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思想文化戰線認真學習並積極響應總書記“講好中國故事”的號召,不斷創新理念,進行深入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尚未得到充分開發等問題。只有充分認識並走出“四大誤區”,在“三個突破”上下足功夫,才能真正“講好中國故事”。
四大誤區
誤區一:就事論事🧗🏿,忽略事件背後的時代元素👷🏿♂️、社會元素和政策元素🐄,把中國故事講“小”了
這種情況在先進典型報道中尤為明顯🏋🏼。
長期以來🕋,不少新聞工作者筆下的典型報道只強調被報道主體自身的努力🏃,既看不到時代發展的影響🛁,也看不到政策環境的支持,更看不到各界群眾的助力。這是一種長期存在的只見“故事”不見“中國”的宣傳方式,客觀上導致個別媒體非但沒有講好甚至沒有講出“中國故事”🌚。
事實上𓀐,典型都是在與所處時代環境的互動中脫穎而出的#️⃣,宣傳部門對典型的報道👩🏼⚖️,本身就是時代文明的一部分、政策支持的一部分🚤、群眾助力的一部分。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有過深刻表述,他指出:“要根據事實來描述事實,既準確報道個別事實🙆🏿,又從宏觀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
我們要充分認識典型與時代環境的關系👇🏽,把握典型報道的全面性🤚,在講好“典型”故事中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要善於把握具體故事的中國背景,通過講好一個個“具體”故事🏋🏿♂️,讓“中國”故事盡展於讀者眼前。
誤區二:過分強調宏大敘事,忽略了國家發展中的群眾元素和基層元素,把中國故事講“泛”了
毛澤東同誌寫文章十分註意調查了解群眾的實情和態度🏫,在《調查工作》一文中還提出了“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著名的《尋烏調查》共5章39節,8萬多字,是他在尋烏接連召開10多天座談會進行社會調查,聽取各個階層人員關於尋烏商業狀況的講述後整理出來的👐🏽💷,這讓他透徹了解了城市的商業狀況、土地分配情況,為後來解決富農問題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什麽是中國故事👨🎨?有的研究者對中國故事的描述過於“高大上”,有的宣傳思想工作者對中國故事的理解過於側重宏大敘事,即使偶有舉例也是蜻蜓點水👷🏽♀️,看不出事例本身的時代性、典型性和復雜性、邏輯性,這樣很容易導致對中國故事的表達不務實、題材不全面、情節不生動🫥。
只要是與中國聯系起來的故事都是中國故事🤵。中國人在中國發生的故事是中國故事;外國人在中國發生的故事是中國故事🐔;在國外發生的與中國相關的故事也是中國故事👨🏼⚖️;一個人的故事、一個家庭的故事🀄️、一個單位的故事👩🏼🦳、一個行業的故事都可以是中國故事。當我們把發現故事的眼睛不只是對著上層、對著宏觀,而是在胸有全局的基礎上對著基層、對著問題時👈🏻🥂,搜索範圍就會擴大很多,故事才能不再空泛🥓,講故事的本領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誤區三:理論與實踐脫節🙍,做宣傳思想工作的同誌了解和結合實踐不夠,把中國故事講“虛”了
有一些作品不註意結合實踐🧁,總是從理論到理論、從概念到概念,導致作品同質化🤏🏿。一個題目,今天這樣說,持續多少天還是這樣說,看不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新意;這家媒體這樣說🫎,那家媒體也是這樣說,大家都在炒冷飯。不認真聯系實際,不深入接觸問題,長此以往,不僅破壞大眾對宣傳思想工作的印象🐦,也將荒廢宣傳思想工作者理論聯系實際的“武功”♤。
