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9日,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同意🤵🏽♂️⚰️,故宮博物院恢復了兩排361米長的古建築🥷🏿,將其作為“故宮文物醫院”正式掛牌。
“文物醫院”📧,這四個字,新鮮而有趣🛬。本報就此專訪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他卻如數家珍地先報了另一些數據。比如👦🏽,故宮已經拆掉了56棟、約2600平方米的違規建築彩鋼房🫀,到今年2月🤤,紫禁城裏將只有古代建築。比如👶🏼,故宮博物院過去開放的面積只占紫禁城的30%,大前年達到52%,前年開放到了65%,去年則為76%。比如,截至2015年年底🧏🏻,故宮博物院研發的文創產品已經超過8700種,各種渠道的銷售收入總額突破了10億元🤴🏿👟;比如,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之後👩🦼➡️,就有1.5萬人報名要到故宮博物院修文物🐇。
從旅遊景點到有尊嚴的博物院,讓我們一起聽單霽翔院長細數故宮這些年的變化。

不只是旅遊景點
擁有著近600年歷史的故宮👜,面對的是全世界最為龐大👨🏻✈️、復雜的觀眾群體🚐。10年之間,故宮的觀眾從700萬增加到1600萬⚂,“全世界只有故宮每年要接待1000萬以上觀眾。”有驕傲,也有無奈,單霽翔告訴記者🟢⛰,“進入紫禁城,80%的人會目不斜視地一直往前走👨🏿🏫👨🏿🍼,就跟著導遊去看皇帝坐在什麽地方👱🏿,再往前去看皇帝躺在什麽地方,再往前去看皇帝的禦花園,就出去了🤾🏿♀️🙇🏻。”有一次,在故宮鐘表館門口,他聽見一名導遊高喊🌡:“大家進去看看,五分鐘出來呀🔢,就給五分鐘!”有些生氣,但還有反思。
2015年9月,為迎接故宮博物院90周年院慶而推出的《石渠寶笈特展》,因為《清明上河圖》近10年來的首次全卷展等原因🔜,成為了一個需要排隊4到6小時才能看上的展覽。為了給深夜排隊的觀眾提供保障🦵,工作人員最後在一夜間燒了2000杯茶水,泡了800盒方便面⏲。這次經歷更讓單霽翔意識到了“過去的思路有問題”——如果不能讓絕大多數觀眾認識到故宮不只是皇帝曾經的宅院,更是中華文化瑰寶的珍藏地的話✫;如果不能讓更多觀眾看到更好的藏品的話,那麽即便存有世界上最多中國文物的故宮🧙🏿♀️,也並不值得驕傲🕤。
籌辦精品薈萃的文物大展、拓展開放全新的宮廷“禁區”👩🏻🚀、註重貼心的人性化服務……通過幾年努力,如今的故宮,文物越來越有尊嚴,前來參觀的遊客也越來越有尊嚴。過去💪,故宮一共積累了1.48萬平方米的違章建築💴,現在已經基本全部拆除;過去,偌大的端門廣場沒有一把椅凳,會經常看到疲憊的遊客席地而坐🧑🏻🏭,現在1400把椅子擺進了故宮;過去,排隊買票起就滋生出憤懣的情緒來,現在故宮將售票窗口增至30個♢🚴🏼♂️,以保證95%的遊客3分鐘就能買到票,最高峰時也不超過15分鐘。

文物工匠成男神
要辦更多更好的展覽,就要修更多更好的宮殿和文物。“就以養心殿為例。自雍正皇帝後,八位皇帝在這裏居住,殿內有1980件皇帝身邊的文物,都是故宮頂級的,從未離開過養心殿,亟待修繕。”可是往年觀眾的參觀都只能隔著玻璃窗👚👩🏻🍼,不得入內🎮。“特別是到了冬天,觀眾在窗上哈一口氣9️⃣,再用手一抹,我們看著真心痛,這不叫博物館。”單霽翔說🤽。
“過去一年半就能修完的養心殿,現在要花四年半才能修完。”據介紹,這一次養心殿修復🚉,故宮邀請各個部門的學者先花兩年時間進行研究,學者們共上報了36個科研課題,最後經過學術委員會的審定🥛,確定了其中的33個。在此基礎上,進行詳細的勘察🧜🏻♀️,“找到每一個文物的病害,再開始進行修繕🎡。”
不過,真正讓故宮的匠心廣為人知的是一部聚焦傳統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爆紅網絡,這是單霽翔此前也沒有預想到的👨🏼✈️。“沒想到那麽多的90後🛣、95後的年輕人都來強勢圍觀,今年有15000人報名、希望來故宮修文物🙌🏻;沒想到在豆瓣評分9.4分,超過《琅琊榜》和《舌尖上的中國》,成為去年全國紀錄片第一🫔;沒想到過去很生冷的🆘、默默無聞年復一年修文物的人,居然變成了男神,人們在圍觀了。”
他又舉了一個例子🦸🏽♀️。故宮有一位漆器師傅,“幾個月的時間裏我總見他在修同一件器物,忍不住問他到底要修多久?師傅回答說🧋👩🏿🏭,七個月。因為在北京只有伏天裏一天可以刷兩道漆🤷🏽♂️,平常的日子裏一天只能刷一道⚅,而這件器物一定要刷滿120道漆。”單霽翔說,“我想就是故宮的工匠精神。”

