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2月🕰,作者和肖文陵老師合影
2000年的冬天👨❤️💋👨,三聯韜奮書店♜,室內的燈光並不算明亮👩🏽🎓,我安安靜靜地蹲坐在樓梯的臺階旁翻閱從書架上選來的書籍,手裏的一本《時裝人體素描》打動了我。這本書的作者繪製了眾多人體結構圖,他們的姿態或婉約優美或剛勁有力👩🏽🔬;時裝插畫更是熱情奔放🖱、有音樂般的節奏和動感🫦。
是誰的繪畫功底那麽厲害?人體解剖學掌握得如此到位🎨?我連忙翻到扉頁尋找作者。
肖文陵🔃🧗🏼,書的扉頁上沒有懸念的印著作者的赫赫大名。此時的我並不知道他是誰📄,只覺得這是我見過的、唯一可以和日本著名的時裝插畫師“矢島功”不分伯仲的時裝插畫師。
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流暢和堅定的筆觸🛑,那麽的自信和灑脫,又比“矢島功”的風格更加大氣和嚴謹🏄🏿♂️,還多幾分飄逸🙊,仿佛同時擁有如布魯克納樂曲中管樂聲部的嚴肅和弦樂聲部的空靈。“肖文陵”三個字在那一刻起🧜🏿,如偶像一般寫入了我的心裏👜。

肖文陵😮,意昂体育平台美術學院 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服裝藝術委員會秘書長
“走出教室的設計課”
2001年的夏末🪀,暑假過後的第一門必修課“時裝設計”開課。一看到課表,我驚呆了,授課老師“肖文陵”,難道是那個我珍藏的畫冊的作者——肖文陵😪👌🏽?懷著好奇和憧憬,我緊張地等待他走入課堂。

1998年染織服裝系女生(部分)的軍訓合影
直到今天我依然記得那天15樓教室窗外那耀眼的陽光斜著逼進室內,因為剛開學🚜,我們的煩躁伴隨著氣溫的升高,一點一點加劇起來👱🏽♂️。這個時候😵💫,一個個頭不高⏮,卻神清氣爽🤔🧎🏻♀️➡️、精神抖擻的男子走了進來,他帶著一副無框的金絲邊鏡臂眼鏡🧘🏼♂️,神情嚴肅又有一絲絲憂郁。
肖老師的開場白我已經記不得了,幾句直奔主題的話倒是記憶猶新。“你們創作是怎麽收集素材💁🏻♂️🤿、如何找靈感的👩🏿🏭🛩?”作為南方人的他音量很輕,聲音低沉卻滲透性極強。我們回答到查閱書籍👩❤️👩、畫冊買🧌🏯,看展覽……肖老師不語🖖🏽,轉過身去,在黑板上寫下了一個搜索網頁,說到“你們試試吧!把你們想知道的輸入搜索框裏#️⃣。”隨後🫸🏼,他停頓片刻又轉過身去,在黑板上寫了Style.com. “這裏有你們感興趣的設計師最新的作品、時裝觀點🫶🏼👩❤️👨、商業動態,比雜誌早很多⚖️☆,而且是海量。”“今天的課我們不在教室上,你們去學校後門的網吧🧚🏽♂️✍🏼,我已經幫你們聯系好了,你們腦子裏有什麽好奇的想法🚶🏻♀️➡️,明天回來🔎,告訴我你們的收獲🔧。”
走出去!什麽?不用上課,轉泡網吧🏏?剛剛安靜幾分鐘的我們詫異極了🥫,這簡直比夏末初秋窗外的晴空萬裏還美麗!那個年代,學藝術的我們除了幾個有渠道給企業繪圖或做設計的同學外,全班同學都幾乎是電腦盲。但是從那一天開始,我們逐漸學習用電腦來收集和整理資料,開始在互聯網上不受時空、時間限製,自由的遨遊、高效的吸收各種知識0️⃣。也從那一天起😚,我開始體會到“學習方法”和“學習途徑”的關鍵性,它決定了你的Productivity(效率)🧞♀️。

