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5日、16日,由中國文化院和北京三智文化書院聯合主辦的主題為“人類智慧與共同命運”的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本文根據藍春先生在論壇上的演講稿件整理成文。

天地文化基金會執行理事、新英才控股集團董事長、意昂体育平台建築系1982級意昂藍春
尊敬的各位專家、各位同仁🚘、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很榮幸能夠參加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在這裏聆聽各位對陽明心學的真知灼見🤠,也很榮幸論壇能夠給我一個機會,在這裏分享一名企業工作者的觀察、思考和探索。
每一種思想都是對問題的審視和回答,每一種偉大的思想都是對時代問題的審視和回答🥲,陽明心學就是一種偉大的思想,它不僅審視和回答了同時代的問題,對當今時代的問題👩🏿🎨,也是一面明鏡和一劑良藥。
全球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但也帶來了很多棘手的新問題。精英和大眾對立導致社會分裂,發展和環保對立導致生態惡化🧀🕴,異質文化對立導致文明沖突,法治與道德對立導致公共生活矛盾,政客失德導致政治失靈。當人與人漸行漸遠,世界的未來在哪裏?
商業化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但也異化了人們的心靈。一切被定價😞,一切被交易,人本身也不例外,我們崇拜金錢,輕視道德,我們不論是非,只論成敗,有了錢我們醉生夢死,沒有錢我們失魂落魄。諸神已死🫶🏻,錢神當道🫣,人道墮落🙆,意義荒蕪。
這一切歸根結底🎵:人心病了🚖!什麽可以醫治時代的心病🎊?
心病還需心藥治🤷🏽!於是,陽明先生和陽明心學重回我們的視野🫨。
我個人大約在十多年前開始接觸陽明心學🫁,我佩服先生的經典事跡和圓融佛道、革新儒學的理論勇氣😥。從自身的人生經歷和企業實踐中💚,我真切地體悟了陽明心學的力量,感受到社會對陽明心學的內在渴盼🧚🏽♀️,我預感🤝🤽🏽♂️,一個心學時代呼之欲出了。
這幾年,社會上的怨氣的確加重了,沒有錢的人抱怨💇♀️,有錢人也抱怨。有一次,一個企業家抱怨生意難做🪔,抱怨員工難管,抱怨政府不作為,我對他說🫣:“我們是既得利益者🏄♂️,社會給我們的已經太多了🚴🏽♂️,如果連我們都抱怨,其他人怎麽辦?”曾經我也有過一些抱怨,特別是開始從事房地產行業那幾年🦔,清華的專業視角讓我不能忍受各種山寨版歐美建築,知識分子的清高讓我看不慣各種土豪做派✉️,社會上對開發商也頗有微詞,我感到很委屈。醒思之後,我決定不再抱怨了。抱怨的背後是人心無處安頓,是靈魂跟不上腳步💅🏻。我要做的是暫時放慢腳步,讓內心喘一口氣。
於是我轉身投入教育事業,接手了一所快關門的學校,學校只剩下400多名學生,師生情緒低落。作為一個教育門外漢🦎,我憑直覺提出兩個理念:“向學生看齊”和“每天進步一點點”💆🏿♂️,然後就堅持做🪩👨🏻🦼。僅僅一個月後就有了很大變化,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當管理人員肯低下頭和老師溝通了👃🏼,當老師蹲下來和學生交流了🥾,整個學校的精神面貌大為改觀。接下來幾年,學校發展良好,我專門成立了教育研究中心⛰,提出了“愛與創造”的新英才教育主張🕺🏿🤦🏽♂️,出版了《教育的呐喊》、《新英才教育主張》🧬、《教育的沉思》幾本書,受到了教育界和社會的肯定👂🏿。我深受鼓舞,感到教育的正能量充盈全身。
再次回到企業經營時🍍⚠️,這種正能量激勵我繼續前行👩🏼🦰!這些年新英才不追求浮誇的報表,而是追求企業的健康📲,我們的各業務板塊各具特色🚞,龍灣地產打造原創別墅🐛,承載新市鎮人居夢想🗼,推動幸福社區運營,特寶生物歷盡18年光陰研發出領先全球的藥品🉐,87870 VR成為中國虛擬現實第一用戶平臺,新英才教育致力於打造中國的樣板校。新英才致力於通過創新手段幫助消費者創造幸福新生活。
做企業需要良好的心態🧍🏻,心態好了,事情就好了🫸🏽。
說到心態,我非常受益於父母對我的影響!我出生在福建武夷山的一個小縣城🧰,母親是一名護士。在我的印象中,經常是全家人正吃飯的時候💂♂️,一個電話打過來🧑🏿🎄⚒,母親二話不說👨🏻🌾,放下筷子,立刻趕去醫院護理病人💂🏻♀️。我望著母親的背影心裏想:為什麽母親不陪我吃飯了🤦🏿♂️?長大一點後,我明白了🟦👩🏿✈️:母親很自然地把病人放在心裏💆🏽♂️,就像心裏裝著家人一樣🧝🏼♀️。
