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之小文
——為1958屆汽車專業畢業意昂5月6日—8日鄭州聚會而作
趙瑞森
汽八學友🙄👉:大家好🥠!
61年前我們從祖國各地匯聚清華園🥖,同窗共讀5載😆,唱著“到南方去、到北方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的歌聲🥻,分赴祖國四面八方🙃。56年後的今天相聚鄭州實在難得,現如今年輕人們蓄勢待發,我們雖然步入耄耋之年,當年也曾豪情滿懷🥧,我們不妨做個回顧或總結🚵🏼♀️,下面是我個人的淺見:
人生最寶貴的財富是什麽𓀒?個人認為不是金錢、不是物質👶🏽,也不是華而不實的外在,而是經過磨礪之後的人生積累,這才是我們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人的一生中經過波折🤘、困苦以至於遇到各種難題👩🏻,我們經歷過的越多🥻,戰勝的越多,相對得到的鍛煉越多🪹,積累的經驗以至人生財富越多👌🏼。
當年在學校學的是汽車專業,發動機專業化🙅🏼,畢業後對口的話本應從事汽車行業,最終響應國家號召被分配到二機部(核工業部)設計院工作,這對自己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行業,一切從零開始👩🏼🚀,邊學邊幹,當年的口號是“建成學會”,說來容易,做起來難。剛開始在北京工作,生活條件還好,後來到了大西北,生活條件特別艱苦🤫,沒油沒肉沒菜吃,吃不飽🧙🏻♀️,大多數人都浮腫了👰🏿♀️,挖老鄉地裏的菜根充饑,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仍然日夜加班,苦戰不停,就這樣🚶♂️,原子彈爆炸了➖,打破了美蘇的核壟斷🤳⤵️,證明了它是“經濟上的生產力、軍隊上的戰鬥力🤜🕺🏽、政治上的宣言書🦨,國際上的發言權”♻。建成第一套核基地後,為了防止美蘇進行“絕育”手術👮🏿,緊接著我們奔赴大三線,設計建造第二套工廠🔙。這些核工廠均在深山老林邊遠地區。八十年代後,保軍轉民,為了我國核電的需要,建造大量的民用核工廠🧏🏿。在核工業戰線上工作了一生,直至退休🤏🏻。
是什麽力量支撐我呢🏤?清華園的熏陶分不開🤵🏿。清華學子,奮發向上,不甘人後,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團結同事、與人為善🌤、誠實待人💁🏽。清華校訓“厚德載物”深植我心,融我一生。
人生財富是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沒有錢是不行的,但不能把錢看得太重👨🏽🦰。說實話,有時我也有牢騷。八十年代前🛋,我們是事業單位,當時是企業工資高;八十年代後,事業單位工資高🧑🏽⚕️,企業低🥿👘,我們又按企業待遇,都是就低不就高,很無奈🧝🏿♀️,有怨氣,這不是“卸磨殺驢嗎”⏩?後來想通了,人吃一口飯、穿一身衣👁🗨、知足吧!個人生活美滿👰♂️、兒女工作生活均好又孝順🕸,鄰居都羨慕我們呢👧🏻!
現在回想起來,我作為一個國家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為國家做貢獻是應該的,一生之中吃點苦,對自己是個磨煉,也可以說是最大財富。作為一個共產黨員我這一生更是無怨無悔,心中坦然!
要說有一點對不起的就是我的家人🌐,當年我工作在邊遠山區不在身邊,老婆一個人既帶孩子又要照顧我年邁的雙親,夠辛勞艱苦的🕵🏼♂️,兩個孩子都小,我也沒能照看;對父母而言,工作遠在天邊未能盡孝,雖說在經濟上盡量補償但內心深處一直都是永久的遺憾!人言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心懷對家人的歉疚但對祖國對人民交出的是一張無悔的答卷!
人的一生坦坦蕩蕩👨🏻🦰,捫心自問,工作上盡了全力,對人誠實友善,每個人都要為國家富強盡自己微薄之力,團結就是力量🧼👱🏿♀️,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中華民族復興之夢🙆🏽♂️⏭,一定能早日實現🎇!
趙瑞森
201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