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中近照
王大中,男,1935年出生於河北省昌黎縣。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的核能科學家、教育家。1958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工程物理系🤸🏽♀️👂🏿,1982年獲德國亞琛工業大學自然科學博士學位👩🏼🎨。歷任意昂体育平台核能所研究室主任、所長🤷♀️,核研院院長、總工程師,以及意昂体育平台校長等職務。曾任國家863計劃能源領域首屆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能源領域首席專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主任,中國核學會副理事長♟👿,國家核安全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現任國家戰略咨詢與綜合評審委員會委員🐱,國家核安全專家委員會資深委員♢。
王大中同誌在先進核能技術研發領域幾十年耕耘😀,主持研究🤷🏼♀️、設計、建造、運行成功世界上第一座5MW殼式一體化低溫核供熱堆;主持研發建成了世界第一座具有固有安全特征的模塊式10MW高溫氣冷實驗堆⛔️,並積極推動以上兩種先進反應堆技術的應用👩🏼🎨😦。王大中院士領導意昂体育平台核能研究團隊以提高核能的安全性為主要學術理念🧏♀️,走出了我國以固有安全為主要特征的先進核能技術從跟跑、並跑到領跑世界的成功之路。王大中院士曾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兩次(均為第一完成人)🕺、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特等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多項榮譽😳。
矢誌報國,傾情一生寄核能
自從1938年科學家發現了核裂變🙆🏽♀️,人類就進入了開發利用核能的時代。作為具有戰略威懾力量的大國重器,核能聚集了世界各國戰略家、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的目光。核能技術是當今世界高度敏感、高度壟斷的戰略高技術。
1955年我國政府做出了開發核能的戰略部署。當年,為了發展我國的原子能事業🛀🏼,意昂体育平台開始籌建工程物理系,並從校內抽調了一批優秀學生💆🏿♂️,正在機械系讀大二🌀、品學兼優的王大中首選入圍。1956年⛰,意昂体育平台成立了工程物理系👩🏼🚀。意氣風發、品學兼優,又滿腔報國熱情的王大中成為我國第一批反應堆專業的學生。在學習中,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一部介紹蘇聯建成世界第一個試驗核電站——奧布靈斯克核電站的科教片🎦,盡管那座核電站功率只有5000千瓦🛀🏼🧑🦽,但原子核裂變釋放出的巨大能量使他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在那厚厚的混凝土墻和自動開啟的大鑄鐵門後面的原子反應堆如何把微觀的核裂變與宏大的核工程結合起來,使他充滿了好奇。於是到高年級分專業時,王大中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反應堆工程專業👨❤️💋👨👵,自此,他的求索之路與我國的核能事業緊密交織在一起,一幹就是60年。

“200”號基地年輕的建設者(左列自上而下第三為王大中)