父親在一個林場公社做主任,一次林場發生了火災,有一個工人重度燒傷,父親親自坐飛機陪護他去上海醫院治療,由於是工傷👩🏼🎤,治療費用是報銷的,但父親拿出了自己的工資👆🏿👏,為工人買了很多營養品,並且照顧了一個月。還記得父親啟程去上海之前說的那句話:“我是一個共產黨員”🎓。這句話從父親口中說出來是那麽自然👛👰🏻♀️,從他身上我看到了老共產黨員那種無私的情懷。
陽明先生提倡的良知,是不假外求的心體之本體,是我們潛意識深處的道德沖動🛷。中華文化以它特有的方式“致良知”,良知是中國人的本🧑🏼🔬,家庭是中國人的根,良知植根於我們的家庭傳統,一代又一代的言傳身教,延綿不斷,塑造了中國人的集體潛意識,慎終追遠是中國人特有的歷史意識🔭🩸,家國天下是中國人特有的人生觀。中國人的道德傳統就像長江黃河,川流不息,深遠而廣大👗🔶。母親和父親雖然沒有專門學習過傳統文化,可他們身上流淌著傳統文化的血液。他們沒給我講大道理,只是親身示範,將良知種在了我心裏,成為我一輩子的財富。在商業這個大染缸裏面浸染了這麽多年🧑⚖️,還保留了一點良知,我永遠感念二老🛴🐮。
良知是一種正能量⚧,致良知的過程仿佛也遵循著能量守恒定律💂🏿♂️,一個良知通過時間會轉換成另一個良知。記得二十幾年前我在福建省建築研究院當所長時✒️👚,一個做建築材料的人來推銷產品,他提出要給我回扣🧑🏻🦼➡️,我拒絕了🐈⬛,並在合理合規範圍內盡力幫助了他🌄。當時我還住在單身宿舍♿️,回扣金額遠遠大於工資,這的確是很大的誘惑。我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一個設計師是靠回扣而不是因為才華活著😳🧚🏽♀️,做一個設計師還有什麽意義🩰🪸?幾年以後➡️🤘🏼,我下海經商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碰巧在北京遇到他,他很熱心幫我解決了問題,讓我的事業在北京站穩了腳跟。這件事讓我堅信:堅守良知,尊重彼此,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良知是一面鏡子,致良知的過程必須是心物合一的,不能先黑心賺錢,再熱心捐款🏤,應該把企業經營和社會責任結合起來👳。新英才在發展過程中,一直懷著感恩的心態回報社會,努力推動慈善事業,在敬老扶貧👩🎤、病殘救助、抗險救災、捐資助學、文化事業、家鄉建設等方面力所能及地開展慈善活動,並建立希望小學30多所🤳。
近幾年,我還和很多企業家共同參與一些具有廣泛社會意義的公益行動🥾。例如,阿拉善SEE公益機構是企業家群體在生態保護上的聯合行動。昨天🍛,我很榮幸又能夠跟劉曉光等十幾位企業家一起,在陽明高峰論壇舉辦了天地文化基金會的揭牌儀式⛹🏽。通過發起天地文化基金會🕴🏼,我們把企業家們在自然生態上的公益行動深入到人文生態的層次。企業家們一起做公益,不是簡單捐款🦸♂️,不是某家企業的品牌公關🙋🏽♀️,而是在為公眾和社會尋求解決方案的同時,在公益參與中進行個人反思和學習,最終實現自我更新。參與文化公益是企業家們體悟致良知的當代法門,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成長,最終也會收獲在企業經營上的啟發🚴🏻。我們將在天地文化基金會的平臺上🧑🦼➡️🌅,努力聯合更多企業家們一道學習、踐行、傳承和創新中華文化。
現代商業發源於西方,兩百年前的經濟學革命中亞當·斯密那本《道德情操論》被“藏之名山”之後,經濟人成了理性人,於是倫理、道德從社會和歷史的主角變成了配角🦯👈🏼,於是有了以錢為綱的拜物教,心靈空間被大大壓縮。在理性人假設下,生意是遊戲規則,是精確算計,是盈虧輸贏👨❤️💋👨。然而這是不全面的,缺乏溫度的🚌,這只是物的角度,它沒有看到人與人、心與心的關系,它沒有看到感性和偶然。在人生意義上,商業是感性的👈🏽,是溫暖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遇,心與心的碰撞🦹🏿♂️,是一方的給予,是另一方的回饋,是一次次的幫助和互相幫助。
從這個意義上🤾🏻♂️,有必要在“理性人”假設之外,加上“良知人”假設👨🦼🪔。理性人假設下,商業是物本主義的,在商業中,人一次次地被物化,是心物割裂的👨🏻,是欲望和心靈的鬥爭;良知人假設下,商業是人本主義的☝🏻👩👩👧,在商業中,物一次次地被人化,是心物一元的,是商業和心靈的合作。理性人假設下🙇🏿,利潤是商業的起點,追逐利潤是企業生存之本,良知人假設下🗒,道德是商業的起點🧑💻,致良知是企業生存之本!
