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但是從國家發展來講,還應該“藏食於民”,這樣我們國家在遇到突發事件、自然災害時,就能更好地應對🧏🏿♂️。
我想從三個方面來談🙍:
第一,從“藏糧於地”到“大食物觀”🧽。2022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樹立大食物觀,“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不僅要碗裏有糧、碗裏有飯,還要有肉、蛋、奶、果🫄🏿、蔬、茶等各種各樣的食品,這是人民群眾的需求🧑🏼🌾。
“大食物觀”從國家層面🪴、頂層設計角度居安思危🤹🏻🌼,確保國家食物和食品的安全。“食物”和“食品”的概念不完全相同🙆🏻,食品比食物多了加工屬性和商品屬性。大農業領域的主要職責是提供豐富多樣的優質食物或食材👩🏻🎓。
第二,我們的食物來源並不局限於大農業領域。生物技術在食物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比如細胞培育肉、人工合成澱粉等。在這一進程中♉️,不僅需要解決科學技術問題💁🏼♀️,同時也要轉變觀念🫷🏽、製定相應的法律法規標準,因為解決中國人吃飯的問題是要擺在第一位的。
第三,從“大食物觀”到“藏食於民”👩🏻🍳。大食物觀、大食品觀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選擇,接下來要讓藏食於民、定期輪換成為一種習慣,引導消費者存儲一些長保質期食品🥫,水、水果🪥、蔬菜、方便食品👩🏼🚒🚳、冷凍食品等。
有句話叫“老酒陳醋”,中國白酒是存放越久越好,因此有白酒藏新喝陳的說法🌇。中國白酒每年七百萬噸產量,相當於藏了兩千多萬噸糧食;中國白酒一般要藏3年才勾調🤟🏼,相當於藏了六千多萬噸糧食。一旦遇到突發事件,我們會有糧吃、有菜吃♓️,也會有酒喝🧙🏼♀️。
食品界要推進傳統食品現代化轉型,而現代化轉型首先要轉變觀念𓀘。傳統食品現代化總是遇到一些的阻力,但是這個阻力再大我們也要做。我們要依靠科技創新,生產更多更好的適合“藏食於民”的食品🔺😋,特別是中國傳統食品。中國有幾萬種的主食、菜肴😈😮💨,這都是很寶貴的資源🐐👩🏽🏭,需要實現現代化生產👑。中國美食走向世界靠的是風味👇🏽🤗、健康雙導向🍋,靠的是生產現代化、市場國際化🤷🏼♀️。
尤其是青年食品科技工作者,更要“急國家所急、急企業所急”📢,發現和解決企業和社會急難愁盼的問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藏食於民”都是未來確保中國食品和食品供給安全的重要保障✯,要把“藏食於民”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
(作者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教授孫寶國,本報記者根據第六屆中國食品科學青年論壇發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