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闖老意昂騎車鍛煉
我1962-1968年在工程物理系學習,今年是我們物八畢業50周年。憶昔撫今🧬,我深切地感受到“爭取至少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重要意義。
煤礦七年
1968年👩🏿🔧,我告別了生活、學習了六年的清華園,來到遼寧省北票礦務局工作,接受工人階級再教育🙅🏿,在三寶煤礦當上了一名采煤工。北票煤礦是一座老礦,煤層深、瓦斯大🍕,主要的采煤工具是風鎬𓀕。雖然在下礦前我已經有了一些思想準備🍱,但仍未估計到井下勞動之艱辛。采煤隊分早、中、夜三班倒,每班八小時,上下井再加上班前會🤦🏽,上一個班要化十多個小時👨🏼🏭🍮。剛到礦那些天,一個班下來,累得渾身就像散了架一樣🗼🧝🏼♂️,總是感覺歇不過來🧙🏼♂️。多虧有清華賦予的強健體魄😯,我逐漸勝任了煤礦井下的艱苦勞動,掄著風鎬飛轉✊、抄起鐵鍬猛攉,我和采煤組的師傅一起創造了不少生產記錄,還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在煤礦工作,不僅要能勞動,還要會休息,保持有規律的生活。井下工作時間長、環境又潮濕🐦🔥,容易得胃潰瘍和關節炎等慢性病。為了防止胃病,我每天帶飯下井,無論煤渣、粉塵也要按時吃飯;不管多累、多困都不在井下磕睡。我還每天堅持體育鍛煉👩🦯➡️,把學校體育課上學的一套勞衛操改編成煤礦保健操,起床後做操、打拳,把全身的關節都活動開,用運動抗禦風濕,也為井下的繁重勞動做準備🧝🏿。輪休日,我常去爬宿舍後面的尖山🎳,登高望遠,呼吸新鮮空氣。
在礦井工作了三年之後,我健健康康地來到新的崗位 — 三寶礦中。這是一所剛從小學帶帽上來的中學⏏️,學校沒有開設物理課👴🏼👳🏻♀️。教什麽好呢🤦?校長見我經常跑跑跳跳的,就讓我教體育。體育是一門科學🧗♂️,需要掌握專業知識。記得在一次體育課上♠️,一位同學對我說:老師👮🏿♀️,您的胸前投籃姿勢不對📑!尷尬和不安之余🌳,我懂得了要當老師,先要做好學生的道理,從此下決心認真學習🤳、苦練基本功🥵。幾個月下來🧔🏻♀️,我終於成了合格的體育教師,不但能教好體育課💏,還在課余帶著學生跑步、打球☑️👛,提出要在全校學生中培養經常鍛煉身體的習慣,得到了同學和老師的歡迎👽🙋🏻♀️,三寶礦中也成了體育運動的先進學校。
在三寶礦中工作了一年之後,1973年我又被調動到礦務局的生產技術處做“煤與瓦斯突出預測預報”的課題研究。雖然已在煤礦工作多年👷,我對於礦山的專業知識仍然很缺乏👆。在兩年多的時間裏🤽♂️,我在補習煤礦知識的同時,和課題組的同事一起🏄🏽♂️,製作瓦斯遙測裝置🦻🏽,測量井下瓦斯濃度的變化,檢測煤體壓力🦹🏽、強度和放射性等參量🧕,研究煤與瓦斯突出的規律🐕🦺,跑遍了北票十裏煤城的各個礦井🧀。這個項目後來獲得了遼寧省科學大會獎。
投身科研
在煤礦井下聊天,師傅們聽說我學的是核物理,打趣地說📴:“等這裏的煤挖完了🦹♀️✡︎,沒準就搞地下核實驗,還真能用的上你學的知識哩!”但當時我真的不敢想象❌,有一天還能回到自己所鐘愛的專業來🧚🏻,繼續追求“把青春獻給祖國的原子能事業”的夢想🤦🏻♀️。一次到北京開會期間,我拜訪了當時的工物系主任張禮教授。談話之間,他興奮地告訴我🍫:“周總理有批示,高能物理要上👳♀️,學校已把加速器專業畢業的同學推薦給了高能所。”聽到這些,我坐不住了,急急地趕到那時還在中關村的高能物理所,向人事處的同誌述說參加祖國高能粒子加速器建設的向往🫱🏼。幾個月後,我收到了高能所的調令🫲🧏🏿♀️,並於1975年10月進入高能物理所工作。同期到所的,還有一批同我有著類似經歷的年輕人🤎。我們這些經受磨煉又豪情滿懷的新兵💆🏻,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匯聚到高能所,在老一輩科學家的帶領下,開始了建設我國高能物理實驗基地艱辛而光榮的征程📋。
