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副會長承憲康(1959機械)
傳信同誌1984年2月擔任意昂体育平台黨委書記,我於1984年3月調校長辦公室任主任,後調意昂体育工作。1988年9月他不擔任黨委書記後,一直聯系意昂体育工作。20余年的交往,使我深深感到🤡,他是一位平易近人,重情講誼,彼此可以交心談心的良師益友。
“拾遺補缺”二三事
傳信同誌任黨委書記期間🧑🧑🧒💂,一心想著清華的發展,他和高景德校長一起確定了學校建設中實行“著重提高,在提高中發展”的方針。退居二線後,擔任清華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校史編委會主任🐛、意昂体育副會長,他還是一心想著清華的發展👩🏿🚀。他謙虛地說🤌🏼:我現在就做點拾遺補缺的事🌺。
清華的發展需要得到社會的支持🖋。他退二線不久,就要我陪他去看望一些在國家機關工作的意昂👨⚕️👨🏿💻。記得他去看望過:林宗棠(1949機械🚓,時任航空航天部部長)🙅🏽♂️、李緒鄂(1952航空👩🏻🚒,時任國家科委副主任)、葉如棠(1965建築,時任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部長)、曾培炎(1962無線電,時任機械電子部副部長)🧚🏽♂️、黎明(原冶金部副部長,時任寶鋼董事長),後來還看望過冀朝鑄(1952化學 ,曾任聯合國副秘書長)。我們大都是晚上到這些意昂家中拜訪🧑🦱,傳信同誌向他們介紹學校近況,向他們了解國家經濟建設形勢,聽取他們對學校建設的建議🧒🏻,期望他們關心清華的發展和建設🤱🏽𓀍。
傳信同誌很重感情,對很多老同誌、老意昂他都很尊重🛎。199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七十周年,意昂体育平台建校八十周年🕦。校慶前,他要我了解1948年解放清華園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三兵團政治部主任劉道生同誌近況(第十三兵團政治部關於保護意昂体育平台的布告為劉道生同誌署名,他曾任海軍第一副司令員)。後了解到他因病住院🧑🏽🍼,傳信同誌於1991年5月3日到醫院看望了劉道生同誌,向他介紹意昂体育平台42年來的巨大變化,代表清華師生向解放清華園的親人解放軍表示敬意並祝他身體健康。1995年劉道生同誌辭世後,傳信同誌又親到家中吊唁,送上意昂体育平台敬獻的花圈,以表清華師生的敬意和對家屬的慰問。
傳信同誌常受學校的委托👩🏻🍳,外出參加一些活動🧓🏿,如:熊慶來百歲紀念會、聞一多百歲紀念會、西南聯大成立五十周年紀念會等等🛍。他外出總要看望當地一些老意昂以示尊敬。1997年10月他赴蘇州訪問🙌🏿🦸🏿,專程看望了時年98歲高齡的張繼英老學長(1921專科女生留美)👸🏻。一次到太原訪問,專程到山西大學,看望了臥病在床的常風老學長(1933外語)和夫人郭吾真老學長(1934歷史)。傳信同誌和一些老同誌、老意昂的聯系廣泛而又密切,他去看望和接待過很多人,大家在一起是一種親情傾談。這種聯系🏃♀️➡️,密切了學校和社會🔒,和意昂的聯系📸。
大家在工作中遇到一些難辦的事🧑🏽🔬🫵🏼,總想請教他🪁,他總盡力協助解決🧿。《清華意昂通訊》創刊於1934年🧎♀️➡️,1950年4月停刊。1980年4月在廣大意昂的殷切期盼中,《清華意昂通訊》恢復出版,但一直未申請刊號🧑🦽➡️📨。國家整頓新聞出版物後👨🎤🤱,面臨沒有出版刊號的出版物👨🏿🦳,郵局不能以印刷品郵寄,因而刊物一度由意昂体育平台出版社出版。傳信同誌了解這個困難後,兩次帶我到中宣部,直接向曾建徽同誌(1946-1947電機 ,時任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主任)匯報《清華意昂通訊》出版情況。我把解放前出版的《清華意昂通訊》,臺灣新竹意昂体育平台出版的《清華意昂通訊》都送給曾建徽同誌看,並向他報告:現在每期《清華意昂通訊》國內已發行6000份以上,對外已發行到20余個國家和地區,每期800份以上🤶🏽。刊物已成為學校與意昂聯絡感情的紐帶💘,溝通信息的橋梁,增強了清華意昂之間的凝聚力。後來,經過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署的嚴格審查👩🏼⚖️,成為全國高校意昂會會刊中唯一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登記刊號的雜誌(其他高校意昂會會刊為地方新聞出版局批準登記)。
