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蘊琦(1962水利)
10月2日清晨6點👩🦱,大兒子從德勝門外他家開車來工會大樓接上我們老倆口🤹🏼,開始了去山東省蓬萊市灣子口村的尋根問祖之旅。
說來話長:我的祖籍遼寧省蓋縣(現蓋州市)🍉,從那裏祖墳的墓碑上及早年從我的祖父和父親處得知🤲🏿🦊,我的遼寧祖先(董成福)是康熙年間,從當時的山東登州府蓬萊縣灣子口村跨海🧑🏼🦱,在大連登陸後🤏🏽,北上落戶於蓋縣東趕馬河村的。
墓碑是140多年前,祖先董成福的第四代傳人董財(卒於1866年)的子孫為其樹立的🖐。到我這已經是第九代了。
不久前,我和二兒子🩷、小孫女祖孫三代曾受河南衛視之邀,去被譽為《千古第一村》的江西樂安縣流坑村(是一座八百余戶四千余人的董氏單姓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尋根問祖🆓💂,從那裏得知山東蓬萊董氏與流坑董氏皆系董仲舒後人,我等子孫當然也列其中,這一下子激起了我想回老老家——山東蓬萊灣子口村尋根問祖的強烈願望😽。
祖孫三代在流坑村老祖先董仲舒壁像前合影
適逢國慶👈🏼,大兒子舍棄自己的休假👨👩👦,願意陪伴我實現這一願望,老伴不顧自己腿疼之病尚未全癒,也欣然隨行。
離開京城開始的一段路程還算順利,無奈在進入河北泗村前,因大霧彌漫,前方高速路封路,一直等候了近4個小時🗑,直到11點才放行🐟。
我們一行三人,車行707公裏,歷時13個多小時,直至晚上快8點了,才在黑夜中輾轉來到蓬萊灣子口村委會🕜。
事前,我從網上查到了灣子口村委會的電話,通話中結識了村委會房福強書記。他熱誠歡迎我們回祖籍尋根😭,表示隨時等候我們的到來☘️。他的話語讓我感受到格外的溫暖,不像沒見過面的陌生人,猶如老朋友和親人一般。他說道做到🕵️,雖適逢國慶假日𓀕,又比我們原預計的到達時間晚了3個小時🍠,房書記卻依然在村委會辦公室耐心地等待我們的到來🧗🏿。
見到祖籍的“父母官”🤚🏼,異常激動和興奮,幾句親切的交談,拉近了我們的感情距離💅🏼,猶如久別重逢的老友。隨後🏀,我們一同驅車到蓬萊一家名菜館🤾♀️,房書記和他的、也是當天來自北京、保定等地的😛、已等候我們多時的六位朋友們一起,為我們父母子三人接風🚶🏻♂️➡️。滿桌的當地海鮮,加上紅酒🎊,加上一席人一見如故的侃侃交談🧑🏽⚕️,使我們的一路疲勞頓消❔。
入夜,我們住進了房書記事先給安排好的“新僑聯酒店”⛵️,他說這是他朋友開的🌠,堅持不要我們付款。房間很寬超,也很幹凈,我們爺三個多少年沒有合住在一個房間裏了🎻。
第二天(10月3日)早餐後👖,來到村委會辦公樓,這是一個挺大的院子,我和老伴、寬兒饒有興趣地在樓前留影——