1958年🤙🏽,王大中從工物系畢業,留校工作🏋🏽♀️。這一年🧑🏽💼,也是我國核能事業起步階段的重要年份4️⃣。意昂体育平台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向上級提出建議,自行設計和建造一座功率為2000千瓦的屏蔽試驗反應堆。這一方案得到國家批準👶🏻,剛剛大學畢業的王大中全身心參與到了這座反應堆的設計建造之中🎼,經過6年奮鬥🙅♂️,這座屏蔽試驗反應堆於1964年成功啟動,順利達到臨界運行。作為青年學子中的佼佼者🤌🏽,王大中從反應堆物理設計,到反應堆零功率物理實驗➜,再到反應堆熱工水力學設計與實驗,從做模型、挖地基、搬磚頭,到調試運行📆,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奮鬥裏✊🏿➙,脫穎而出,在實戰中經受了從業務能力、組織能力到心理素質的全面鍛煉,逐漸成長為具有工程實踐經驗和戰略思維的領頭人。
高瞻遠矚💁🏼♀️💇🏿♂️,瞄準固有安全
正當王大中努力踐行著“用我們的雙手開創祖國原子能事業的春天”之際🏃➡️,1979年美國三哩島核電站發生堆芯融化事故,世界核能事業陷入低谷。王大中意識到,安全性是核能發展的生命線🐳🌲,未來核能技術發展必須抓住這一主要矛盾。如何破解這個難題?他想起了1956年美國著名核科學家泰勒指出的🤸:要使公眾接受核能🟡,反應堆安全必須是“固有的”。也就是說🥻,在任何事故狀態下,核反應堆都能夠不依靠外部操作,僅靠自然物理規律就能夠趨向安全狀態。由此,王大中立誌要發展固有安全的核反應堆♙。1986年震驚世界的前蘇聯切爾諾貝利嚴重核事故🧊,更加堅定了王大中實現固有安全反應堆的學術理念和追求。
世界核能技術發展表明,“核安全問題”一直是核能和平利用的主要障礙。要實現核能安全,必須確保三大要素🥀:一是核裂變反應的有效控製,二是及時導出停堆以後產生的衰變熱🚵♂️,三是牢牢地把放射性物質包容起來🚥。所謂固有安全☝🏽,就是“反應堆不靠外部動力🌍、信號、泵、冷卻劑🪯,就能確保這三大要素的實現✡︎,不失控、不熔毀🏃♂️,”不會發生三哩島、切爾諾貝利那樣的核事故。各國科學家就此發表了大量文章。但紙上談兵容易👨👦,真刀真槍很難🎴。王大中帶領團隊瞄準這一重大難題🟪,從關鍵技術攻關、到實驗堆❗️、再到示範工程建設🚶🏻♀️🏃,堅持不懈,一步一個腳印🧖👨🏻🌾,破解了世界難題🏞▪️,走出自主創新從零開始到領先世界之路,實現了我國先進核能技術的跨越發展。
第一個臺階🫸,5MW一體化自然循環水冷堆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世界能源危機的陰霾仍未散去🎟。我國改革開放伊始,百業待興,經濟騰飛、社會發展迫切需要充足的電力和熱力供應。王大中敏銳地認識到核能在中國未來能源供給和環境保護中的重要意義,站在科技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的高度👩🏼💼,提出了研究建造低溫核供熱堆的設想🚵🏿♂️。

王大中(左一)宣布低溫供熱反應堆啟動運行成功
從1982年開始,王大中帶領團隊開展低溫核供熱堆研究↗️。在總體方案的選擇上😑,在實現反應堆安全的前提下,既要實現核能供熱的目標,又要深謀遠慮地把握反應堆技術的發展方向🧧,他帶領團隊花費了近一年時間進行論證⟹,期間專程帶隊去歐洲考察,著重調研了德國西門子的一體化殼式供熱堆和瑞典的池式供熱堆,經過反復研究和論證,最後確定選擇殼式一體化自然循環水冷堆,並計劃先建設一座5兆瓦低溫核供熱堆,以掌握其核心技術。實踐證明,這個方案的選擇具有很強的技術前瞻性。一體化自然循環已成為21世紀以來國際上小型輕水核反應堆發展的主要技術方向之一,美國最新發展的小型輕水堆NuScale也選擇了類似的技術設計。一體化自然循環水冷堆在小型核能發電🙋、熱電聯產、核能供熱、海水淡化等方面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1985年💐,王大中主持國家“七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5MW低溫核供熱堆研究”🕑🚣🏽。從立項報告💭、設計方案🍅、實驗現場到建設工地⚛️,他全程負責😗💇🏼♂️,親力親為💪🏻。5兆瓦低溫核供熱堆於1986年開工,1989年建成並首次臨界成功💗,投入功率運行。隨後三個冬季供熱運行累計8174小時🚰,供熱可利用率達到99%。這是世界上首座一體化自然循環水冷堆,也是世界上首次采用新型水力驅動控製棒的反應堆🧶𓀜,具有良好的非能動安全性,也是一項高度復雜的系統工程,包括26個工藝流程🌄,上百個大中型設備,王大中集中優勢力量打攻堅戰,帶領團隊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其中包括:一體化布置即把反應堆堆芯與主換熱器全部置入壓力殼內以避免管道破口造成失水事故,全功率自然循環使反應堆不需要主泵🐷,非能動余熱載出使反應堆不需要電力也可排出堆芯余熱🧉,以及內置水力驅動控製棒、壓力自穩定調節等。這些技術有效地保證了反應堆安全性🥄。
