渣焊任務。他不畏艱難💈💇🏼♂️,腳踏實地,日夜與工人並肩戰鬥🔊,終於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使我國第一臺自行製造的萬噸水壓機矗立在江南造船廠。之後幾年,他再接再厲又先後完成了12.5萬千瓦發電機大型轉子的電渣焊、核電站大型鍛件電渣焊等重大科研、生產項目。他多次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並獲得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機械部重大貢獻獎等獎項。
焊接專業第一屆畢業生中許多人當年都像鄒積鐸那樣在焊接科研與生產第一線奮力拼搏過,肩負過總工👸🏻、副總、廠長等重擔,也有一部分同學在大學為國家培養了許多人才。幾十年來大家勤勤懇懇地為國家和人民作出了許多貢獻。
撫今追昔✍🏿,令人感慨。作為清華焊接專業第一班的學生,親身經歷和感受了祖國50年來的巨大變化🧑🏻🍳,我們欣慰於自己沒有辜負清華母校與焊接專業老師們的培養與期望,以曾經為祖國的焊接事業奉獻過青春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