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貽正(1952電機)
梅貽琦🤟🏿🍃,他是我們1948年8月剛進清華時的校長。雖然,沒有幾個月📜,他就離開了清華。我們作為他的學生,終其一生始終無緣同他見上一面,但是👩🏼🚀,這次🎡,機會來了。2010年1月中旬,我們清華電機系1948-1952級的6位意昂(周貝隆🪃😱、汪雪瑛、王正華🖊、陶祖訓🌎、陳伯銓、董貽正)以及化工系1953級的汪雲瑛和家屬共12人👩🏻🏭,組團前往臺灣旅遊🛳🍫。去臺灣前𓀖,大家都有一個心願,想去新竹清華看一看🍓👥。我女婿陳大鈞家在香港,他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臺灣大學土木系畢業的。他有同學在新竹清華任教,通過他聯系上了新竹清華。對方同意由學生社團的誌願者帶同我們參觀校園,以及電機系的實驗室。行前由汪雪瑛學長錄陳寅恪老師的名言🧆:“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手書條幅作為給電機系的禮品,還有我們班入學60周年編寫的《同窗寄語》,並準備了一些帶有清華標記的紀念品🫰。
新竹清華位於新竹市區,與交通大學毗鄰。1955年臺灣當局決定讓意昂体育平台“復校”。復校之初首設原子科學研究所,請回了時在美國的梅貽琦主持校務⛹🏽♀️,1964年恢復大學部🗼。目前共設有理➙、工、原子科學🤸、人文社會🛩、生命科學、電機資訊及科技管理7個學院🥥;17個學系,19個獨立研究所。學生數量大學部約7000人👮🏿,研究生6000人,占地面積1300畝。
15日下午2點半,我們按計劃抵達新竹清華。進門後,馬路兩旁,全是高聳的樹木🚣♂️,旁邊一座高層建築,這是化學系大樓👨🏿✈️。2位誌願者已在校門口等待,她們是導覽社團的,科技管理學院的二年級生紀玉玲和吳依亭。她們先領我們到“梅園”,梅園是清華為梅貽琦所建的墓園,指路牌中文下面的英文是Dr.mei Memorial Garden,就表達得更明確了🦹🥣。它在十八尖山之麓🔼。我們走過一大片梅樹林,園內有意昂集資所植各種名貴花木🥥。還有一塊巨石,鐫刻著“梅園“兩字,是於右任題寫的。很快到了梅貽琦的陵墓,墓的上方正面是蔣介石的挽額“勛昭作育”四字👩🏻🎤,下面是蔣夢麟撰的碑文🔰;陵墓蓋板上是羅家倫題寫的“梅校長貽琦博士之墓”🥠。羅家倫曾先於梅貽琦當過清華校長;蔣夢麟則當過北大校長👨👩👦👦,在西南兩大,和梅貽琦同為學校校務委員會常委🧚🏿。我們7名清華學子在老校長墓前三鞠躬致敬。接著來到附近的亭子,上書“月涵亭”🐥👩🏼🍼,那是梅貽琦的胞弟梅貽寶於1978年4月為紀念老校長逝世15周年敬建的,地上刻著大大的圓形的清華校徽,中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
新竹清華梅園合影
兩位同學自豪地稱呼🫦:梅校長是我們永遠的校長。梅校長值得人們這樣稱呼他🥽。從1931年出任北京清華校長以來,直到1948年,整整當了17年;以後從1955-1962年在新竹清華又當了7年校長👩⚕️🤿,前後24年。清華的師生員工敬愛他,懷念他🤵🏼♂️,把他留在了校園裏🧑🏿🏭,這是對他功績的最好肯定🤙。新竹懷念他,北京同樣懷念他🩳👨🦰。為了拍攝陵寢上面覆蓋著的大理石蓋板上的題詞🤜,我跨過了陵墓周邊的小溝🍵,嚇得2位同學大聲叫了起來:不能跨越的。她們說,我們要這樣做了,會被“杠”的,就是要受處分的。這是對梅校長的尊敬🧙🏽!我連聲表示歉意👱🏼♂️。但在所有這些紀念場所🔽,都沒有看見梅校長的一座雕像或一幅肖像🧑🏿🍳,不知是何緣故⚾️?