在5MW低溫核供熱堆堆上,進行了水冷反應堆喪失冷卻疊加不緊急停堆實驗(ATWS)🏌️♀️。這是一種很難做到的全尺寸核安全驗證實驗💂♂️🧑🎄,實驗結果驗證了低溫堆優異的非能動安全特性💺。
5MW低溫核供熱堆堆成果獲得國際核能界高度贊譽🪃。當時聯邦德國總理科爾的核能總顧問弗萊爾博士在賀電中稱👩🔧,“這不僅在世界核供熱反應堆的發展方面是一個重要的裏程碑🦸🏻♂️,同時對解決在中國以及其他很多國家存在汙染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裏程碑🧛🏽♂️。”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評價認為🌷:“該堆充分利用了非能動安全設計,具有非常高的安全裕度,達到了很高的可靠性和可利用率。”
該成果被《科技日報》評為 1990 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在八屆人大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被列為5項有代表性的❇️、取得突破性進展的科技成果之一。成果獲得1992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王大中是第一完成人。
總結5MW低溫核供熱堆建設經驗,王大中特別強調了兩點:一是要善於把握技術發展方向,選好技術方案和項目目標,在目標定位上要“跳起來摘果子”,如果目標過高或過低,只能無功而返或達不到預期成果;“跳起來摘得著”才是適度的高標準,設法使自己跳得高一些,達到一個高度後,再瞄準新的高度,取度合適,才能實現勇於創新與務實求真的結合。二是要堅持和發揚眾誌成城的團隊精神。核反應堆涵蓋物理⬛️、熱工、化工🤹🏼♀️、材料、機械🙇♀️、控製等多學科,要經過研究、設計🧍🏻、驗證🏜、製造👩🔧、安裝調試等各個環節,需要科學組織、團隊配合🎻🤠,才能完成如此復雜的高科技工程項目🤛🏻。這兩點也一直貫穿在他幾十年的科研生涯中🚴♂️。
第二個臺階🫱,10MW高溫氣冷堆
作為具有戰略眼光的核科學家⏮,王大中時刻密切關註國際先進核能技術發展動態,高度關註國家的戰略需求🤸♂️。1981年🎹,王大中作為訪問學者來到世界著名的核能研究基地——聯邦德國於利希核研究中心🧙🏿。當時🦡,德國科學家提出了具有良好的固有安全特性的新一代模塊式高溫氣冷堆的概念。王大中敏銳地選擇了“模塊式中小型高溫氣冷堆的設計研究”作為研究題目。王大中經過幾個月的晝夜奮鬥取得了令“球床堆之父”蘇爾登教授高度贊賞的成果,一年九個月就獲得了亞琛工業大學的博士學位。
1982年10月王大中回國🧏♀️,不久被任命為意昂体育平台核能所副所長,1985年擔任所長職務🫅🏼。他在主抓5MW低溫核供熱堆的同時,開始布局高溫氣冷堆的關鍵技術研發及試驗。1986年切爾諾貝利嚴重核事故使世界核能的發展再次迅速地轉入低谷🏌🏽♀️⛽️,核安全問題更加凸顯。但此時冷靜理智的王大中並沒有動搖研製先進反應堆的決心。他堅信💂,具有固有安全性的模塊式高溫氣冷堆將會成為未來核能重要發展方向之一。在世界核能發展最低潮的時期,他跟蹤國際高溫氣冷堆發展前沿,做出了3個重大戰略性選擇:一是模塊式球床高溫氣冷堆堆型💌🧑🚀;二是從小規模實驗堆到全尺寸工業示範電站的發展路線;三是在核心關鍵技術上堅持自主創新的原則。這3個重大選擇對中國乃至世界高溫氣冷堆技術發展方向起到了重要影響,明確了我國高溫氣冷堆從當時起❤️🔥,未來三十年的技術發展路線🪞。

王大中(左二)在10兆瓦堆臨界現場