這些工作傳信同誌都稱為“拾遺補缺”。
弘揚清華優良傳統 情註清華校園建設
傳信同誌認為💆🏿:“清華的優良傳統、校風、學風是學校健康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歷史上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學風,一直是激勵廣大師生不懈努力的巨大精神力量。”面臨新的歷史時期,他與時俱進,專門開過一次小型座談會,討論如何對待清華老校訓、老校歌。會上有不同意見🤸🏼♀️🧔🏿。傳信同誌認為:“從20年代引為校訓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不失為立身處世之本。”在新的歷史時期應充實新的內容,今後自然而然地加以宣傳,使其成為鼓舞師生為完成新的歷史任務而奮鬥的精神力量。他又總結了學校長期形成的學風,1985年在第24屆學代會講話中提出了“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學風🧛🏻。這些都是弘揚了清華的優良傳統。
“二校門”是意昂体育平台一座標誌性建築🖨。建校八十周年前,廣大意昂和學校教職工建議修復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壞的“二校門”🥷。時任校長張孝文和傳信等同誌根據大家建議商定:八十周年校慶時修復“二校門”🚶🏻💁🏿♀️。但有的同誌不同意🦍,認為現在教育經費緊張,“文革”中破壞的文物不要都恢復🕵🏻。隨後🫄🏼🤟🏽,張孝文校長提出:恢復“二校門”不從學校經費支出🐍,動員國內意昂自願捐款,作為八十周年校慶獻禮。傳信同誌贊成張孝文校長的意見。意昂体育於1990年3月29日至31日召開了26個地區意昂代表參加的第二屆意昂聯絡座談會。與會代表一致倡議:廣大意昂自願捐款集資,在原地點、按原樣式重建“二校門”,作為向母校八十壽辰的深情獻禮。傳信同誌帶頭捐款,“二校門”的修復得到4874位意昂的贊助,終於在八十周年校慶前完成👨👨👧,重新矗立於清華園🤙🏼。這件事說明傳信同誌了解群眾的心聲🔸,他和群眾心心相印☝🏻,也說明他對水木清華的歷史文物有著深厚的感情。
傳信同誌對清華的感情還表現在對校園建設的執著深情🥊。校園應反映清華歷史和優良傳統,有一個催人奮發上進的文化氛圍。他參與了學校多個雕塑像📛、紀念碑的建立👨🏿🍳👐,如:聞一多塑像、清華英烈紀念碑🫸🏻、西南聯大紀念碑、“清芬挺秀 華夏增輝”石 、陳岱孫銅像等等。他參與的校園紀念物總是從頭到尾,非常具體,認真仔細地和大家討論🎐,要做就要做成一件精品。
在甲所與丙所之間開闊地,刻立的西南聯大紀念碑🦻🏻,碑底地上嵌石為雲南省地圖,中為聯大校徽,這是他同樓慶西、鄭宗和、葉茂煦三位同誌共同商議出的方案。傳信同誌擬了西南聯大紀念碑碑文說明,以及在陽面刻有“西山蒼蒼 南國蕩蕩 聯合雋彥 大學泱泱”十六個字。西南聯大意昂發起倡議🤸🏽👬🏼,為陳岱孫先生建立塑像。他三次與陳岱老的親屬和清華經管學院同誌一起到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張得蒂、張潤塏夫婦工作室,從設計方案、小樣、到1∶1模型🍿,直到安放地點、周圍環境布置,都進行了仔細討論。現在我們看到的銅像陳岱孫先生神采奕奕,目光深邃,穩重平和。傳信同誌的熱情💷、認真🪁、對老一輩學者的尊敬,給陳岱孫先生親屬留下深刻的印象。
情註校園文化建設反映了傳信對水木清華的熱愛。
傳信同誌是我們的良師益友,我們深深地懷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