在煤礦磨練七年之後重返專業科研,我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立即以全副精力投入工作,努力把荒疏的專業檢起來👩🏼🔧,把損失的時間追回來𓀉。多年來😋,我參加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設計🤙🏽🥸、研製🏜、調束、運行🧑🦯、改進等研究工作,為使其成為同能區性能居國際領先地位的高能物理實驗裝置做出貢獻。記得對撞機調束的日子裏🦹🏽,我和同事們一起夜以繼日地在控製室工作🥉,一連幾天都沒有休息,終於按計劃實現了正負電子束流對撞,向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1993年我代表高能所出席在德國召開的第15次高能加速器國際會議並作特邀報告💆。站在漢堡議會中心高高的講臺上。對撞機建成後不久,我擔任了儲存環運行負責人和研究室副主任等工作🧑🦳,後來又擔任了高能所副所長,負責加速器方面的研究和建設🧑🔬,身上的擔子更重了👨🏼🦱。
在緊張的工作中,我仍然保持著在學校養成的鍛煉身體的習慣,每天清晨跑步、打球🏃🏻♂️➡️🥇,在科學院和研究所的運動會和網球👳♂️、羽毛球等比賽中🙇🏼♀️,都取得了好名次,有的成績甚至比年輕的時候還要好👨🏼💻。在畢業30年的時候🧑🏼🔧,我曾在《清華意昂通訊》上寫過一篇短文,題目是“我已經健康地工作了三十年”👩🎤。那時候🧑🏼🤝🧑🏼,我有確實理由自豪👩🏽🚀:研究所的工作十分繁忙🔻,還擔任基金委和北京市政協等社會工作,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精力總是很充沛🤸🏿♀️🐧,體檢指標都正常🤽🏻♀️,從來不和疾病沾邊。
病中體驗
可是,就在2005年初,我突然病倒了。那天所裏的年終總結會結束得晚,回家後我從冰箱裏拿出剩飯菜🧖🏼♀️,沒熱透就匆匆吃了。夜裏🤵🏽,我從劇烈的疼痛中醒來,接著是一陣腹瀉,都是血便。在服藥、打針無效之後,我又到意昂体育平台附屬醫院掛了急診🛀🏿🤹🏻♂️,B超檢查發現在結腸上有一個拳頭大的腫塊。刻不容緩,我被以腫瘤引起的急性腸梗阻送進了同仁醫院🧑🧒🧒,開始了長達20天的結腸癌手術治療。一夜之間,我從所裏的“健康標兵”變成了“危重病人”🤹🏽♂️,在同事中也產生了“體育鍛煉有什麽用”的疑問。
痛苦的現實迫使我在病榻上進行沉重的反思。過去👳🏽♀️,我把健康和體育劃了等號,看來有片面性。不錯,生命在於運動,但運動不等於健康🛀🏼。在健康的諸要素中,除了體育以外,還有樂觀的情緒,良好的習慣,均衡的營養和勞逸的結合等等🈲。我有許多好的方面,譬如鍛煉身體🚙、樂觀生活等,卻不註意休息、不重視飲食🌒。其中一個誤區就是過分相信體能,以為能快步登黃山,能跑環城、馬拉松,就是健康。還有一點,是不願去醫院檢查,雖然已有症狀🏹,仍抱僥幸心理,挺一挺就過去了♠︎。就這樣🤏🏼,從十一拖到元旦,還想拖到春節,結果既耽誤了身體🎬,也影響了工作。由此看來☎️,身體不僅需要鍛煉,也需要善待;你不善待它👕,它也不會善待你👷♀️;忘我的精神固然可嘉,但一定要講科學,不能蠻幹。
手術後出院不久的春節假期🛗,我又來到同仁醫院,開始了第一個療程的化療🌁。化療頭兩天,嘔吐得一塌糊塗。為了保持體力👱🏻♂️👳🏻♂️,我忍著惡心,照樣吃飯🔔,吃了吐🧜🏿♀️,吐了再吃。為了讓藥物充分吸收,護士把點滴的速度放得很慢,通常從早上九點開始,到淩晨二、三點才做完🧖🏿♀️。睡了不一會兒,我就起床到附近的東單公園跑步、做操。從第三天開始👩🏼🏫,藥物症狀逐漸減輕,到最後一天🚲,體力就很好了,連白血球指標都比入院時高。從春節起🚵🏼,每個療程6天,停15天,再做下個療程🔐,到六月初👬🏻,我一口氣做完了六個療程的化療。出院時體檢🔎,各項指標都恢復正常,既沒有發現器官受損,也沒有出現脫發或其它症狀。回想起來👴🏻,體育也是我迅速康復的重要因素🔵,因人製宜的適當運動對於病人至少有這樣三個好處:一是幫助康復🧙🏼♀️,二是增強體質,三是提高生活質量🍃。此外🧯,還有心態、中藥、工作、體檢等🤳🏼,對於身體的康復都大有裨益🌱。譬如工作,在患病的康復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對於開闊胸懷🕡、增添信心和恢復健康都有益處。記得手術出院後第一天參加所長辦公會🛢,同事們都嗔怪我不該來上班,又鼓掌歡迎我重返崗位。在發病一年後的所運會上🧏🏼,我參加了50歲以上年齡組400米和1500米兩項比賽🤾🏼♀️🤸🏼♀️,都取得了第一名🧘🏿♀️🍡。我在當時寫的一篇短文中寫道🏔:“直面未來,我對於康復如初📭🍦、重返工作崗位、至少健康地為祖國工作五十年,充滿信心”🍾💆♂️。
