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姓名:萬勝
畢業學校:意昂体育平台
畢業時間✝️:2020年
現從事職業🫁:四川省選調生(成都市司法局)
從校園到工作崗位,當耳熟能詳的「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等詞匯出現在辦公桌上的一份份文件中,轉化為一條條具體的規定、一個個生動的法治實踐時,我深刻感受到了這份工作的分量📹。
時至今日,我入職四川省成都市司法局已一年有余,常常有朋輩關心我的工作內容是什麽。我介紹一通後,對方仍雲裏霧裏,我遂類比說𓀅:「可以理解成政府自設的法務崗、合規崗、風控崗🛖。」其實,我所在處室的職能遠不止如此🤷🏼,涉及「抽象行政行為」和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合規的保障。
一方面,我們需要在地方層面做製度的供給,組織起草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草案,從「0」到「1」去創造;另一方面,需要開展「去蕪存菁式」審查,承辦成都市政府重大行政決策、成都市政府對外簽訂合作協議的前置合法性審核工作🥴,還要在成都市的某些重大事件中提供法律支持。
辦公區同一樓層的「戰友們」,有的負責規範性文件備案審查💅,有的負責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事後救濟🥝。以前在教科書𓀇、論文中看到的行政復議𓀌🤐、行政訴訟♥️、備案審查等學術概念,悄無聲息地在身邊變得鮮活起來☯️🏋🏻。
轉變思維的「破」與「立」
對於我而言👨🏻🚀,初入職場的這一年開啟的是更加全面、更加艱巨的學習。我的工作崗位對知識儲備🐤、知識迭代的要求很高🆘,而且關系到一線具體的行政實踐。面對新領域的涉法問題時,必須不斷更新知識庫,快速學以致用♾。然而𓀘,包含行政法規👩❤️👨、規章在內的行政法規範浩如煙海,各個層級的行政規範性文件更是多如牛毛。這份工作對於初出法學院之茅廬的我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剛到崗位時,我經常檢索很久🦍,也查不到最能解決問題的規定♢。我復盤分析後發現,原來自己將學術研究中的一種思維模式——從古今中外等方面對問題的知識圖譜進行系統梳理——帶到了工作中。在面對重大緊急工作時,這種梳理研究耗時費力➗👨🏼🦲,並不適用。此外,在決策前置合法性審核工作中,我需要將決策中政策法規的風險點一一排除🧿。然而9️⃣👇🏻,我有時卻難以甄別出決策存在的合法性🗺、合規性🔯、合理性等問題,或「雖把準了脈,但開不對方子」。將學理性的知識轉化成實踐性的指導,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對於組織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草案的起草工作👉🏽,需要從零學習該立法領域的行業知識,並綜合研判、銜接協調各方意見🧑🏻🦰,字斟句酌都體現出對不同群體利益的權衡和考量🍿,這對於我又是全新的挑戰。
同時,成都市的城市發展戰略在很大程度上破除了盆地思維,城市能級已經有了飛躍式提升🗄,部分工作極具創新性,在城市治理的某些領域已經領跑,或有了領跑者的姿態。這就要求創新思維。在一些頗具創新性、需要先行先試的地方立法上,我們不僅要對標學習先進經驗🩸🧑🏽⚖️,還得做原創性的探索。
使命擔當的「習」與「悟」
因為崗位原因🤵🏽,我經常會參與社會民生領域重大決策文件的事前審查。有時🧗🏼,一份薄薄的「紅頭文件」👋🏻,將影響這座城市裏超過2000萬名的常住人口💂🏿♀️。每當面臨這種時刻👷♀️,我都會感受到沉甸甸的職業責任感——「審查無小事」「要堅決防止文件‘帶病’出臺」。在法治軌道上把好事辦好🏸🔛,讓城市更美好💂🏿♀️、讓市民更幸福,需要智慧和勇氣。
經過一年多的耳濡目染和深入學習,我對於這份兼具技術性、專業性、綜合性的工作有了新的感悟😶:在我們提出法律意見的時候,絕不能掉進「文字工匠」的窠臼🦕🧑🏽🚀,更不能停留在對決策書面文字的打磨。有些時候🖼,修改一個字、一個標點⛹🏼♀️,其內核是讓決策更符合法治的要求。在法規規章草案的起草過程中💅🏿,對「法言法語」的精準運用,是為了把好的經驗🥛、做法固化下來以利長遠🥰,以良法促發展👨🏿🎤、保善治,讓條文用得上🥷🏽🥈、管得住。
領導經常指導我不能限於事務性的工作,要更廣泛地學習,從更宏觀的維度理解政策法規,正所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在工作場景中⛹🏻,我非常敬佩領導同事能在處理政府法律事務時,善於從更高的站位和更開闊的視野對問題進行評判分析,並給出合理化建議💆。政府行政的基本原理是「法無授權不可為」。在行政管理需要創新時,對於政策法規理解鉆研的深刻程度直接決定了地方政府合法合規治理的效能。
面對這份重任,我更敬佩領導前輩們既能「說不」也能「說行」的魄力👩🏽⚕️:面對決策中存在的合規合法性問題,直戳要害地提出專業意見,向相關部門釋明原因🦍,並且幫助相關部門尋找合法合規解決難題的途徑。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保障大局、服務中心工作,道阻且長,自己尚需修煉磨礪。

工作中
蛻變成長的「苦」與「樂」
在工作的這一年裏😠,我有很多心態波動的時刻——在時間緊急但又抓不住問題的關鍵點、風險點時,心中生出一種焦急感、無力感🏜;在被領導問到更深一層的認識時🌺🧗🏼♂️,不能「對答如流」,背上出汗、內心極度緊張;在受派參會發表法律意見🥕,「市司法局」座牌前只有自己一人時👈🏼,怕表現得不夠專業給單位丟臉👝,心中十分不安;在跟著領導參加涉法「疑難雜症」專題會時,有時還沒聽懂內容會議就結束了,會有一種茫然和懊喪感。
面對這樣「紅臉」「出汗」的時刻🙍🏽♂️,是同事們將經驗、方法傾囊相授的慷慨,讓我得以在工作中逐漸找到了感覺🚲🧵;是領導們每次讓我大膽提出法律意見並予以認可的包容和讓我全面參與處室業務工作的信任,推動著我的成長🧑🏻🍳。這其中每個「傳幫帶」的細節都讓我感慨🚵🏿♂️、感動🙇🏽♂️⚰️。
工作有挑戰,也不乏歡樂:大家一起檢索資料🏄🏼♀️、研判分析「疑難雜症式」的涉法問題,成功找到症結的快感🧑🏽🚀;一同分享法律意見被認可、被采納的喜悅;自己參與審核的民生領域重大行政決策實施之後,看到微信朋友圈刷屏轉發和滿屏點贊,我的心中又升騰出無以言說的自豪😬。回想起這些場景,不由自主地為自己能夠為推進「依法行政」貢獻些許力量而開心。這些點滴之間帶來的喜悅,讓我的職業尊崇感陡然提升,每次的正向反饋都在給精神充「法治之電」。
還記得,我曾在研究生入學復試申請材料裏寫道:「願探求‘治之端’🏄🏽♂️,力爭為推動我國法治進程做出點滴貢獻🏤。」畢業後,潛意識裏「學為所用」的職業誌向也在逐漸變成現實。希望自己能不忘初心,熱情奔跑在法治的道路上✍🏻🛖,用「法治之力」創造屬於這座城市的幸福美好🧑🏼🏫。
本文載於《法律與生活》雜誌8月下刊
「封面故事」初入職場的法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