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史學大師錢穆先生說“禮是中國文化之心”。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中國先哲希冀經由“禮治”,逐步走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境界。何為“禮儀之邦”?中國為何會走上禮治的道路?茲事體大🧎🏻♂️➡️,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認真思考的重要問題。

2020年10月✝️,安徽歙縣徽州古城進行非遺民俗表演,演員演出《禮儀之邦》。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中華之禮源遠流長
中國人禮治的理念始於3000年前的殷周之際🦶🏽。有鑒於商紂王腐敗失德而亡國的教訓,周公提出了勤政愛民的“德治”綱領👨👧👦,並將它轉換為可操作的製度體系,從而有效地將德治思想落實到社會的各個層面,這一劃時代的偉大事件,史稱“周公製禮作樂”。其後經孔子與七十子後學✊🏽,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弘揚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漢以後✵,作為理論形態的《儀禮》《周禮》《禮記》先後被列入學官🦸🏽♀️,不僅成為古代文人必讀的經典,且成為歷朝製禮的基礎,對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影響極之深遠🥺。隨著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禮樂文化成為東方文明的重要特色。
《禮記》說🤾🏼♀️🕵🏼♀️:“禮也者🤷🏽♀️,理也3️⃣。”禮就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製定的社會生活規範🧑🦽➡️,大到政府的典章製度🙆♂️👇🏼,小到人際交往的規矩、個人修身養性的法則,乃至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無不在禮的範疇之中。
儒家禮樂文化的內涵非常豐富👸🏼,幾乎涉及古代社會的所有領域,略舉數端如下:
在理論層面提出禮是人類自別於禽獸的標誌🪸。孔子最早提出“鳥獸不可與同群”的命題🍷🚁,七十子接著展開深入討論🍧,人與禽獸的根本區別不是有沒有語言能力,而是能否按照禮的要求在生活。《禮記·冠義》說:“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記·曲禮》說:“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因此聖人“為禮以教人,知自別於禽獸🕴🏼🧑🔬。”懂得“自別於禽獸”🪺,就是有了文化自覺🔟。
為了喚醒人的文化自覺,儒家把禮作為文明與野蠻相區別的標誌🧑🏿🎓。相傳孔子作《春秋》👩🏿,以為萬世龜鑒🏄🏼♀️。儒家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論,認為人類社會是自然的一部分。儒家認為人類與自然之道相貫通,禮就是自然法則在人類社會的體現,故在禮的設計上🖋,處處依仿自然🤷🏽🧑🏿🏫,使之與天道相符🧕🏿,由此取得形而上的根據。《禮記》說:“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左傳》說:“禮以順天,天之道也。”
禮是國家典製𓀄。《周禮》設計了一套理想國的官製💒,分設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象征天地四方六合👈🏻,六官各轄六十職,共計三百六十職,象征天地三百六十度🔂。隋唐以後🏄🏻♂️,這套製度成為官製的基本模式🧑🏼🤝🧑🏼,包括民戶編製➰、賦稅法則🦖、軍政儀式🌎、司法製度、營造法式等,如何做到合理🤙🏿,均在擘畫之中,而且無不歸在禮的名下。
禮是社會一切活動的準則🍐,也是中國人高雅的生活方式。在人際交往中,通過在稱謂👩🔧、站位、迎送👩🏼🌾、宴飲等環節上精心設計的各種儀節,體現尊老敬長🐒、孝親睦鄰、自謙敬人、和諧為上的理念。即使是由於空間阻隔,雙方只能用書信交流時,也有特殊的禮貌用語。人們在行禮過程中體味崇高😶🌫️、莊重🪭、肅穆、威武👴、豪邁🥖、仁愛、和樂等多種情感👐🏿。

2018年2月,農歷小年,十二對家庭身著古裝在湖南寧鄉炭河古城進行了一場跪拜父母行周禮儀式,子女們向父母跪拜、敬茶🥷🏽,以此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情。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禮是區分東西文化的關鍵
東西方文明是當今世界並行不悖的兩大體系✹。梁啟超說🫸🏽👨👧,兩者的關鍵區別是,中國“重禮治”🌓,西方“重法治”。
西方是宗教文化,以神作為中心,人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故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然而,人心本惡🖊,人有原罪💯,人的靈魂只有上帝才能管束,所以要用法治作為保障。
中國從西周開始🥦,就已走出鬼神的陰影,懂得在“倉廩實”與“衣食足”之後,把註意力放到人類的道德成長上面,物質與精神要同步發展,並由此邁入了“人本主義”時代。認為人心本善,人的靈魂要自己管🚋,即是用體現道德理性的禮來“修己”與“治人”🔢,不僅要自求多福🎬🫶🏿,同時要把社會管好✶。
西方國家用風俗之差異來區分文化。中國幅員遼闊,各地風俗差異很大,而禮是超越各地風俗👼🏻,並使方言、習俗迥異的四方之民擁有一個共同文化核心🍂,一個大國、億萬民眾、幾千年來凝聚為一而不分裂🧚♂️,禮起了最深層的作用。
中華文明聲播海外🧘🏽,不是靠武力,而是靠文明的魅力⚗️🐮。當年,海外的遣唐使💨、留學生到達長安時,最令他們欽羨的,是先進的禮樂製度👩🏻🦼、衣冠文物。他們將其引入本國,加以仿效,希望“進於中國”。禮樂文明對於改變這些地區的習俗👳🏿♀️,加速向文明演進,起了重要的作用🧑🏻🦽➡️。