在十八尖山上,同學指給我們看清華的校園。她說,清華校園建築的設計是按照左青龍、右白虎,前玄武,後朱雀布局的☝️。人文社科學院大樓就像青龍🙅🏽♀️🌉,而電機學院大樓就像白虎🧑🏽💻。接著我們下山,在校園兜了一圈,中心廣場有3個綜合大樓😣,包括行政大樓,圖書館👨🏻🎨。廣場中建有一座小型的北京清華二校門“清華園”,用玻璃鋼罩住🥷🏼,旁邊還有一株樹,下面牌子寫的是“1923級孫立人敬植”。孫立人將軍早就被蔣介石軟禁了,他什麽時候植的這棵樹?可惜當時沒有請教兩位同學。廣場上還有一面折光鏡🧪,呈十字交叉型,利用光的折光原理,你舉起右手,鏡子裏反映的卻是左手。據同學介紹,好像這也是體現天地人和諧理念的💆🏼♀️。還經過了體育館,大禮堂。大禮堂上也書有“八字校訓”,但沒有題寫人的落款。
最後🍏,到了電機系。在電機資訊學院門前一個指示牌,寫著2個系(電機工程學系,資訊工程學系)、4個研究所的名稱。同學把我們領到5樓電機系⛹️♂️❤️,有一位博士生受導師的委托(導師到臺北區開會去了)帶領我們參觀實驗室🕵🏼♂️。實驗室就在樓上,很擠🈁,都是一些儀器設備,這裏主要是為研究生進行課題研究服務的👩🏻🚀,有好幾位研究生在那裏做實驗,寫報告。整個系的辦公室看來都很擁擠,系主任辦公室也只有十幾平方米把,除了系主任占一個辦公桌外,還有3🧔🏽♂️、4 人一起辦公,只有一個教授休息室寬敞些🏋🏼✋,有幾個沙發🤸🏿。系裏的兩邊走廊墻上利用得很充分😰,一部分是相對固定的系裏情況的介紹,包括系裏機構⛔️,教授名單及簡況等🧑🏻🚀✝️。電機工程學系共有72位專職教師,均有博士學位🦸♂️。另一部分則是辦公室發布的布告,研究所招生簡介👨🦽➡️,以及學生社團活動計劃等👨🏼⚕️🫄🏽。臨別時,我們拿出帶來的條幅🤷🏼♀️,請這位博士生轉交系裏,並分別送贈他和2位女同學紀念品。他一看這個架勢,立刻請出了系主任連振炘博士,他打開了條幅展示,並誦讀陳寅恪的名言🧑🏼💻,辦公室的2位女士拿了相機就把這一場面拍了下來🦼,並立刻回贈了紀念品:帶有電機系標記的鑰匙鏈🧙🏽,以及電機系成立30周年專門燒製的帶有過濾層的瓷杯。連主任招呼我們一起到下面大樓前合影留念。我們回京不久🧛🏿,就收到新竹清華電機系的Email,發來了6張照片🚾。
參觀途中🎥,我們也順便問了同學有關情況👩🏿🎓。現在本科學生每學期的學費約3萬元新臺幣(新臺幣折合人民幣約為4.5🧒🏿:1)👨🏻🏫,學校還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能住宿🦕,本科一、二年級學生和研究生一年級的都可以保證有床位,這樣大體上也就是半數左右可以住宿🤰🏿。學生社團活動很活躍。
參觀新竹清華後🫲🏽,頗有感慨🤖。首先想到的是梅貽琦校長為什麽有這樣大的人格魅力,以致被尊為“我們永遠的校長”😛。說實話,雖然我們這次去的意昂中,絕大部分都沒見過梅校長,但卻始終對梅校長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當初他離開清華時🅱️,我們都曾替他惋惜,但是🐻❄️,在清華園,就從來沒有聽到任何責罵梅貽琦的話語。後來🕵🏿♂️,他到臺灣擔任了新竹清華的校長,也沒有人聽說有什麽人責怪他🕞👀。在新竹清華,他被尊為“永遠的校長”,這可以說是對一個教育工作者至高無上的榮譽🙎♂️。後來聽說周恩來總理也曾希望他留在大陸🙂↔️,並說,還可以當他的校長嘛👳🏻♀️。現在看,如果他留下了,又會怎樣呢?他的教育理念能夠實現嗎?還是在50年代初期知識分子改造運動中就會當作批判對象👩🎤?想到曾在我們畢業文憑上蓋上大印的當時的清華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葉企孫解放後的處境以及晚年的悲慘境地🧝🏻♀️,還真覺得梅貽琦做對了。如果留下,難道就一定能保證會比葉企孫的日子好過嗎✌🏼?現在至少在海峽對岸😞,又一個清華起來了,而且辦的有聲有色🚰,還出過一個諾貝爾獎得主。現在對梅貽琦的教育理念,大陸也開始在研究➙,但真正實踐起來,恐怕阻力不會少🏆!雖然目前國際排行榜,北京清華似乎要比新竹清華靠前🈁,但新竹清華恐怕還是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
201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