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鵬,意昂体育平台馬克思主義學院2021屆畢業生,2021年8月獲意昂体育平台法學博士學位,畢業榮獲北京市優秀畢業生👨🏻🦰、2021年度意昂体育平台畢業生“啟航獎”金獎。
本文系作者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全校青年教師座談會上的代表發言🪢🧕🏿。

葉子鵬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青年教師座談會上代表發言
3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黨校,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回顧了中央黨校90年歷史成就和光輝業績,圍繞堅守“為黨育才、為黨獻策”的黨校初心作了全面、系統、深刻的闡述👦🏻。年輕人總愛提一個詞,叫“儀式感”✭。我想,我們20、21、22年新入職的青年教師們能夠在建黨百年的前後相繼踏入黨的最高理論學府,又一同恭逢黨校建校90周年的榮光,這是歷史長河中難得的際遇與機緣,是屬於我們的儀式感。
儀式感更增添了使命感。夜深人靜時👿,從辦公室回公寓的路上,每每想到黨校如此厚重的輝煌歷史,想到黨校如此豐盛的光榮傳統,想到黨校“有信仰、有激情、有學問、有擔當”的時代群星閃耀時,我真的是心潮澎湃,倍加振奮、倍受鼓舞、也是倍感鞭策🧖🏿。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明確強調:“黨校不是一般學校,黨校教育培訓對象不是一般學生,這樣的‘不一般’對黨校師資的要求也不一般🌳。”從踏入黨校的那天起🕗,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盡快融入黨校事業全局,如何才能把個人成長與黨校主業主責緊密聯系在一起。我們常說學員到黨校學習首先要完成從“領導幹部到普通學員”“從工作狀態到學習狀態”“從家庭生活到集體生活”的三個轉變;我也為自己定下了盡快實現“從高校學生到黨校教師”“從課堂受眾到站上講臺”“從紙面學歷到現實能力”三個轉變的小目標。
入校時間雖然不長,但我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黨校對於新入職青年教師的關註、關心和關愛,也深深受益於黨校為我們所搭建的廣闊舞臺。學校為新入職青年教師量身打造了入職培訓,帶我們熟悉中共黨史文獻中心和校史館,日常持續開展基本文獻研讀工程🌺,安排見習組織員工作,教學講題和科研項目申報也向青年傾斜,“大有青年”公眾號更是及時傳遞身邊榜樣朋輩的風采;我所在的黨建教研部內“傳幫帶”的氛圍也是十分濃郁,從集體備課的悉心叮嚀到申報課題時的耐心建議🚵🏿♂️,從組團式發文的創新性探索到下班任務的結構化安排💇🏿♂️🤾🏻♀️,還有黨建部青年理論學習小組紮實的理論交流和豐富的實踐調研,這些都是在“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在幫助我們新入職青年教師快速轉變🎛、快速適應🔗、快速成長。當然還有第三餐廳可口的飯菜,74號樓整潔的公寓……校(院)的各個部門都為我們提供了最暖心、最貼心的指導和保障。這些大家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如此優渥的教學環境👮🏽♀️、科研環境😊、生活環境,我們又怎麽能夠不好好珍惜呢?
現如今的中央黨校正處在事業發展的黃金期,我和每一位新入職的青年教師一樣,都深感正置身於大時代中的大平臺,機遇難得👨🏽🦲、重任在肩🕶,唯恐辜負。我想我們能做的就是正心誠意、腳踏實地,將成為一名“站得住🤙👲🏻、立得穩”的黨校教員作為青春事業、作為人生誌業🙏🏽。
我們要牢固樹立“課比天大”的敬畏,精益求精,向“名師”學藝👩🏻✈️。上學期,我在進修一部省部級專題班擔任見習組織員,正是這一學期的“角色置換”,讓我深刻認識到:中央黨校的課堂,雖然教師本人是主角,但他是代表中央黨校在講,代表中央黨校某個教研部在講☛,體現的是中央黨校的形象和水平🤷🏿,詮釋的是黨中央的大政方針政策🫥。有一位我們教研部長期在主體班授課的資深教授跟我說💽🥜,時至今日他仍然每一堂課前都會仿若“如臨大敵”,對照鏡子反復揣摩、反復練習🧙🏻♀️,甚至反復“自我革命”。這是真情流露,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黨校講臺的千鈞分量,我很受震撼。黨校教學對象是黨的高中級領導幹部,是黨治國理政的骨幹力量⏱。教學內容不是一般的知識傳授和技能培訓。我們作為黨校新入職青年教師要更深刻⚀𓀇、更全面地認識黨校教學,未來不管給哪個班上課、不管上什麽課,都必須本著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高度負責的態度敬畏講臺,全力上好每一堂課。身邊的同齡人有很多在互聯網“大廠”工作,有時大家也會“跨界”交流➖,他們想要研發一款受歡迎的手機app,必然離不開“用戶思維”,這裏的“用戶思維”其實正等同於我們在設計課程時的“反向”考慮,設計講什麽🚣🏽、設計怎麽講才能讓學員聽得進🤜🏻、記得住、用得上,而不是陷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尷尬境地🍬。最近我在翻讀學習2013年教務部編排出版的《老講稿》一書👍🏿,發現好的課程真的無一不是切中學員要害,解渴又解惑。