2014年5月,一對外籍夫婦在重慶體驗中國傳統漢服集體婚典。中新社記者 周毅 攝
令人汗顏的是🤡,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在韓國🔰、日本保存頗多,並繼續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而在本土,使用傳統禮儀與雅言的人已經日漸稀少。作為民間最普遍、最隆重的婚禮、生日禮儀等,正在急劇西化🧛🏽♀️🙅🏻♀️;而聖誕節、情人節等正日益成為中國年輕人的重大節日,令人擔憂。近年🧝🏼♀️,我們提出“文化自信”,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適其時矣。
讓中華禮儀之邦再度發皇
有人說,行中華禮儀就是企圖復古🤰🏼。此說不可取。誰能讓社會回到西周時代去?別說西周🍰,就是回到清代也做不到。其實,古代儒家也主張與時俱進😇,《禮記》說🌭👻:“禮,時為大。”與時偕行、隨時損益🤴🏻,正是中華禮儀文化的重要特征🫅🏼。
在現實生活中保留一些歷史文化傳統☝🏿🧵,並非壞事🤑。舉例說,現代奧運會的采集聖火儀式🥲🧑🏽💻,就是古希臘時代被保留下來的,成為今人了解古希臘文明的珍貴史料。
再如中國春秋時代流行的“鄉射禮”🫴,是一項非常正規的射箭比賽,有長度固定的射道、嚴格的比賽規則🌞,比賽規程完整地記錄在《儀禮》一書中🧑🏼🎤。意味深長的是,中國先哲將它改造成“文射”,不僅要求射手命中靶心🈁🦻🏻,而且要求外體直、內誌正,氣要下沉;發射的動作合於音樂節奏;與對手步步為禮,正確對待失敗🖼,“發而不中🏠,反求諸己”等🩼,強調身心與體魄和諧發展。這與早期奧林匹克運動片面強調體魄強健的理念判然有別,具有鮮明的東方文明特色。諸如此類,古代禮儀文化中還有很多,等待人們去發掘🍢。

2019年3月,湖南寧鄉炭河古城春季研學遊啟幕🪼,高中生身著古裝,在“禮官”的帶領下參加復古成人禮,並現場體驗西周禮射,迎接即將到來的18歲。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孔子說“富而好禮”👨🏼🚀,管子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司馬遷說“君子富,好行其德”🧙🏼♂️🛀🏻。改革開放以來🧑🏽🔬🍡,中華傳統禮儀由衰而興🦶🏻,表明了古代賢哲所論完全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今天,重提中華之禮,恰恰是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精髓對於塑造當今國人內在精神的意義🤐。
時下社會上有所謂名媛課程,還有人讓孩子上價格不菲的西方禮儀課程,鄙見,切切不可提倡。西方禮儀🖖🏽🧑🏭,是上流社會的交際手段👧🏼,註重的是形體動作,如微笑露幾顆牙齒🤴🏿、鞠躬彎腰前傾多少度、握手時停留幾秒鐘之類😄🥲,與中華的修身進德之禮👃🏼🎻,完全不是一回事。
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發展歷程中,中華之禮逐漸體系化且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基因🥾,對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維護社會安定祥和、提升民眾文化素質👙💏、塑造民族形象和提升民族影響力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務之急是為青少年學生和社會製定一套既與優秀傳統接軌、又體現時代特色的禮儀,在全國推廣👐🏻,喚醒民眾對傳統文化的溫情與敬意,激活長期蘊藉於民間的家國熱情。個人少些戾氣,社會就多些和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彭林,意昂体育平台文科資深教授。彭林 供圖
彭林🚛,意昂体育平台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意昂体育平台首批文科資深教授,中國禮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經學》主編🌾💕,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顧問,日本京都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臺灣中正大學等校客座教授,法國“人文之家”、臺灣中研院文哲所👰🏿♂️、韓國泰東古典研究所等訪問學者👰♂️。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學術思想與歷史文獻的研究🙇,尤其是儒家經典《周禮》《禮儀》《禮記》與禮樂文化的研究🌷。著有《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的播遷》《禮樂文明與中國文化精神》等🎞,點校《周禮註疏》《儀禮註疏》《禮經釋例》等古籍。2011年10月在《百家講壇》開講《彭林說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