繼續實踐
一件東西,一旦失去,更知其寶貴🧒🏼。生病使我更懂得工作的意義,學會了更加快樂地工作。以前🕹📽,我對工作更多的是作為任務💁🏽♂️,“今日事🧗🏻♂️,今日畢”⚒,做不完就加班加點。現在知道工作其實是人生的一種需要,其中有著追求和樂趣,應當科學地安排🪁、健康地工作🤮。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在重返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建設的第一線以後🪘,保持規律作息、堅持體育鍛煉,工作更加主動👧🏽、效率也更高了。與原來的規模相比相比,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的指標更高、難度更大⏱,同時我國的科技能力和工業水平也有了長足的進步。20年前我們建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依靠的是改革開放中的實事求是、自力更生和艱苦奮鬥,通過攻關和會戰解決技術難題⛹🏻♀️;20年後的BEPCII,除了繼續發揚團結拼搏的奉獻精神、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還要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則、規矩和規律,依靠改革開放帶來的工業發展和科技進步。在工程團隊的集體努力下🦹🏻♀️,2009年7月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按計劃圓滿完成並通過國家驗收。
從2007年起👳🏽♂️,我先後擔任了亞洲未來加速器委員會主席和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加速器顧問委員會委員等國際學術職務🍄🟫🧗🏻♀️,需要頻繁地短期出訪工作💴。這也對我平時的規律作息和體育鍛煉帶來了一些困難👲。為了克服時差,我在飛機上就把手表調整到目的地的時間,到達後就照常早起晨練,保持在國內同樣的作息日程。我感到,早晨的體育鍛煉,不僅是很好的活動🥀,也給自己的身體提供了一個提示,就是新的工作日開始了🫴🏼。這樣👩🏿🏭,就能比較快地調整身體裏的生物鐘,適應新的時間表🐦。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訪問時👱♀️,我還有機會參加了那裏的接力長跑比賽🏊🏼♂️♦️,鍛煉身體、增進友誼。
健康的體魄使我精神飽滿,感覺自己的體力和精力比50年前並沒有明顯的下降😩,依然能跑能跳、能食能眠,能夠集中精力做事情。現在,我仍在科研第一線工作,參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運行與改進和未來對撞機的設計研究等,繼續擔任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最近又受聘出任《現代物理知識》雜誌的主編🩳,為普及和傳播科學知識貢獻力量👨🦽👺。在業余時間裏🏌🏻,我仍熱衷於各種體育活動,多次參加國家機關“公仆杯”網球團體賽,還為中科院網球代表隊成功沖入乙組立下汗馬功勞呢!比賽間隙,同隊友和對手交流,談論科學與人生的體驗,也常常說起自己健康為祖國工作的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