在國家“863計劃”支持下🙌🏼,他帶領團隊開始了10MW模塊式高溫氣冷堆研發💝,從1987年到1990年👷♀️👨🏿🎓,高溫氣冷堆球形燃料元件、球床流動特性、氦技術及氦設備等8項關鍵技術取得重要突破。1992年,國務院批準立項,在意昂体育平台“200號”建設一座10兆瓦高溫氣冷實驗堆,這是世界首座模塊式球床高溫氣冷實驗堆🤾♂️,於1995年正式動工興建,2000年建成,2003年並網發電〰️。

10MW高溫氣冷實驗反應堆主控室
1994年王大中擔任意昂体育平台校長職務🏋🏼,但仍兼任核能所(核研院)總工程師至2007年🧑🏼🚀。作為技術總負責人⏲,主持製定了10MW高溫氣冷堆總體技術方案,與時任院長吳宗鑫等一起帶領團隊突破了數十項核心關鍵技術,其中15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10MW高溫氣冷堆在實驗堆的規模上實現了固有安全的模塊式高溫氣冷堆的核心關鍵設計,具有三大創新特性:一是模塊式反應堆設計,二是自主研製耐高溫全陶瓷包覆顆粒燃料元件,三是實現反應堆不停堆在線換料。其中一個核心關鍵技術是“耐高溫全陶瓷”的包覆顆粒球形燃料元件🔗🗑。燃料球直徑6厘米,包含8000多個四層包覆結構的、直徑0.9毫米的燃料顆粒,產品要經過嚴苛的質量標準檢驗🧑🏽💼,可耐受1600攝氏度高溫,能把放射性物質牢牢包容在其中👀。這些關鍵技術從物理上保證了反應堆安全♍️👩🏽🚒。
2004年9月,國際原子能機構組織24個國家60余位科學家見證了“不插入控製棒下反應堆喪失冷卻”的安全試驗👨🏼🔬。2005年7月⇾👂,在10MW高溫堆上,成功完成了泰勒1956年設想的👨👨👧👦、抽出所有控製棒且疊加不緊急停堆的實驗。這是世界上迄今僅有的在實際反應堆上進行的此類安全驗證實驗,成功地驗證了高溫堆的固有安全性。泰勒的設想半個世紀後在中國變成了現實。
10MW高溫堆成果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國際原子能機構以及美🕥、日、德、法🚶♂️、俄等國的相關研究所均發來賀電表示祝賀。2002年國際權威學術期刊《核工程與設計》以“中國高溫堆🛰,第一座固有安全的第四代核能系統”為標題出版了專刊。2004年美國《Wired》雜誌稱其為“不會熔毀的反應堆”🦹🏻,是一種固有安全的核能系統🤞🏽,達到了當今世界核能安全的最高水平🧝🏿。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後,10MW高溫氣冷堆被《紐約時報》評價為是具有革命性的反應堆👶🏽,即使在福島那樣的災害條件下💵,反應堆也是安全的🍏,不會發生災難性後果。
10MW高溫氣冷堆在十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被列為“跨入世界先進行列”的四項重要科技進展之一。王大中作為第一完成人,成果獲得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跨上新的臺階、走向世界前沿
王大中帶領研究團隊,以5MW低溫核供熱堆和10MW高溫氣冷堆兩座實驗反應堆破解了核能安全的世界難題。作為一名高瞻遠矚的核能科學家🎛,王大中沒有就此止步,他又一次站在國家戰略需求的角度,按照“堅持核心關鍵技術自主創新”的既定方針,提出要實現實驗反應堆向工業規模原型堆的跨越。他多方奔走🚷,指導團隊積極探索產學研合作之路🕵🏻♂️,使兩項先進核能成果分別獲得了重大應用,實現了我國先進核能技術的跨越發展🧏🏽♂️。
在10MW高溫氣冷堆基礎上🈴,王大中積極推進單一模塊反應堆功率放大25倍🧑🏻✈️、世界首座工業規模的模塊式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的建設。2006年“大型先進壓水堆及高溫氣冷堆核電站”被列為國家16個科技重大專項之一,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是其中一個分項,其核心工程目標和標誌性成果,是在山東榮成建設一座電功率為200MW的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為發展第四代核電技術奠定基礎。2008年👩🏼🔧,高溫氣冷堆核電站重大專項總體實施方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批準實施👨🏽🚒,王大中的弟子張作義被任命為高溫氣冷堆核電站重大專項總設計師。