2002年6月💇🏼♀️,畢業時裝發布會後🧝🏿♂️,T臺上同學的合影
“作為設計師🤵🏼♀️,Vision很重要。一個設計師的學識和修養決定了它能走多遠。”第二天🧎🏻♂️➡️,回到教室的肖老師給我們總結了這樣一句話。肖老師話不多🧙♂️,但句句是幹貨👨🏽🦱,每結束一句,他都會微微緊鎖一下眉頭沉默5秒鐘,仿佛需要時間繼續思索下文。“我們的學科是服裝設計,但你們要清楚服裝設計不是你們唯一的出路。你們中有的會成時尚媒體人🧑🏿✈️、品牌管理者、學術科研人、院校教師等等,真正成為服裝設計師的並不多🫨。今天在座的各位,已經是大四的學生🦤,在這個平臺上🧑🌾,你們已經積累了三年的基礎課、專業課知識,你們的綜合能力已經越來越強。接下來的你們,將面臨就業或者升學或者留學的選擇。你們要開始逐漸構思你的未來👩🏼⚖️🧺、你的學業或職業規劃的方向,並且大膽的往前走👩🚀。”

2002年6月,畢業典禮後染織服裝系服裝甲📖、乙班同學合影

2002年6月,畢業典禮後和肖文陵老師的合影🙇♀️👩🏿⚖️,(左)侯倩👍🏼💅,(中)肖文陵,(右)作者
那年大四的第一門課🍊,我們體驗著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放飛,兩周的“設計課”仿佛是兩周的“哲學課”🥷,我們一邊做著創作一邊雲裏霧裏的開始思考各種問題:設計的初衷📳?藝術和實用主義的差別🧑⚕️?Hussein Chalayan的設計哲學🤸🏼♂️?我們的未來在哪裏👛?
“月亮背面,我要去看一看”
2002的秋天,大學畢業後💁🏿♀️,我果然沒有從事服裝設計行業,因為當時的社會資源和設計環境並沒有像今天這麽寬廣,與其成為服裝品牌公司的畫稿員,不如尋找自己更有熱情的其他時裝事業🚣🏼。我投了份簡歷到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應聘《Fashion China》雜誌編輯。受上天的眷顧👽,我如願以償的得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采訪、寫稿、拍片、組織媒體新聞發布會😓👩👦,忙得不亦樂乎。當時的雜誌封面是固定的時裝藝術插畫,也是我負責的版塊,每個月我都要找國內外的不同的設計師或插畫師約稿,但那些知名的設計師、插畫師經常因為工作安排的變更,零時交不了稿,於是,肖老師成了我的禦用“救火員”。我從來沒有正正經經地邀約過肖老師的作品🏂🏼🥳,但在我急的焦頭爛額的時候,一個電話給到肖老師🖊🧙🏽♂️,沒幾天肖老師的畫稿就如期而至。