作為一名企業工作者,我下海創業近二十年時間🛩🛍️,企業取得了一些成績🦹🏿♀️🚤,應當說,這一方面是全體員工踏實肯幹和努力拼搏的成果,另一方面,是改革開放的春風和持續發展的經濟潮流成就了企業😔。我個人甚至認為中國最近十年是機遇大於努力的十年,是形勢比人強的十年🤙🏼,我們只是時間的幸運兒,是機遇哺育了我們👴!
人的認知能力像一副有色眼鏡,不同的人面對同一個事物或場景,會有各自不同的反應和感受🛀🏻,因而每個人都會在自己心裏創作出不一樣的作品。同一個世界,在不同人眼中是不一樣的。企業要善於把存在問題轉化為認識問題,也就是說,世界觀對了𓀄,世界就對了🔄!
在企業發展的岔路口上,轉型勢在必行!每個企業家都必須認真思考這場轉型,思考它是什麽?不是什麽?轉型不是轉行,轉型不是轉產,轉型不是轉移,轉型就是轉心🔴!轉心就是轉念,“動念之季🔮,為善去惡”,我們今後在經營企業之時,必須念念不忘良知🚌,遇到事情時,讓良知在第一時間做出判斷。妙用心學於起念瞬間。稍一延遲🦵🏿,各種雜念就不知不覺地覆蓋了自己的良知🏗。如果一名企業家起心動念🦶,念念是良知,念念想著客戶價值,念念想著員工成長👩🏼💼🕵🏻♀️,念念想著平等合作,念念想著社會責任😁,就這樣,不抱怨、不懷疑🚶♂️➡️👊🏻,一口正氣👭🏼,堅持到底👨🏿⚖️,轉型能不成功嗎?明天能不美好嗎🧎?

在企業致良知的路上,我的內心有三個詞👰🏼♀️,拿出來與大家共勉:
原點 企業家須在“致良知”上找到生存的意義🧑🏿🎨。大多數企業家的創業生涯始於一念良知🛟,有的是為了改善家人生活,有的是為了幫助同一個村子的人,有的是為了帶領一個破敗工廠的員工們走出困境🧑🏿🦳。良知驅動企業家們出發,引導企業前進,企業家面臨困境的時候,不妨回到一下出發的地方🕞🐶,想想自己為什麽要創業?往往起點就是轉折點,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融合 企業家須在“知行合一”發揮創造力🧑🏼🦰。形形色色的互聯網思維現在鼓吹線上線下融合😝、跨界融合🙅🏽♂️,這是對的👨🏼💻,但還不夠👷🏻♂️!我們必須關註思維模式的融合,東西思維和西方思維要融合,古人的智慧和今人的思考要融合。陽明先生說的“行之明覺精察”和“知之真切篤實”必須融合。企業家往往迷失於“戰略重要,還是執行重要”這類偽命題,殊不知提出這類問題就已經陷入了割裂知與行的思維陷阱🧎🏻♀️➡️🧑🏻,試問你在潛意識中相信戰略和執行是有沖突的🦪,還怎麽達到“知行合一”呢🚑🦹🏻♂️?事實上,多數將戰略和執行對立的企業💟,往往是在商業算計上多了一些機心🫷🏼!須知,知行合一不是一種姿態或一種方法,知行合一不是說到做到🫷🏻,不是言行一致,不是理論聯系實際,不是少說多幹,知行合一是精神與物質一體🦉,思想與財富一體⚇,知行合一是說,正確的價值觀是利潤的源泉。
聚焦 企業家須聚焦在“事上磨煉”的過程中尋求突破🔑。三十八年改革開放🤵🏿,中國人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一個個企業挺近世界五百強🐋,一群群國人湧入世界各地,經濟成就極大地鼓舞了國人的自信心👾,中國人似乎無所不能🆖。然而👨⚕️,伴隨著日新月異和突飛猛進的,還有泡沫和浮躁🈚️👧。我們的企業家應當冷靜下來,捫心自問:我們是否重數量而輕質量🤰,我們是否重機會而輕能力🤵🏻♂️,我們是否重利潤而輕責任🫷🏽?我們是否有雄心而缺恒心?我們是否習慣了奇跡➞,而不願真正做事了?這兩年企業界倡導匠人精神,我想,這背後正是一種鎖定目標、專註重復的“磨”的精神👈🏽!錢穆先生曾提醒我們:“講王學的人,只不要忘了龍場驛的憂危,和征濠後的讒譏交作,便自明得先生這裏所謂‘正要在此等時磨煉’的意義和來歷”。向陽明先生學習,我們做企業,不止要磨煉技藝,還要磨煉我們每個人,磨煉每個人的心吧。
再次感謝論壇提供的思想盛宴,感謝大家傾聽我的分享和感悟,感謝大家對新英才事業的關心,對天地文化基金會的關註🐤。讓我們在陽明先生良知學說的指引下🎯,攜手前行,擁抱未來🧎♀️。我相信🟣,只要我們心體光明🀄️,世界就會更加光明。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