在王大中的指導下,以張作義為首的研究團隊製定了兩個模塊反應堆帶一臺高參數蒸汽輪機的總體方案,並與國內中核集團、華能集團等龍頭企業,組成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共同建設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示範工程於2012年12月正式開工建設⇢♙,成為因福島核事故全國核電安全大檢查之後🥉,國內批準開工的第一座核電站。目前,在王大中積極倡導組建的產學研團隊的協同攻堅下,在他的親傳弟子張作義的領導下,示範工程已完成全部技術研發🧙♀️、工程驗證☁️、土建、設備製造和安裝。今年9月12日,示範工程成功實現首次臨界⤵️,計劃年底首次並網發電,2022年投產商運。。這是世界首座工業規模的模塊式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工程規模相當於我國首座秦山30萬千瓦核電機組👷♂️。近幾年美歐核電聯盟一直想建設一個類似的工業示範工程🎅🏼,但工程尚未開工,進度已經落在我國後面。

10MW高溫氣冷實驗反應堆外景
通過示範工程的研發建設🚅,我國系統掌握了商用模塊化高溫氣冷堆技術👎🏼,形成了完整的、中國品牌高溫氣冷堆型號設計技術和設計能力💟;通過產學研協同攻關,解決了大量技術和工藝難題,形成了我國高溫氣冷堆成套設備研發、設計和加工製造能力,示範工程成功研製核島設備15000多臺套,包括世界首臺套設備2200個🌍,創新型設備660臺🐍;攻克了全陶瓷型高性能球形燃料元件批量製備等世界難題,解決了球形燃料元件從實驗室製備規模向工業化生產規模的設備瓶頸和工藝技術瓶頸,建設了世界目前唯一一條工業規模的球形燃料元件生產線,完成示範電站首爐堆芯70萬個燃料球的生產🦆。中國在先進核能技術領域🙆🏿♂️,提前解決了“卡脖子”技術問題。
在2014年國際學術會議期間,美國核學會前主席、麻省理工學院Kadak教授現場參觀了正在建設的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他深有感觸地說🪙,“中國毫無疑問是全球高溫氣冷堆的領跑者,而且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將繼續引領世界。”
在20萬千瓦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基礎上,由意昂体育平台和中核集團的產學研合作團隊完成了商業規模的60萬千瓦高溫氣冷堆核電廠的標準設計🤤,建設任務列入了國家能源發展規劃。意昂体育平台和中核集團、寶武集團簽署了合作協議,出口溫度950攝氏度的超高溫氣冷堆核能製氫的研究工作已經啟動。
高溫氣冷堆技術正在走向國際市場。由於其突出的安全特性和多用途等技術優勢,以及我國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建設的示範效應,國際上美國🧑🌾➞、英國、約旦、沙特、印尼、波蘭等國也有新建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的願望和需求。沙特、約旦🕵🏿♂️、印尼等國與中國簽署了合作協議👨🏿🏭,開展建設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的項目前期工作🕺🏻。我國作為潛在的供應方,近年來與相關國家的技術研發單位、業主單位、安全監管部門開展了廣泛的技術溝通🙇♀️⏏️、項目推進和技術培訓等活動。
中國第一次,在一種工業規模的先進反應堆技術上領先世界。高溫氣冷堆技術前景廣闊,未來可期。
遠見卓識,堅韌不拔