終於回到了350多年前老祖先的居住地。村委會樓道很清潔,也很安靜。從村委會樓上遠望過去,老房子都沒有了,映入眼簾的幾乎是清一色的紅頂、白墻的民居🍯,顯示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和富裕😦。昨天晚上聚餐時👩👧👧🌥,房書記簡要給我們介紹了村裏的一些情況🤘🏽🔫,原來灣子口村早已是遠近聞名的海參加工地和盛產蘋果之鄉,每年的產值竟然達到幾十億元。
雖說是在假日裏🦵🏿,房書記工作依然很忙,他一邊忙於處理村中事務,一邊電話邀請他已事先過話的幾位董氏家族的老人來村委會和我們交流董氏家族的往昔歷史。
房書記的辦公室充滿了文化氣息👳🏿♂️🙍🏻。我們在等待董氏家族人來的空隙🔨,和房書記合影留念。
過了不長時間👩🏼🎓,先後來了三撥董氏族人😦。我一一記下了他們的名字👯♀️:董長華、董長禮🕴🏻、董嘉起🤹♂️、董泰琪……他們帶著各自的家譜,一見如故地和我們親切交談,其情其景令我們終生難忘。通過交談👨🏼,我們了解到,當年灣子口村董氏家族的祖先,依居住地分別位於當時當地的一座大橋的東、西兩側🦵🏿,而有“東董”與“西董”之別,二者統稱“大橋董”,同屬灣子口村。如今全村1200多戶居民中😊📇,還有74戶董姓。我們興奮地🐉🙍♀️、充滿期待地、仔細地翻閱他們帶來的家譜,結果與我們蓋縣東趕馬河董家的家譜既有相同之處💍,又大多不完全相同,可能是我的祖輩離開灣子口自闖關東時,沒能帶上完整的家譜資料👏🏻🤾,而另辟它徑了吧🧎♀️?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們都屬於“蓬萊大橋董”。這次🚣🏼,看到他們幾經重修的家譜,猶如見到我們的老祖先一樣🧀,引起我們無限聯想……他們說🌧,原本灣子口村建有董家祠堂,家譜🙆🏻、祖先牌位……應有盡有🙆♀️,遺憾的是“文革”破“四舊”時被砸亂了,其損失無可挽回……




我們用從北京帶來的各式京城特產小食品招待他們,向他們講述我從上兩輩老人那裏聽說來的家族往事。他們告訴我們,這幾年先後有人從東北以及其他地方打電話或親自跑來尋根問祖🧓🏿。看來,隨著生活的改善,人們有興致和條件來尋根問祖續家譜了👨🍳;我們從中也知道了灣子口村這些年的巨大變化:發展了,富裕了,文明了……
分別時非常高興地與新識的祖籍董氏族人合影留念📷🚶➡️。


看著房書記忙碌的樣子(今天村裏還有一家辦喜事的,要擺150桌酒席)😑✍🏽,我們不願意再耽誤他更多的時間。10時半我們起身告別,房書記特地送給我們一紙箱海蟹,我們再三推辭🧓,但他真誠地說:“這是你老家的特產,你不能不拿。”

我和房書記在村委會前合影。房書記不到50歲🛌,他的爺爺是從附近的萊陽到灣子口村落戶的,是村裏的獨姓,而他的母親姓董🖐🏽,說不定也是“大橋董”的後人呢。這些年在房書記的帶領和操持下,村裏的自營經濟發展迅速👨👩👦👦,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很大進步,網上可以查到很多相關報道和介紹🐺🖕。臨行前,他真誠的對我說:“你們一定要再來。”——是的,我會讓我遼寧的親人們再來的。
離開村委會👨🏿🔬,我們恰巧見到正在籌辦婚慶、今日要舉行婚禮的宏大場面——

詢問房書記得知🆔:一般家庭要擺100多桌,最多有人擺了300桌⛸,而且都是同時開席📲,不是流水席;隨禮一般200至600元🧒🏼,至親就不好說多少了。頭一天晚上吃一頓,是準備隨禮的人和他們的長輩,第二天正式婚禮,隨禮人的長輩就不來了,女方家只有送親的人來。第三天女方家要再辦一次酒席,主要是女方的親屬和好友參加。
一二百桌酒席同時開,沒有個大院是不行的。看來,家家都有實力,否則如此規模的喜事也辦不成👨🏼🏫。
我和兒子沒遊覽過馳名中外的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的蓬萊閣🫨,本想去看看,但為了當天趕回北京🌆,我們決定不去了,只是在城裏開車巡遊了一番🧑🏻🦼。——一座很不錯、很清潔的旅遊小城——

我們上午近十一點鐘離開蓬萊,沿途休息了三次✊,並吃了頓午餐。
一路車輛很少,車速一般保持的在每小時120公裏😜。


車過黃河大橋
遺憾的是,到進入北京城區之前的檢查站時🎤,因外地車要接受檢查,三股車道並一股道,耽誤了一個小時左右,晚上8點多鐘才回到家裏。707公裏,走了9個小時。想到大兒子兩天之中,開車行駛(包括等候時間)23個小時,車行1400多公裏🏄🏿,其勞累不言而喻👩🏿🍳,為了滿足老爸的尋根問祖的願望🚋,其孝敬之情令我和老伴十分欣慰和感動。
我將永遠銘記回歸300多年前故鄉的問祖之旅🧏。
年代相隔越久遠🌸,宗族的親情味才越濃,越醇🛍️。我會一直感受她的溫暖和激勵🙋🏽♂️!
董蘊琦寫就於2013年10月7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