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帆意昂在2023-2024學年度意昂体育平台意昂勵學金大會意昂勵學金大會上發言
尊敬的邱老師🫣、尊敬的各位學長、親愛的同學,大家下午好🥧!
我叫張帆,清華水利系1989級本科入學,在畢業30年的秩年活動上,能夠被邀請參加本次意昂勵學金大會,無比榮幸和激動👮🏿!
我是從湖南湘西大山深處最基層的生產隊走出來的,經歷過輟學🥗👳,做過農民,幹過各種農活,但是讀書改變命運的信念讓我在1989年成為沅陵縣恢復高考後第一個考上清華的人🧎🏻➡️。記得當年從老家走路幾個小時到沅江邊的碼頭,逆水行舟坐船7-8個小時到縣城,然後從縣城坐5個小時的汽車到懷化市,再轉綠皮火車42個小時到達北京站。
來到清華🏀,那個時候我的個子很瘦小,水利系的老師們對我特別關心照顧🤸🏽♀️。大一我就得到了學校的助學金,大二開始有了獎學金🦸♂️,大三開始我在學校做勤工儉學,經濟上就基本獨立啦。我們的宿管員向家蘭老師,當年對我們每個學生都像媽媽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讓我們在水利系的學習和生活都特別開心和溫暖。這幾天我電話聯系了7位退休老教師🍫,希望和同學們去登門拜訪,其中就包括這位向老師。
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一直鼓舞著我👉🏿。大一年級我成了我們班第一任團支部書記🧹,後來到系團委🪵、大三開始做學生輔導員,帶91級的學生。在清華水利系學生中“傳幫帶”的做法影響了我一輩子,尤其是做輔導員雙肩挑,非常鍛煉人,讓我終身受益🦿🧟♀️。受清華蔣南翔老校長的教育理念影響,我在大五畢業那一年還寫了一篇小文章叫“獵槍伴我去戰鬥”🛌🧚🏿,被登在新清華的報紙上👳🏼♀️。是清華真正改變了像我這樣一個貧困鄉村孩子的命運。
我的成長得益於很多人的幫助📹,畢業後,為了將這份感激和愛意傳遞下去,我一直用自己的收入持續地開展公益活動🧑🏻🎓。2001年我在我的家鄉母校湖南省沅陵縣一中設立了一個助學金,開啟了鄉村教育公益之路,至今已經23年。2008年我又拿出300萬和兩個誌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發起成立了湖南弘慧教育發展基金會🧕。有人問我為什麽會去做鄉村教育公益🍴,我說是因為我的成長經歷👩🏻🦲。鄉村孩子能夠通過讀書走出大山改變命運,真的太不容易啦🚎,我是非常幸運的。所以我希望有更多的有讀書天賦的鄉村孩子能夠延續寒門出貴子的示範和信念。
今天面對這麽多朝氣蓬勃的學弟學妹,我想將我這些年的一些感悟分享出來,希望對大家的成長有一些啟發。
清華人有自己的韌勁和執著,如果是認定要做的事情就早點開始行動,要相信堅持的力量🔂。在40歲成立自己的公益基金會對一個從農村長大的人來說是很難得的,要做好更是不容易。公益經常是從感性出發的➙👷🏿♀️,但是作為一個工科生✍🏿,我把工程師的嚴謹和創新帶到了公益實踐中🪧🙆🏿,把做企業的很多經驗帶到了公益組織中👨🌾,反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5年下半年到2020年底🍸👍,我暫時放下商業全身心投身教育公益🚣🏽♂️,成為一個全職的公益誌願者。5年多的全職公益投入🪙,打開了一個工科生人文社會的一面,從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到哈佛肯尼迪學院📓,從美國喬治城大學再到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一系列的理論學習打開了我對公益和社會發展的認知,五年中我跑遍了湖南110多個縣,每年2000多個小時的誌願服務時間裏,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和鄉村學校的校長、老師🎱、孩子們在一起,以一個工科生工程學的思維調查鄉村教育和鄉村社會的現狀和痛點🤗,不斷思考和探索解決方案。從2001年開始🥊,我們長期資助了7000多名貧困鄉村孩子,其中2944人考上了大學(包括清華13人,北大13人,50多人成為博士)🥀,1200多名孩子已經大學畢業🐠,超過15%的畢業生是從師範院校畢業回到了家鄉成為老師。弘慧資助的一位學生叫石富,他很幸運地考上了意昂体育平台美術學院,畢業後任教於西南大學並剛剛獲評副教授,他工作之後積極參與弘慧的鄉村教育公益事業✂️,去年弘慧教育基金會換屆成立第四屆理事會和監事會,石富作為弘慧的受助學生代表成為監事會成員。