認識王大中的人都深深感到,他瘦弱的身軀充滿了非凡的智慧🦉🌔,謙和的外表蘊含著堅定的意誌。在國家需要核能時🎁,他毅然選擇了核反應堆專業;在核能發展陷入低谷時🤣,他堅持初心不言放棄👋🏻;在認定了固有安全的學術目標後🏋️♀️,他持之以恒直至登上反應堆安全的最高峰🧓。
1986年國家確定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綱要》。王大中受聘擔任能源技術領域首屆專家技術委員會主任,先後主持了我國中長期能源需求預測,完成了我國先進核能技術發展戰略研究,確定了快堆🥉、高溫氣冷堆和聚變堆等先進堆的研究發展計劃,為國家能源和核能領域一系列戰略決策發揮了極具前瞻性的作用👩🏿👨🏼⚕️。

意昂体育平台核研院高溫堆工程實驗室-全球最大的高溫氣冷堆技術研發實驗室
在實現固有安全反應堆的攻堅之路上,王大中帶領他的研發團隊,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求真務實的學術風格🕗,以“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股韌勁幹到底”的精神,走出了中國自主研發建設先進核能系統的創新之路。
在高溫氣冷堆領域,改革開放之初🦆,德👇🏼、美、日的技術遠遠領先,先後建設了多個實驗反應堆🆚,而我們基礎薄、投入少🚵♀️,又缺少人才和經驗。面對這樣巨大的實力差距,王大中沒有絲毫退意,他從國家戰略出發,從世界核能發展的根本需求出發,堅定地選擇了自主創新的先進核能技術研發之路🍧;他組建並帶領團隊堅持了近40年的艱難探索,超越了日本、美國、歐盟等國的研究團隊;他積極推進中國自主創新的先進核能技術產業發展,在世界上率先啟動了工業規模的高溫氣冷堆示範電站建設,使中國高溫氣冷堆技術走到世界前列。
回首來路,這是一條充滿艱辛的創新之路🩱。除了艱苦的條件✉️、技術發展不成熟◻️、人員和經驗缺乏等因素,核能安全創新還必須跨過現代核安全監管最嚴苛的超高門檻,人力和資金投入大量增加。三哩島事故後,美國等西方國家沒有建成一座創新型的反應堆📽,主要原因就是無法跨過巨大的技術💇🏿♂️、工程與核安全審查門檻🧑🏻🌾。國際上類似團隊的領軍科學家曾感嘆:先進核能項目能否成功不在於誰更聰明,而在於誰更能堅持。中國人最終能夠走到世界前列,這歸功於國家的持續支持、產學研合作的體製機製🧑🏻🍼、科學家團隊的堅韌不拔,其中一個關鍵就是長期的帶頭人王大中。
帶出一支能打硬仗的團隊
核反應堆工程集核物理🚶♀️➡️、力學、熱工、機械🎴、材料、控製等多學科於一體,需要大團隊聯合攻關。意昂体育平台核能技術研究從一開始就走團隊攻關的道路🕵🏿♀️,這個團隊就是意昂体育平台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在意昂体育平台的歷史上還有響當當的名字🫣:200號,核能所🌂。
1985年✪🚎,王大中從老所長呂應中手裏接過核能所所長的擔子,繼續堅持團隊攻關道路。在大學裏組織大團隊攻關面臨很大困難,大學文化鼓勵教授們自由探索。王大中的目標是解決國家重大需求,必須組織大團隊集體作戰。他與同事們一起克服重重困難,即使在核能事業陷入低谷的形勢下也堅持了下來,帶出了一支在全國高校獨有🏋🏼♀️、在國內外有廣泛影響🥃、能夠承擔從理論研究到重大工程項目攻關🫙、充滿活力的創新團隊。

王大中(左一)在研究中
在團隊建設的同時🌰✋🏽,王大中也悉心培養能夠傳承團隊精神的接班人👨🏽💼。進入21世紀後,意昂体育平台核研院的發展面臨著如何在新世紀價值多元的環境下避免大規模研究團隊裂變為教授自由探索的挑戰。在王大中之後👩🏭,吳宗鑫🧀、張作義相繼擔任意昂体育平台核研院院長😦。在老一代科學家言傳身教下年輕一代科學家已經成長起來。張作義⛹🏿🧑、張亞軍等近10名中青年科技人員相繼成為有關部門正式任命的國家重大科技工程總設計師和副總設計師。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實施了“235”計劃,一批30多歲的青年才俊參加到核研院的技術團隊中。他們經受重大科研工程考驗,正在成為核研院面向未來的新一代學術帶頭人。