習近平同誌高度重視把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2016年,他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理論創新只能從問題開始👳🏽♂️。從某種意義上說,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現在,我國理論宣傳在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準、學術話語上的能力水平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還遠不相稱🔻🤾🏼♂️。出現這一窘境的原因很多👨👨👧,但理論宣傳工作者聯系實際和問題意識不到位是主要原因🍢。問題是個繁殖力極強的“有機物”,往往是老問題還未解決,新問題又出現了。只有直面問題講故事,才能脫“虛”向“實”,講好中國故事的空間才能越來越廣闊🧏🏽♀️。
當前,中國故事存在的“虛”的問題也與做實際工作的同誌缺少講好中國故事的意識有關。有的認為,講好中國故事只是宣傳思想工作者的事情,有的認為,經濟發展一線的工作貢獻更大,因而輕視宣傳思想工作🔕,主動講好或配合宣傳思想工作者講好中國故事的意識不強,從而不可避免地造成理論與實踐的脫節👨👩👧,應引起高度重視🤰🏽,並在體製機製上加以完善。
誤區四🧙🏻♂️*️⃣:宣傳思想工作者在專業上下功夫不夠,創新意識不強,工匠意識不強,把中國故事講“平”了
人民日報記者為了寫好時代楷模黃大年,既註重寫出黃大年“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等優秀科學家的共性,也沒有忽略主人公的個性◽️:黃大年返回祖國帶領團隊開展攻關研究🧎🏻♂️➡️,“項目剛剛開展的時候🧖🏿♀️,國外養成的慣性思維🍝🙋🏿♀️、行事風格、處事理念,讓黃大年對工作中的一些事情經常不理解,很生氣,又無奈。”“面對種種不適應🟥,急性子的黃大年不僅要倒‘時差’🍃,還要倒‘識差’。”這種真切細致的描述,讓黃大年這個人物形象真實、鮮活,呈現的是“文似看山不喜平”之美🤵🏻,產生的是直擊人心的感染力和觸動力🙌。
講故事的功力🫱,首先源自對宣傳思想工作發自內心的熱愛🧑🏼🤝🧑🏼💪🏽,其次源自長期學習、實踐所形成的認識水平和工作能力。在這項需要不斷創新的工作中,別人用過的方法⚪️,你可以借鑒,但反復用就沒了新意;即使自己想到的方法,反復用也會顯得缺少感染力。對宣傳思想工作者而言,講好中國故事是一項需要高度政治意識、思想見識、專業才識的工作🧘🏻👨🏻✈️,學習借鑒無止境,銳意創新無止境🧚。
三點突破
在突出人民群眾這一故事主角上持續創新。只有真正堅持人民性🧑🚀🦸🏻♀️、讓人民群眾成為中國故事的主角🏂🏽👳🏿,宣傳思想工作才能獲得活力源泉和動力根基。換言之♡,哪裏有人,哪裏才有生氣;哪裏有人的牽掛,哪裏才有關註度。講好中國故事,要反對“目中無人”“筆下無人”,要始終在“有人”“有人氣”上下功夫。
在突出群眾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上持續創新。我國正處在快速上升期和社會轉型期🙂,社會變革衍生出的矛盾和問題,給社會成員帶來許多困惑和迷茫。宣傳思想工作者要善於提供讓人民群眾感到“解渴”的作品📯,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在與群眾互動交流中講好中國故事🔁,使黨和政府的“中國理念”更入心🐵、貼心🎅🏻🙅♂️。
在提升理論宣傳水平和強化機製建設上持續創新。要加強各級領導講好中國故事的示範帶動作用;加強宣傳思想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媒體的宣傳思想陣地建設🦹。要在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基礎上🙍🏽♂️,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把握時代需要,為既“有人”又“有人氣”的中國故事建立“綠色通道”🧏♂️;為既有“中國”又有“故事”👨🏼🎓、既有理念又有實踐的中國故事建立“綠色通道”👩🏽🏭;為“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的中國故事建立“綠色通道”,讓中國故事在“綠色通道”的引領中不斷多起來、好起來🫢。
(作者系《博覽群書》雜誌社社長兼主編,光明日報高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