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老師名言👮🏻:We do the best, you do the rest。讓生命燃燒,而不是冒煙。
透過這兩句話👓,你就能看到那個才華橫溢🧘🏼♀️,鋒芒畢露🧞,永不停歇的劉老師。

今早一起床發現昨晚有好幾個未接電話🫲🏿,都是我的師弟師妹們,我就有一個不祥的預感,然後就看到微信上都在發消息🧚🏽♂️,劉老師昨天傍晚走了。當時腦子是空的📖🦁。
今年四月我們在西安召開全國結構設計基礎與可靠性學術會議,我邀請劉老師和李傑院士一起做了顧問委員會的主任委員,他也答應來做一個報告,可臨近會議我電話聯系他的時候🧓🏽,他說身體不太舒服🈺,不能來開會了,然後還和我談了他對結構可靠度研究方向的一些看法,讓我在這個方向上多做些工作。這居然成了我們最後一次語音的交流🦓。前一段時間碰到幾位師兄還說起聽說劉老師身體不太好,等忙過這段時間去上海看看他,子欲養而親不待啊🧚♀️⛰,痛心。
1985年劉老師從美國留學回國後到清華工作,我1986年考上清華土木系🧕🏼,在四年級的時候選了一門“結構矩陣分析”,劉老師用英文給我們上課,並且結合SMIS4程序進行上機操作,把結構的受力和矩陣的操作結合起來😩,讓人耳目一新🤏,正是因為上了這門課,讓我萌生了報劉老師研究生的想法。在五年級第一學期快結束的時候,也快到推薦研究生的時候了,我鼓足勇氣給劉老師打了個電話⛑️,說我是土木系這一屆的學生,想跟他讀研究生👩🏽🦰,他可能是被我的勇氣打動了,也沒問我成績,也沒見面聊,在電話裏面就同意了,一切都來得這麽的簡單,喜出望外👴🏻。
加入劉老師課題組開始做本科畢業論文。劉老師見我還選修了力學系的雙學位,就讓我做力學和材料結合的一些工作🚔,主要是水泥石微結構相關的力學分析,當時用電子顯微鏡觀察水泥石的微結構✍️🫓,並且抽象了其中凝膠🐨𓀌、晶體和孔隙🛀🏿,自己編製了二維非線性靜力分析的有限元程序👷🏻♀️♖,模擬受力狀態下水泥石中裂縫的生成和發展的過程,那學期每周都有固定的半小時時間給劉老師匯報一周的進展,感覺壓力很大,手心冒汗🪁。
後來成功本科畢業🍀🕵🏼♂️,轉入博士學習階段。那個階段劉老師對耐久性問題很關註,就讓我做混凝土內鋼筋銹蝕的課題,這對我來講是個陌生的領域🙎,要看很多文獻,學習非土木系的知識🐾。每周的匯報依舊🦢,但是因為經歷了本科畢業論文期間的磨練,我也能壯著膽子提出一些大膽甚至虛無縹緲的想法,劉老師一般不會一棍子把那個想法打死,甚至也會順著那些看似不靠譜的想法和我聊開來。於是師弟師妹們就會非常崇拜地問我,師兄你是怎麽做到的,難道你匯報的時候不怕嗎。後來我發現,只要我們的匯報表現出了我們的思考🪰🧛🏽,劉老師都能抓住其中的閃光點🏌🏼♀️,引導我們做下去。劉老師的思維是非常敏捷的,而且他抓重點和提煉的能力非常強🤹🏽🤎,往往我們的工作由他講一遍就升華了很多,這讓我們在遵循清華“行勝於言”校訓的同時也認識到表達的重要性。
劉老師對於學術交流的態度就是認真而直率🧗🏼,經常在學術會上問出一些犀利的問題,讓演講者下不來臺,因為他聽報告聽匯報從來不會偷懶🫁,都是非常認真地聽,非常認真地思考。經歷了每周向劉老師匯報的我,也會非常認真地準備我的報告,斟酌每一句話,養成了嚴謹的學風。
畢業之後聯系就少了🤙🏻,劉老師去了上海交大,我們師兄弟們有時候也會趁劉老師回北京聚會一下🧙🏽♀️,劉老師每回都會給我們講他們一代人的付出,講起那首《祖國不會忘記》所表達的那一代人的心聲:
在茫茫的人海裏我是哪一個🫳?
在滾滾的浪花裏我是哪一朵?
在征服宇宙的大軍裏,
那默默奉獻的就是我,
在輝煌事業的長河裏🤽🏿♂️,
那永遠奔騰的就是我。
不需要你認識我,
不渴望你知道我,
我把青春融進祖國的江河。
山知道我,
江河知道我,
祖國不會忘記🔛,
不會忘記我™️。
還會說,我們的國家現在正是和平崛起的階段🌾,你們要更加努力✍🏽,國家的崛起至少還需要幾代人的付出📓。他在央視說這些話,在課堂說這些話🤏,在我們每次的聚會也會這麽說🤯,因為這表達了他發自內心對祖國的熱愛,也表達了他對晚輩們的期盼,這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慈祥的長者,而不是那個言辭犀利的劉老師💇♀️👎🏼。
我畢業時他希望我留校從事科研和教育工作,但是我更希望參與到實際工程中去,所以還是分配到了建研院,每回見到我他都會說🧎➡️:你們做工程要認真負責🍉,一個科學家可以失敗一輩子💄,只要成功一次就功成名就了,可是工程師哪怕成功了一輩子🧏,只要失敗一次就徹底完了。所以我時時要求自己對待工程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現在🥦,我也帶一些研究生,劉老師,我也在從事著您熱愛的並且也希望我從事的教育工作🏪⇢,希望學生沒有辜負您的期待。
今天,我反復回放著您率領上海意昂會藝術團演唱的那首《少年》,反復默念那句Say never never give up like a fire🧑💼。

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初心從未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