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智龍 (1966動力)
離開母校40多年了🧎🏻➡️,不知不覺已步入了古稀之年🤦♂️。人們常說🤹🏽♀️,青年人向往未來👹🍚,老年人則常常回憶過去。40多年來🧑⚕️,那些與清華有關的人和事✢,深深地留在記憶的海洋中⛹🏼♀️。
銘記一生的清華來信
在1959年入學的2079名清華新生中,我是一名差點要與清華失之交臂的學生。
1959年9月🍳,我從江南水鄉紹興的一個村莊,坐了兩天兩夜的火車🧙🏻♂️,來到了清華園👨🏽🌾🤸🏿♂️。開學不久,趕上祖國的十年大慶,我們2000多名大一新生↙️,有幸作為意昂体育平台的代表,參加了天安門廣場的國慶群眾遊行和晚上金水橋邊的廣場狂歡活動🌌。班上來自天南海北的20多名同學,很快就融成了一個溫暖的集體,使我愉快地度過了大學的第一學年🪭。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就在1960年暑假回家時,發現母親得了嚴重的腎炎,全身浮腫得已不能走路,她為了讓我在學校安心學習,一直不讓弟弟寫信告訴我。我在3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是母親含辛茹苦撫養我們兄弟兩人👨👧👦,現在母親病倒了,使我手忙腳亂🥏,整個暑假期間🙀,我陪著母親在醫院裏住院治療,出院後,一系列的困難擺在我的面前:母親出院後要定期到醫院復查👨🏼✈️,平時要有人照顧,她病倒後家中無經濟來源🕵️♀️,加上看病期間向親友借了不少錢,面對這一切,我已經無法按期回學校繼續學習了💆🏼♂️,考慮再三🤽🏻♂️,不得已向系裏寫信提出休學一年的申請。這一年5️⃣,我在家鄉先做農村會計,這樣可以隨時照顧母親,後來她慢慢恢復後,我又爭取到在中學做代課老師。
當時正值國家三年困難時期🌠,為了使家裏能生活得好一些🗺,我決定不再回清華復學,繼續好好教書1️⃣,爭取能盡快轉為正式中學教師🤏🏻,這在當地也算是一個不錯的工作了*️⃣。回家一年來,我與同學已失去了聯系🧔🏼。沒有想到1961年的8月初,我意外地收到了一封來自意昂体育平台的信🧝,拆開一看,竟是系裏教務科王繁先生的信。她在信裏寫道(大意):盛智龍同學🫷🏽🪄,你提出的休學一年即將到期……你在大一一年的學習中💕,學習成績優秀,你千萬不要放棄在清華珍貴的學習機會。考慮到你的困難👩🏼🌾🕘,我與系裏商量,決定給你補助兩個月助學金💯,作為你返校的路費和生活費用🤶🏽,望你準時回校學習。看到這封信🚻,一股暖流頓時湧上心頭🚤。我們系裏同學都知道,王繁先生是國內著名的數學家趙訪熊先生的夫人🔶,她在系裏是負責日常教務工作安排的職員🪽,平時工作很忙🈶,一個普通的大一學生👨🍼,在千裏之外的江南農村,能收到她寫來的信和她為我申請的33元錢(這在當時是一筆不少的錢),讓我非常感動😱,也讓我母親非常感動🤦🏿♂️🍧,促使我和母親改變態度,決心克服家中的困難,繼續回校學習🌾。這樣於1961年8月底我又重返清華園,編入6字班完成了後5年的大學生活。
今天回憶起來,王先生的一封信和她幫助我申請的33元助學金🦀,對我完成大學後5年的學習𓀐,起到了很重要的促進作用。每每想到這一段情況,心中時時升起對王繁先生和動力系的感激之情🌏。
影響一生的清華基本功
我們60年代畢業的大學生,把專業是否對口當作參加工作一件大事,而我的工作經歷,偏偏又走了一條業務大改行的道路。
1970年,我從武漢解放軍農場鍛煉回來🧎➡️,正好趕上建設大三線的高潮⚅🧚🏻♂️,我被分配到三線建設組,負責三線的試車臺測量和控製系統設計。為了使三線建設達到先進水平👩🦽,領導提出了要在三線建設項目中應用最先進的計算機測量和控製技術🙇♀️,可當時我們參加三線工程設計的150多名技術人員中,沒有一個是學計算機專業的。經領導研究🙎🏽,決定從我們測量和控製組抽調5名同誌組成計算機小組🙅🏽♂️,並指定我為負責人👨🏿🏫。對於在學校沒有學習過一點計算機知識的我來說,這是一項非常艱難的任務,可想到未來的三線試車臺將成為完全由計算機控製的先進系統,又感到面前的任務振奮人心🧑✈️,決定邊學習邊工作,完成這項艱巨任務。