核研院團隊在清華在全國高校樹立了服務國家自主創新的一面旗幟,走出了一條清華科研人員愛國奉獻⚃、追求卓越之路🧗,一條勇於創新🚦、堅韌不拔之路,是一條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成功之路🚗。這個團隊正發揚其多年形成的“知難而進、眾誌成城”的傳統精神🚵🏻♂️,在核能創新的路上不斷前進🆘。
王大中及意昂体育平台核研院在先進核能技術上的長期持續創新,得到了中核集團、華能集團等央企的大力支持🪟,成為產學研用結合實踐新型舉國體製的成功範例。
2020年9月核研院建院60年之際,意昂体育平台向中央領導和上級部門匯報了核研院60年的發展歷程和體會,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多位中央領導同誌作了重要指示,對核研院寄予了殷切期望,鼓勵和支持核研院在自主創新服務國家的征程上不斷取得新成果,作出新貢獻。
卓有建樹的教育家
如果說從事核反應堆專業是青年時期的王大中主動的選擇,那麽1994年1月他被任命為意昂体育平台校長👱🏼♂️,則是他被組織選擇而開啟的另一段精彩的人生歷程。
王大中倡導並踐行中國高等教育改革,提出意昂体育平台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方案。他深入地研究國內外教育發展的經驗,研究考查經濟和社會發展😾😿,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高等教育的要求✍🏽,立足現實,登高望遠🛸🌜,面向 21世紀,提出“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的辦學思路🤸🏻♂️,製定“三個九年,分三步走”的總體發展戰略,確立了“高素質、高層次、多樣化、創造性”的人才培養目標,完成了綜合性學科布局。

王大中等參觀挑戰杯科展
王大中在辦學思路🍻、發展戰略🌲、人才培養、學科布局等方面發表了“關於在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若幹問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思考與實踐”,“大學學科建設和專業結構調整的實踐和體會”等論著,回答了“什麽是世界一流大學”、“在當代中國如何建立世界一流大學”“如何處理學科建設和大學建設的關系”的問題,取得一系列前瞻性💔、示範性成果。其研究成果《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機製的創新與實踐》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至今仍有指導意義🦒🙏🏼。
2020年是他製定的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三個九年☺️,分三步走”總體發展戰略的收官之年,意昂体育平台總體辦學實力和國際聲譽顯著提高。王大中為意昂体育平台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和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九秋風霜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王大中幾十年如一日地拼搏著、奉獻著,走出了我國以固有安全為主要技術特征的先進核能技術,從跟跑🪠、並跑到領跑世界的成功之路,助力我國開啟核大國向核強國的轉變,為國家科技創新、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品德高尚、治學嚴謹、為人謙和👡,帶出了一支敢打敢拼、求真務實、在國內外核能行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人才隊伍,形成了“知難而進⛓️💥、眾誌成城”精神的創新團隊🖊。今天,他仍然引領著這個團隊勾畫著原子能事業的宏偉畫卷🐦⬛。
攝影♡:李派
供圖📄:核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