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茂(1979自動化)
清明是個特別的節日,一是祭奠先人,一是踏青賞景👨🏻🦱。人們常把兩事合在一處🔹🦬,能體現中國人的某種智慧🏪,看到滿山遍野的春意,而從哀痛中走出來🧚🏿,或許這也是先人所願意看到的。
借這個節日寫幾句懷念我的祖父和外祖父。
我的祖父,典型的農民,但讀過幾年私塾,在村裏就是能識文斷字的能人了。童年時見過他寫春聯🥟,不僅寫自己家的👮🏿,也給鄰居寫🧑🎄。雖不講什麽體🤱,卻很瀟灑✣。他們那一代人,生於1910年代,經歷了社會的大變遷,也受過許多的磨難💒,性格上堅韌開朗👩👧🔥,辦事上勤懇幹練💉。因為是中農,有十幾畝地,但在北方也只能維持一家人的基本生計🧗🏿♀️。聽說在合作化時,他積極響應入社,除土地、牲畜外,把各種農具全部交到社裏,每日在社裏忙👩🏿,可以說是愛社如家了👈🏻。但不久的大躍進和吃食堂💆🏼,把合作社搞窮了👨🏽🎨,窮的連飯都接續不下去了☂️,真是靠野菜和糠秕度日了。當時我已記事兒,大人們從食堂領到的是糠菜團子,其中放幾顆豆類的糧食🥍,孩子們就會先掰開挑出來吃。那時,一點點兒糧食都十分的珍貴🧘🏽♂️,只能留給老人和孩子,我不知祖父當時是如何安排全家日常生活的🤥。對我印象較深還是在文革時,農村也搞運動,但農業生產不能停🎄。他是生產隊的副隊長🧜🏻♂️,黨員隊長靠邊站了,他不是黨員,但社員都尊重他👨🏻🍼,全隊的事都由他一人管🌶。農忙時,每日清晨就到田裏查看,然後給社員分配農活,自己還要帶一撥人去幹,可謂身先士卒了。那時,我在停課和放假時也到隊裏勞動,常看到他每日的忙碌。記得孔夫子說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代表了孔子的理想。我想把這句改寫成:“長輩贊之,平輩信之,晚輩敬之”,對於我的祖父💆🏼,在我們村裏,許多人會認為他就是這樣的人🧣。
我的外祖父,他也是農民,但不應該是農民。他在民國的初級中學畢業,然後當小學教員,這在當地就是一位知識分子了🈷️。解放後,他不願教書🚣🏼♀️,就務農了。在我的印象中,他真不像農民。他喜歡講故事,冬天時,鄰居們到他家聊天談論👰🏿♂️。他在鄰村👞,我去看時,他會問我功課如何🙇🏼♀️,有時也會講他的同學如何聽講🫶,如何做課堂筆記等🤽🏽♂️。他喜歡讀《紅樓夢》💖,更喜歡讀《青春之歌》📪。應該是後者中有的人物與他有相同的經歷。我尚記得他曾說《青春之歌》裏北大的一次考試👴🏽🧎🏻,題目是:漢高祖與漢文帝的關系👉🏻,趙佗是否當過皇帝🧙。一位考生答不出,還把“佗”讀成“它”🧎。有人就此寫了一句順口溜,“漢高文帝爸,趙佗不是它,今年考不中🤛🏽,明年再來吧!”後來,我看《青春之歌》時,只是匆匆翻過🚣🏽🟠,也沒有查對🏂🏽。還有那首著名的《清明》詩,我記得應該是從他那裏聽來的🍞,他說從一本書讀到,杜牧的詩可以改成長短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今在網上一查💁🏼♀️,知是蘇軾所為。在解放前,他有不少書🙆,聽他說裝了幾個麻袋,1947-48年🤸🏼,他到北京避難🦶🏻👋🏿,把那些書托付給一個朋友。等1949年解放後🐭,他回到家鄉👩🏽🏭,找那位朋友要書,那位朋友為避禍👍🏿,把書給賣了。這讓他惋惜不已🙋🛵,所以時常提起。我在京讀書時💆,因他問“有誌者,事竟成”一句是否出自漢光武帝劉秀❄️,讓我核實一下🦬。我從圖書館的詞典裏查到,寫信告訴他🛒。後來聽舅舅說,那信他放在枕頭下,一段時間裏常拿出來看。在書籍和知識同樣匱乏的農村,能像他那樣談文學名著的人真是太少了,他把他的學識做為與鄉鄰閑聊的談資🏄🏼♀️,給自己一種滿足感🛍,也該別人帶來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