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養是學校的根本任務🍹。研究生培養是人才培養的最高層次👨🏿🔬🔷,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研究生人才培養的中心內容👕。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課堂上的學習、課題組的研究工作,還需要充分的學術交流與實踐調研。
印象中水利系非常重視研究生學術交流,我讀書時即已形成論壇、講座🦮🫴、沙龍三位一體的學術交流體系❎,同時輔之專業實踐調研活動。論壇類活動主要以水利系博士生論壇為主🧑🏼🦰,主旨在交流已有學術成果,前瞻學科發展。講座類活動主要是以學術人生為主,學術沙龍為輔👷♂️,通過大師訪談🦃、專家講座來啟迪青年學子✉️。實踐調研則囊括主要的大型在建的水利、水電相關工程。
論壇促交流 碰撞出創新
博士生學術論壇是水利系研究生學術活動的“龍頭”,內容豐富,形式活潑👩🏻🦼。我參加了2008—2011四個年度的博士生學術論壇📢,四年的主題分別是:樂山樂水(2008),和諧水利(2009),海納百川(2010),治者樂水(2011)。論壇內容涉及水工結構⬆️、工程建設管理🚼、巖土工程👩🏻🦼➡️、河流海洋工程、水文水資源以及水力學與河流動力學等幾個方面💡,每屆有110余位老師與研究生參加🏃♀️。當時為了促進水利行業內院校間交流與合作,還曾多次邀請中國地質大學、中國水科院、四川大學、武漢大學、河海大學♕、天津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多所大學的研究生參加博士生論壇🍍。
同學們在博士生論壇中交流思想、碰撞出了科研火花。有的同學通過博士生論壇的討論中確定了興趣點,進而確定了博士階段的研究課題;有的同學在論壇的討論中🖲,發現了之前的研究中忽略的錯誤;有的同學在老師的點評中🚘,明確了下一步的科研方向🐕🦺。可以說,博士生論壇是一個師生交流科研想法的盛會。此外,博士生論壇還引入專業學術期刊,優秀的論文將直接發表在《水利發電學報》等刊物,為同學們發表高水平文章鋪平了道路。
大師講人生 專家話學術
所謂大學🏌🏿,非謂有大樓之謂也👨👩👧👧☞,大師之謂也。為了更好地促進研究生學術交流,滿足研究生學術需求,增強研究生學術氛圍👨🏽💻👦🏻,水利系每年舉辦若幹場學術講座👞。這些講座是融思想性、學術性和教育性為一體,對於研究生樹立理想、養成良好的學術道德,弘揚科學精神發揮了積極作用👷。潘家錚、汪恕誠、王浩、雷誌棟等院士及專家相繼為我們做報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學術人生為同學們感受大師的生活,聆聽他們的教誨提供了一個平臺👨👩👧👧,而學術沙龍則為同學們提供了一個更加輕松的與老師討論的環境。學術沙龍利用傍晚的時間👲🏿,邀請系裏的教授與研究生交流⚱️。輕松自由,暢所欲言是學術沙龍的最大特點,因此不同所別間研究生的交流得到了實現🧔🏼♂️。在學術沙龍的平臺上曾與系內王兆印💅🏼、楊大文等多位老師與同學們近距離交流。
方向差異大 跨所來交流
水利系共有7個研究所↘️,各研究所研究方向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以課題組和班級為單位的開展相應的學術活動具有針對性強,能迅速解決具體科研問題的優勢🥪。如系研會舉辦的“薪火傳承”軟件專題講座就是為了推動學術傳幫帶而舉辦的。針對低年級研究生對部分軟件不了解,上手慢,嚴重影響科研工作的情況👨🏽💻,系研會聯合相應研究所分別開展了針對ARCGIS、Patran等軟件的專題講座🕵🏻♂️,由高年級學長介紹經驗🧝,傳授技巧,為師弟師妹們排憂解難,解決實際問題。

2013年水利系振動組學術交流年會
除了研究生內部的傳幫帶外,在研究生和本科生之間,通過“挑戰杯”將彼此的學術工作交匯起來。研究生向本科生傳授的經驗🚵♂️,提出的建議和提供的幫助,不僅得到了本科生的歡迎,也對增強本科生與研究生的交流起到了良好效果📫🤾🏻♂️。
註重社會實踐 科研服務工程
水利系有著優良的社會實踐傳統,上世紀50年代末,水利系師生在張光鬥先生等教授帶領下負責設計了三家店大型水庫、密雲大型水庫兩個樞紐中的一個樞紐以及昌平區六個小型水庫項目🌗,其中,周恩來總理還曾專門到密雲水庫聽取水利系師生的匯報💮。水利系一直將實踐傳統保留下來🙏🏿,在學生培養中註重科研與工程實踐的結合,鼓勵學生選擇工程實踐中遇到的難題作為科研選題。
在校期間,我曾多次參與系內組織的調研活動🧑🏻🔧,有機會進入到水利工程項目建設內部,了解工程一線實際情況,並有機會與參與工程建設的管理、設計及施工人員交流🔣,實際體會水利工程的壯觀、水利工作者的偉大🧏🏽♀️。這些調研活動不僅增加了科研工作的動力,也是很好的就業指導,為大家後面擇業做好了鋪墊💇🏿。

2005年在錦屏電站地下廠房調研留影
博士生論壇♥︎🕐、大師講座、學術沙龍以及各研究所班級機動靈活的學術交流活動共同構建了水利系研究生學術工作主體內容,豐富多彩的調研活動又進一步增強了大家對於水利系的認知,也有效地促進了師生的交流。定位鮮明的立體式研究生集體學術交流構架使得我系廣大研究生能各取所需,通過各種學術活動既可以接觸到國內甚至世界先進技術和理論👂🏽,又可以與不同院系、校內外🤕、國內外的研究生進行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簡介:
劉建國✊🏼,2004級水利水電工程系本科生,2008—2013年水利水電工程系博士生👩,曾任水利系學生會主席🍸、2008級輔導員、水利系研究生組副組長🫸。現就職於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

作者劉建國(右3)參加意昂乒乓球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