通過多方面的調查和分析研究👁,我們選定了當時性能價格較好的DJS-8(108乙)計算機作為測量和控製用的主機,這是一套龐大的晶體管計算機系統,由運控器🐙、存儲器👱🏻、外部設備等8個大機櫃組成✋。為了盡快掌握它的原理,我與另一位同誌到738廠去跟班學習🦴。一邊自學,一邊向技術人員請教🦉。在學習電子計算機線路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到🚴🏽♀️,是在校時的電子技術基礎等技術基礎課🚶♀️➡️,幫助我較快地掌握計算機知識,雖然計算機各個部分很復雜,但把每個部分獨立分析,基本上都是由“與或非”電路組成💁🏽♀️🤟,這樣運用電子技術課的基礎知識🤮,使我在短短的兩年中🧗♀️,較好地掌握了操作時間表、運控邏輯圖👩🏼、指令部件邏輯圖、代碼總線、開關存儲器、中斷系統、檢測程序等計算機主要部件的原理🆑,並初步掌握了調試方法🚶,從而跨進了高深的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大門🫃🏻,幫助我走上了計算機應用的道路🫅👩🏿🎓,實現了我技術道路上的大改行🙋🏿♂️。後來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我有幸參加了M6800微處理器在發動機試車臺應用的研究任務,與一機部自動化所合作,於1978年在國內首次開發成功微型機控製的發動機高速數據采集和處理系統。80年代初🤦🏻♂️,國內各部委開始進行信息化建設☄️,我又參加了航天信息管理系統工程建設👩🏿🦱,從擔任科學情報分系統的設計師開始,到1997年成為航天工業總公司信息中心主任,在航天計算機應用道路上奮鬥了30多年。
回想我的工作改行經歷🤎🏄,我感到學校開設的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是技術崗位上的基本功⚫️,有了它📥,就可以克服業務工作中的種種困難,完成各種技術任務。
激勵終身的清華號召
時光流逝🛍️,跨入21世紀大門時,我已到退休年齡📊🤷🏻,2001年🐟,我從航天信息中心主任位置退下來⬇️,這時我已在航天系統奮鬥了30多年,獲得了“航天獎”🏌🏿♂️,享受了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按說可以安度晚年了。然而想到蔣南翔老校長當年給我們提出的“至少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 的號召,我還遠遠沒有達到目標🚴🏿♂️。到哪裏去健康工作呢?在航天部門為了實現幹部新老交替,我應當主動退下來,把位置讓給年輕人,但在社會上發揮科技人員余熱,則是國家和社會提倡的精神。我當時是北京市科協委員,根據自己長期在國防科研部門工作的特點,開始參加一些發展軍民兩用技術產業方面的專家咨詢工作🫔,在最近的10來年中,我通過科協的“科技工作者建議”渠道,向北京市政府提出過十來次專家建議🤷🏿,其中有半數建議都受到了市領導的重視🧓,其中在1999年提出的關於“發揮在京國防科研院所力量🍷,為首都經濟服務”的建議🦝,受到當時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賈慶林,北京市市長劉淇,國防科工委主任劉積斌等領導的高度重視,他們分別批示給國防科工委科技司和北京市科委🤘🏼,要求他們重視這條建議🐄,落實合作事宜🚣🏻♂️。我的建議提出不久🧑🏽🎨🛵,劉淇市長還專門召開了一次市長懇談會,聽取在京的十來家國防大院大所領導意見。隨後在同年11月15日,北京市政府和國防科工委簽署了高層科技合作協議,決定以軍民兩用技術產業化為主線進行長期合作,並成立了領導小組和辦公室,該協議促進了在京的國防科研院所與北京市有關區縣🐲、企業進行了多項合作,對國防院所參加首都經濟建設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由此😓,我被國防科工委科技司領導稱為“委市合作的發起人”。2002年我與原豐臺區科技園陳家林副書記提出的“關於將北京航天微電子所納入北京微電子基地建設”的建議📽,當時主管科技工作的林文漪副市長很重視,不久市科委決定投入1500萬元啟動資金,推動航天微電子研究所與北京測試技術研究所聯合,在航天微電子研究所建設北京微電子孵化器,成為國內第一個國防科技工業與地方共建的高科技孵化器🐩。2007年12月,我又被選舉為新成立的北京數字科普協會第一屆理事長🧙🏼♀️⚠,幾年來,與秘書處同誌一起,組織和團結北京地區科普工作的單位和科技工作者,開展數字科普學術交流👼🏻,實施數字科普活動,促進數字科普資源的開發🏺,推進數字技術在科普工作中的應用。我們先後舉辦了3次北京數字博物館研討會,舉辦了“數字技術在防災減災中應用”等多次科技沙龍🤟🏿,今年又與中科院研究生院一起🤏,承辦了科學與藝術國際研討會。
退休近10年來👆🏽🤙🏼,通過參加北京市科協的活動和中國計算機用戶協會(我擔任副理事長)的各種活動,結交了北京各方面的諸多專家🥩,接觸了不少高新技術企業家,參加了各種科普活動🗝,感到退休生活很充實🚵🏽♀️。通過活動和交流🏥,開闊了思路🌼,增長了知識,促進了身心健康,為實現“至少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的號召,創造了工作和活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