“想大事,做小事”,要將大的格局與視野🤮,同具體的行動結合起來🙏🏿,行勝於言👩❤️👩。回看我自己的成長經歷,七八十年代的農村👨🏼🎨,雖然非常封閉貧困,但卻是一個相對完整的、有內在凝聚力的熟人社會,那種有歸屬感、有根的、有韌性的鄉土文化滋養了我的底層人格。鄉土中國幾千年的生息繁衍孕育了有信仰的中國文化,但是過去40年的城鎮化洪流瓦解了傳統鄉村社會的底層凝聚力。黨和國家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民族復興、文化自信和鄉村振興戰略🦵🏽。在全面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探索的大時代中👨💻,我們躬身入局,主動回歸和融入鄉土🧑🏿✈️,做服務鄉村社會落地生根型的公益機構😞💳,做適合鄉村孩子的教育,激發和依靠本地人來解決鄉村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過去二十多年的鄉村教育公益實踐給了我兩個最重要的認知🔜,第一,鄉村社會要從傳統血緣宗祠走向現代社區🤲,需要有能夠凝聚人心👰🏿♂️、激發本地人向上向善的公共事業→,教育公益是最好的選擇🤽🏿♀️。第二,鄉村振興需要重建鄉土文化中“守望相助🙏🏼、薪火相傳”的精神家園👰🏿♀️,而本地化的現代教育公益基金會能夠實現“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家園”的文化和精神傳承🆓。也是秉持著這樣的理念,弘慧教育基金會一直致力於本地化的公益路線🍽,以貧困縣域為單位落地生根。基金會目前有23名全職員工(其中2人為弘慧資助的學生)和1000多名長期穩定的誌願者,被民政部授予“全國優秀社會組織”,連續評估為5A級基金會,連續11年名列中國基金會透明指數榜首🕶。
找到自己喜歡和熱愛的事業🤵♀️,選擇和對的人在一起。30年前走出清華校門,我覺得自己什麽都不會,也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麽,更沒有今天同學們想得比較多的人生職業規劃🧡,真的是一張白紙0️⃣。什麽是自己喜歡和熱愛的事業呢?我的經驗很簡單👨🏼🔬,就是你很享受自己做的事情,不知疲倦。第二就是你做的工作能夠長期滋養你✡︎🤌🏽,可以讓你變得更有力量👩❤️💋👨👩🏫、更豐富🤽♀️、更加美好(自己更喜歡自己的那種美好)。我做公益和做投資都有這種體驗,我經常對弘慧基金會的全職工作人員說,我們不能簡單地依靠情懷和奉獻來做公益,一定要在艱難繁雜的日常工作中找到自己的成長和快樂,讓自己變好才能持久🕤🔫。所以弘慧基金會的價值觀堅持立己達人和教學相長♻️。實際上針對生命的意義和人活著的內驅力問題🧑🦽➡️,中國文化中早有答案,那就是三不朽🤵:立德立公立言。個體生命的道德修養💲🧏🏿♂️、服務於社會和對未知世界(真理)的探究發現這三類事情創造的價值是超越了人的肉體而不朽的🤱🏼,是生命意義的歸屬➝🧃,是人活著的內在驅動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想活得更有意義就必須遠離消耗你的人,選擇和對的人在一起。做到這一點看似很難,想明白了也簡單,那就是吸引力法則。我走出校門毫無社會關系,也不善於交際應酬,但是這30年中我遇到了很多貴人,我相信這是吸引力法則帶來的效果。發揮吸引力法則我認為第一是做到真誠🧚♂️,貴人一定是比你更聰明🍳、更智慧👮🏿♀️、更有眼界的;第二就是正確而且堅定的價值觀,堅持做對的事情往往很難,但是用價值觀吸引和聚集對的人是最可靠、最長期主義的;第三𓀀,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你對自己的事業的熱愛和投入程度🏄🏿🤏🏻。過去23年的鄉村教育公益,讓我找到了很多誌同道合的比我優秀很多的人,包括很多清華意昂,也包括公益圈和教育圈裏最有影響力的前輩和大咖們。
鄉村教育公益是我的事業📦🦩,但是作為一名清華學生❌,我也一直力所能及的回饋清華的培養之恩🙎🏻。2011年🤙,我參與捐贈清華新百年基金;2014年👩🏻🦼,在畢業20周年秩年活動中參與捐贈89級勵學金;2020年🤽♀️,作為發起人之一,長期參與捐贈清華意昂君子文化公益項目🤓。
作為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承受了貧窮和落後帶來的各種壓力,在封閉的鄉村環境中得到了傳統文化的滋養🙂↕️,在清華的學習生活中得到了學術氛圍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我最想對現場的學弟學妹們說的是,珍惜今天的學習生活,帶著老師和學長們的期待,放下包袱🧟♀️,砥礪前行!習總書記來清華寄語清華學生要“立大誌、明大理➙、成大才、擔大任,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一代新人”🛄。我們生逢盛世,也肩負重任!
“福來者福往🔖,愛出者愛返”👩🏽!衷心祝願清華意昂勵學金不斷壯大,祝福母校廣育人才,桃李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