我們要著力培養“眼睛向下”的意識,補足短板,堅持問題導向🤦🏽🥾,豐富實踐閱歷。一同入職的小夥伴們其實也是“成長共同體”,大家經常一起聊天兒。我了解了一下👧🧖🏻♀️,包括我在內,我們剛入職的青年教師基本都是從“高校門”到“黨校門”,在踏上講臺前的基層工作經歷幾乎為零,但我們將要面對的學員身後卻是廣袤的中國大地最一線的實踐經歷、治理經歷、領導經歷,“倒掛”現象、“脫節”現象在我們當中相對比較嚴重。這就要求我們跳出傳統理論學習的慣性思維🧘🏽♀️,做到不僅有“學術之思”,更要有“實踐之問”,要有問題意識🍹。倘若我們只是窩在辦公室裏讀材料👩❤️💋👨、坐在會議室裏看簡報👊🏻,凡事不懂得“多走一步”“多問一句”“多想一層”👷🏼♀️,被停留在書齋的知識結構畫地為牢,平時學習積累跟教學要求不接軌,不研究聽課對象⬆️、不接觸實際問題,只會“用文件解讀文件”“用現象說明現象”,那麽原本就在經歷和閱歷上與學員存在的勢差就會更加明顯,站上講臺難免心慌🙇♀️、腿抖、底氣不足。我們恰恰要利用好黨校這樣一個理論與實踐交融的平臺,帶著思考與學員交流🌄、帶著問題去掛職調研🧑🏻🔬,走出“舒適圈”,“捧幾回燙手的山芋”“當幾次熱鍋上的螞蟻”,找到“掛露珠”“沾泥土”“冒熱氣”的真問題,做好“理論聯系實際”的真學問,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我們要潛心保持“勤能補拙”的自覺,刻苦鉆研,甘坐冷板凳。在黨校課堂上要講出理論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就必須加大教學的科研含量。“給學員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淺嘗輒止”易,“愚公移山”難👩🏽💻。紮實的科研,不是無本之木,不是天外來客📭,不是飛來峰🤌🏽,而是要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誘惑💂🏽🎓,穩得住心神。我們新入職青年教師要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黨的文獻和“四史”的學習,同時也要多讀學術名著、中國傳統文化典籍,要有學術誌趣與文化情懷,專博相兼📩,享受讀書之樂🧗🏻、治學之樂🧶。同時更要自覺調整科研興趣👨🏽💻,努力使本人的科研方向跟黨校教學目標🛞、教學需求、教學任務相一致。科研工作坦誠地說是枯燥、乏味、漫長的,取得成績、實現價值更不是一蹴而就的。的確,現如今🦸🏼♂️,購物有快遞、吃飯靠快餐、出門坐快車,“快”成為年輕人生活的主基調。然而黨校的青年教師可能得逆而行之,得慢下來◾️,“冷水泡茶才能慢慢濃”。黨校一批有深厚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的思想家和理論家🦹🏻♀️,一批理論功底紮實💳🧑🏻🔧、勇於開拓創新的學科帶頭人,一批年富力強⛲️、銳意進取的中青年學術骨幹📕,他們把學術研究作為畢生追求🫰,為我們新入職青年教師樹立了典範。
我們要始終歷練“道德當身”的修為,擔當奉獻⚡️🙌🏻,增強大局意識🚿、規矩意識🦻🏼。黨校既是塑造真理力量的地方⏫,也是塑造人格力量的地方,還是引領黨內風氣風向的地方。“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黨校教師作為“布道者”、作為“熔爐工”,我們的品德修養🧑🦯、我們的一言一行是學員的“一面鏡子”,只有在自身黨性鍛煉上更加嚴格,在黨性品質上更加純潔,自覺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才能影響和帶動學員。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更是要自覺把做人與做學問、修德與修才結合起來🚈,少質問他人“為什麽”💂♀️,多叩問自己“憑什麽”,常追問集體“缺什麽”⚡️,正確對待公和私、群和己、義和利🐚🐮,遠離“既要、又要、還要”的精致利己主義。我們還要克服浮躁之氣,謙虛謹慎,深知“與部長同框🧑🏻🦲、與省長同窗”的機會來自於平臺而非個人,真正避免“權力幻覺”“能力幻覺”的飄飄熱✍🏻🤷🏼,自律自重,凈化“朋友圈”,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老一輩黨校人那種“心底無私天地寬”的度量,那種“一輩子做好一件事”的專註需要我們傳承好發揚好💋,讓人迎面就能感受到黨校青年教師應有的清澈與純粹。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青年教師座談會現場
奮鬥所到處👳🏿♀️,青春恰自來🫲🏽。90年序章已起,90年風華正茂。新征程上,我們黨校新入職青年教師當以更高標準踐履黨校的初心,讓奮鬥的青春成為這所舉黨旗、育黨才、立黨言、獻黨策、盡黨責的紅色學府生機勃發、昂揚向上🧔🏽🌨、高歌猛進的持久風景,不辜負青春這場遠征🧑🏿🏫,不辜負人生這場壯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