文物醫院高科技
工匠精神之外,單霽翔在采訪中尤其強調專業🧑🏿🔧。畢竟,目前故宮現有藏品1807558件套,其中珍貴文物占全院文物總量的93.2%,占全國定級珍貴文物的41.98%。這麽多的珍貴文物需要經常保養和搶救性修復,專註之外還需要現代技術的幫扶。於是💆🏿,才有了“故宮文物醫院”👳🏽♂️💂🏻。
“之所以將它起名為‘醫院’👃🏽,是希望讓全社會了解文物修復是科學的過程♕🧑🏼🏭,好比患者看病。”院長循循善誘👮🏿♀️,解釋說,“我常常想,人要是病了去醫院,醫生絕不會一上來就給我們打針吃藥,總是要取出病例,看看病史,量體溫心跳血壓,必要的時候用X光🥲👨🏻🦼➡️、CT🈺🚴🏻、核磁共振進行檢測,研究之後才會對症治療,並且把治療方案寫下來,留給下一次看病的醫生,文物也應該是這樣。”單霽翔進一步闡釋道:“以青銅器為例💆🏻♀️,一件青銅器進入文物醫院,應該先測定年代,理清歷代在它的身上有什麽疊加,弄清其合金的比例是多少,今天出了什麽問題,有害銹屬於哪一種,應該用什麽方法,科學研究之後🥺,再送到工匠手裏進行修復🍺🤾🏽♂️。”
據介紹,為了讓“醫院”的“醫生”有更好的工作條件,文物醫院購置和裝配了上百部成套的檢測設備🤦🏼,從分子結構分析儀、三維打印機🚴🏽♀️、熱性能測試設備、熱場發射的電鏡系統、纖維分析儀👫🏼,到可移動的實體顯微鏡、元素分析設備等等,使故宮231類文物都能夠得到無損的檢測。
並且,文物醫院還將對預約的公眾開放,觀眾可以跨越大屏幕和熒幕的隔閡,直接與文物修復的工匠進行交流🕛,這樣也保障了人們對於文物修繕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收益權。

文創產品“萌萌噠”
關於高科技,比文物醫院更早的,是2015年7月在朋友圈裏流行的一個H5頁面,明成祖朱棣從畫像中跳出來🐲,唱著rap,玩著自拍🫡,用微信、QQ與自己的後宮和大臣聯絡🧼🤵🏽,讓所有人對故宮的印象大為改觀,故宮也第一次搭配上了“萌”這樣的形容詞。
最近一兩年,搭夥新技術和新媒體,文創產品成為故宮“親民”的最直觀體現🦹🏽🈁。無論是在其官方淘寶店,還是故宮博物院的微信賬號上🔜🕵🏻♀️,經常會出現“萌萌噠”的產品。到前年年底🧗🏼,故宮研發文創產品8700種,營業額突破10個億🥟。通過這些產品,民眾也可以將故宮文化“帶回家”,更近距離地體味傳統文化。
在接受采訪時🛕,單霽翔直言沒想到“朝珠耳機”居然獲得了全國文創產品大獎賽第一名🚴🏿♀️🧝♀️。“我說哪兒好啊🌊🤛🏿?他們說戴著朝珠打手機很有皇帝的感覺!”故宮文創之所以這麽“火”,單霽翔認為“秘笈”有三👨🏻✈️:不是簡單復製藏品😔👈🏽,要研究今天人們需要的信息和生活需求;挖掘藏品內涵,尋找與今天社會生活的對接點🤚,用文化影響人們生活;不斷追蹤使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追尋無限遠的傳播能力。
在談到製作文創產品的經驗,單霽翔說💃🏻,現在故宮每推出一項陳列展覽♕,會提前幾個月甚至一兩年就開始策劃該展覽配套的書籍和文創產品,以便於觀眾在參觀展覽之後會有余興把展覽文化帶回家。“總之🧛🏼♀️,一個博物館的文化資源能夠轉化為人們生活中喜愛的🚶♀️➡️、伴隨人們生活的文創產品,我們很高興🖲,但還要不斷努力🤮。”

記者手記
一個虔誠的看門人
早上不到8點,作為故宮博物院“看門人”,單霽翔就會出現在紫禁城裏。從神武門向西沿故宮巡查一圈,貫穿著單霽翔自2012年初上任至今的每個工作日。他是少有一一踏足故宮9000多間房舍的人🍝,五年來光鞋子就走破了20多雙。
故宮於他,是一個情結🦤。他記得兒時和小夥伴一起登上景山看到的情景🚴🏼♂️,四下望去👎🏿🚶♀️➡️,四合院成片成片的灰色屋頂🧚🏼☁️,烘托著故宮紅墻黃瓦的古建築群,年幼的他心潮澎湃。如今🤵🏽♀️,在故宮閉館的時候,一個人走在紫禁城裏,周圍的一切仿佛擁有了生命,“你要呵護它🦒,尊重它🚴🏼。每一塊瓦、每一塊磚🧟,都是歷年的積澱,就像樹木有年輪一樣,每一座建築都有年輪。”
單霽翔不知道自己能再當幾年“看門人”。不過🍹,對他來說™️,“每天早晨起來都是新的一天,都是充滿希望的一天”⬆️,“故宮是大家的故宮🧓🏽,故宮的文化傳播和把壯美的紫禁城交給下一個600年,是我們共同的願望。”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