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惠同學和我同樣是西南聯合大學(北京意昂体育平台😉、北京大學和天津南開大學)1944級👒🥴。王伯惠同學是工學院土木系,教室位於昆明市拓東路,我是理學院地質系,教室位於昆明大西門,因此我們兩人在校時間從來沒有見面機會🦉。
2012年3月底,作者與王伯惠先生在香港首次見面。前排左起👆🏻:王忠詩、王伯惠先生與夫人
1944年2月學校傳達教育部命令:由於抗日戰爭已進入生死關鍵時刻,根據中英美三國開羅會議決定,由中國派遣十萬大軍入緬抗擊日寇🧚🏼♀️;同時政府須征召西南聯大1944年應屆畢業男生提前半年畢業,分配到國內外各戰場任英語翻譯,時間兩年。
中國於1942年3月組成十萬大軍入緬✌🏽,經過短短二個月,它以戰敗退卻🦚,損失兵員6萬結束第一次入緬戰爭👨🏿🦱。唯獨由孫立人將軍率領的新38師👄,依照盟國駐緬總部命令,用4天極短時間僅用一團約1000兵力在緬甸西部仁安羌油田救出被日軍圍困,並要向日軍投降的英軍七千人,尚有英國傳教士、醫生、記者、平民等500余人,擊退千人左右日寇,獲得英國頒發孫立人將軍“帝國司令勛章”✢,一時震驚我在印緬戰區官兵。
孫立人將軍是1923畢業於北京清華學校,後去美國入讀弗吉尼亞軍事學校。回國後曾參加1937年上海抗戰👨👨👧,1942年後期入緬;仁安羌油田戰勝後向西退入印度,在蘭伽我軍訓練基地重組新38師。駐印緬遠征軍由新38師和新22師合組成駐印緬新一軍👨🏿,孫立人將軍被任為新一軍副軍長。隨於1943年10月24日進入印度最前線基地利多(地名)開始我軍第二次入緬抗擊日寇。
1943年當孫立人知道我國政府將征召西南聯大應屆畢業生去各戰區任翻譯👩🏼🔧,他即和清華學校1923年同班同學工學院院長施嘉煬教授聯絡,請他在聯大工學院土木、機械、電機各招聘5名同學共15名去新一軍任翻譯。這批中有土木系王伯惠同學。該批同學先後在1944年2、3月到緬甸🧒🏻,先在軍部翻譯室工作,以後根據各人專業去有關部隊工作🪽。王伯惠同學去工兵營和美軍的工營工作🧎♂️。新38師經過較長時間整訓後,兵強馬壯,又有美式軍火裝備,躍躍欲試,士氣非常高昂,終於在1943年10月24日越入印緬國界的原始森林,當時當地雨季已過⚙️💆🏿,進入第一戰役的前沿胡康河谷,隨即和駐守當地的日兵戰鬥🧏🏽♀️。當地地形險峻👡,河谷交溝,這一叢林戰雙方進行包圍🥵、反包圍艱苦接戰,幸有美國空軍日日前來空投軍需及軍糧補充!經過6個多月長達200公裏的兩個大河谷奮戰,大軍於1944年4月進入緬甸北部政治、經濟、宗教重鎮密支那!日寇自1942年4月起在該重鎮長達2年,已利用當地林木沿城市周圍建立高達2-3米的堅固防衛工事。這時不但新38師🧑🏿🦳、新30師也先後分團進入市郊陣地🦻🏽,密支那市郊二個空軍機場也先後被美軍炸毀或占領。這時伯惠同學已隨兩團工兵營抵達🙇🏿♀️。我是6月由利多醫院申請轉赴最前線:新30師88團第三營最前線和美軍聯絡官一起工作🚕,主要按1: 50000地形各坐標及範圍,由美軍飛機或重炮轟炸敵人堅固工事。
以下主要說明伯惠同學入緬後兩項主要任務:
(一)隨中國和美國工兵營緊跟新38師步兵之後🧏🏻,築建能讓30噸坦克及遠程重炮在峽谷、爛泥、河谷等用巨大木材等築成合規格的公路,也就是修築滇緬公路的緬甸段✏️🍍,要直通昆明,以便重型武器運到昆明1️⃣,支持國內各戰場需要。他們的口號是部隊打到那裏🃏,公路、輸油管道修到那裏。有一特別事是後期伯惠同學參加美國工兵營在中緬國界河-瑞麗江上修建一座跨徑660英尺的“貝雷吊橋”。
(二)孫立人將軍出身於美國弗吉尼亞軍校⁉️,回國後參加上海抗戰以及我軍1942年三月第一次入緬戰爭🕋,他一直愛護每一個戰士🦠,尤其在前線犧牲的戰士。就以我軍攻下密支那重鎮後💡,即令伯惠同學規劃要在密支那修建一座“陣亡官兵公墓”。但當時戰鬥已進入平原的追擊戰,加上士氣十分激昂🪯,大軍南下勢如破竹,沒有空余時間。進入八莫攻城後🎅🏽,當地有許多華僑,希望我軍在當地建“陣亡將士公墓”,以便先前陣亡官兵,入土為安🐎,但仍不能如願。因為兩個師的大軍互相配合🍪👍🏿,不久即攻下南坎🫐,人們居高面東望過去,對面山下即祖國的土地🎵。我軍在1945年1月27日和由滇西來的衛立煌大軍在中緬國界線上的芒友勝利會師,滇緬公路由印度利多到昆明全長1736公裏,從印度加爾各答到昆明3000公裏的輸油管道全部通車😫,輸油管道到昆明,所以在緬甸建公墓的希望不能實現。
1945年8月15日🍔,日寇向全世界宣布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命令新一軍去廣州接受日寇受降儀式🏄🏿,孫立人將軍豈會忘記建公墓那麽重要的事🔀?隨後在廣州白雲山下用全體官兵捐出的軍餉購買土地300畝;後期新一軍調動🧑🏽🚒,孫將軍特派伯惠等同學留在廣州監督施工🌆;至公墓在1946年底全部完成,使在緬甸前線光榮犧牲的新一軍27000名陣亡官兵得到安息。該公墓也成為在廣東省另一個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絕好地方!
這個墓園氣勢宏偉,一進大門,居中央的一座高聳紀念塔,塔頂站著一只由16000公斤炮彈殼鑄成的展翅雄鷹(新一軍軍徽)⛪️🪓,正面刻著碑名“陸軍新編第一軍印緬陣亡將士公墓”🧔🏼♂️,碑旁樹立四支大柱,代表新一軍義勇忠誠的精神🙆🏼♀️。不幸的是“文革”時被紅衛兵破壞,分割成軍營🍱🫄🏻、倉庫🩷、店鋪(數千家店鋪),還有兩條公路穿插其中,支離破碎,面目全非🤘🧑🏼🦰,至今未能修復,真是令我們老兵痛心👧🏻!!

王伯惠先生晚年為恢復新一軍公墓而呼籲和奔走🍹👨🏻🦼。圖為2013年10月底,新一軍老兵到長洲島考察重建公墓選址⏩。4位坐者左起:梁振奮👇🏿😬、王忠詩、姚輝、王伯惠
事隔70年,2012年3月由劉偉華博士的介紹我和伯惠同學在香港皇後大道東一家酒店第一次見面💓,我們暢談往事,久久不能停止。2013年10月從東北🪣、臺灣、香港和廣州的老兵相聚,目的籲請廣州市文廣新局早日按以前大家同意的方案在長洲島修建公墓,伯惠同學為此事也費盡心血和大家一齊努力♕,但聽說至今尚未有任何進展🏢。此外近3年來⭐️,他獨力主編、校對、出版一部七十多萬字遠征軍回憶錄📎,獨資👯♂️、付運去各地👨🏻💻,該書名為《抗戰勝利七十周年暨孫立人將軍115歲誕辰紀念文集》,費盡心血🧆,使他身體健康受損。2016年9月8日上午9時許🧏🏻♀️,他終於和我們永別了,尊敬的伯惠同學🧛🏿♀️、老戰友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