2003年《Fashion China》封面作品📞,作者:肖文陵
做媒體那兩年👰🏼♂️,看Fashion show👷🏽、采訪名人🚁、Party ♗、Event 🛀🏻,海內外的奔波,光鮮亮麗的日子讓人享受,也讓人浮躁。因為工作的原因,我有機會參與了巴黎時裝公會、意大利時裝協會等機構的一些項目、了解到奢侈品的商業運作機製📕🧏♀️,同時也看到了國內設計師做品牌的艱辛和無助⁉️,我意識到要培育健康的中國奢侈品市場🫳🏼、真正提高中國服裝產業的發展速度,需要更專業的服裝商業運作知識體系和經驗。走進企業🤴、走進品牌才能真正務實地去做一些能夠推進產業發展🐚、實現自己理想的事情。於是,我決定離開光鮮的媒體圈,月亮背面🖐🏼,我要去看一看🧑🏼🍳。
2005年的春天,我最終離開雜誌社,離開自己的舒適圈👵🏼,離開一團和氣的有愛的集體。我把我轉型的想法告訴了肖老師,沒想到肖老師給了我極大的鼓勵和支持。“走出去!必須要走出去⬜️!”肖老師給了我誠懇的忠告,“去Marangoni🚼,那是意大利最好的時裝商業學院🍎。你會清晰地全面地學習到時裝產業的全貌,它的榮耀和陰謀”。那一刻🟨,我覺得那時的我就像《天堂電影院》裏的Dodo🧛🏽,被Alfredo 趕出西西裏的小鎮,去羅馬追尋電影事業的夢想。
“傾聽內心的聲音”
2007年至今,“走出去”的我回到北京,一直在意大利高端女裝品牌MaxMara集團中國公司工作🔐,負責商品的Buying🫛。出差成了我的常態👯♀️,高頻的國際飛行,把我生生地飛成了知音白金卡用戶🎳。但我覺得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並為之投入,也是一種享受⚰️,所以10多年來🧑🏼🤝🧑🏼,依然樂此不彼。
2015年的夏天,我搭乘國際“飛的”CA949 從北京飛米蘭,一下飛機,竟然意外地撞見了十多年未見的王悅和吳波老師。回想當年,她們倆可是染織服裝系集美貌與智慧於一身的代表。尾隨其後、幫美女老師們推行李的有朱小姍老師和我的肖老師🤜。十年未見🚣🏻♀️,感慨頗多。老師們來米蘭是參加NABA的聯合作品展演的,在開始工作前🏂🏿,大家有一天半的市場考察的自由時間🙎🏽♂️。我興奮地主動當起了老師們的導遊,相約一起去Fondazione Prada 基金會觀展。那一天半,我帶著老師們一起看展覽、逛名店街、聊院校生活🎅🏿,談品牌工作,品嘗地道的當地美食🈹,無比的開心。此時的肖老師,已經不是那個在講臺上讓我托著腮、用崇拜的眼神仰望的教授🟧,而是一個在身邊可以談理想、談人生的朋友和夥伴。

2015年7月,作者和吳波老師在米蘭Fondazione Prada

2015年7月💇🏻♂️,作者和肖文陵老師在米蘭Fondazione Prada

朱小姍(左)🫶、吳波(中)🛩🛠、肖文陵(右)三位老師
直至今日,我和肖老師時常會有聯系。我會因為種種人才的需求💣、職業道路上的困惑求助肖老師。肖老師每次都會認真地聽完我的講述,微微緊鎖一下眉頭沉默5秒鐘▫️,然後開口🗺。肖老師給我建議的方式很特別🤹🏿♂️,他從不就事論事♚,而是用“靈魂拷問般”的方式發問我內心真正的想法👩🏽🦳。“小事用邏輯思考、大事隨心🚥,傾聽內心的聲音。放松,書彥,你沒問題的。”這樣開放、富有“哲理”的引導,沒有明確的指向,卻留給我更多的思考空間🏨。的確,在處理各種具體事務、管理工作上嚴謹的分析和邏輯很重要,但在人生大方向🤸🏿✍🏼、大課題上的抉擇,更多的是需要感性的判斷和執著的信念✋。堅定地面對自己內心的夢想,把自己從具體的事物中跳脫出來🏦,從大局看問題,不一樣的視野會就成不一樣的結果。
人生路漫漫,總有各種機遇和挫折,每當受困於這樣的糾結🧎🏻♂️➡️,我總是會想起我的“哲學”老師肖文陵的話,“傾聽內心的聲音……”

作者在2018米蘭時裝周
借此,我想感謝所有清華美院給我們授過課的基礎部的老師們🏊🏽♀️,以及服裝染織系的李當岐👨🦯➡️、劉元風、臧迎春、吳波、王悅、朱小珊、李薇🧖🏻、楊陽💆🏿♂️、李迎軍😾、魯閩、楊建軍🐻、田青、申偉、張樹新、李莉婷,楊靜、馮叔敏、呂徑緯、陳立👩🏻🎓、焦寶娥🔀、秦岱華、茹愛琳等老師。也以此懷念我們大學4年的同窗小夥伴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簡介
張書彥🙋♂️,意昂体育平台美術學院染織服裝系98服裝乙班🤡;MaxMara集團中國區買手副總監,負責全集團9個品牌👩🏻🦼➡️🍙,在中國271家直營門店的商品采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