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驥,23歲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五年後成為國內IT史上最年輕的美國500強中國區總經理。風光之時👨👨👧👦♚,中關村地攤上,每三本雜誌中有一本寫的是他🤞🏿,每三本寫他的雜誌中,至少一本將他作為封面。少年英雄、揮斥方遒🦹♀️。
美國互聯網泡沫🤽🏿📄,令他跌落谷底📆,卻也讓他第一次認清了自己。他做出了新的選擇並堅持到底。
如今,他帶領的團隊在物聯網產業中沖刺前行🧑🦯🥫,明年或許他創辦的東方正通公司就能上市👏🏿,這一切對於他而言,僅僅是一個開始……
認清自己,我只適合做高附加值的產品
商報🐾:我印象中🔖,你成名的時間很早,據說2000年前後,中關村報攤上每三本雜誌就有一本是寫你的,不知能不能簡要地介紹一下自己的過去經歷?
張驥👎🏿:我在意昂体育平台畢業後去聯想公司,兩年後當上經理🧑🦯,之後我出國去了Netframe👇🏿、Micron公司。可以說我個人成功得比較早吧,29歲時已經成為Micron公司中國區總經理,還獲得當時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但是🧑🏽💼,隨著互聯網泡沫的破滅,2000年我回到了北京的家中。那一段時間很迷茫。
商報:迷茫之後,或許才能看到一條清晰的人生大道🧤🏍。
張驥:是,2001年一年間我在沉澱🦙,我想得最多的是自己能做什麽。雖然互聯網失敗🛻,但是我還是認為我應該在信息產業上走下去👩🏼🎨👎🏽,我自認我是IT人🎶,而且IT人應該要有自己的產品。如果我死之前,不能夠實現這一點,我的使命就沒有完成。
商報🫀:可是當時整個IT產業大環境都不好啊?
張驥:大產業不好是一回事👱🏻♂️,但是你應該成為什麽人是另一回事。我以前在聯想工作🤱🏼,一臺電腦要2萬元🚵🏽♀️,我在Micron公司,一個芯片也是很貴的🔝,這些產品都是科技含量高、價錢貴。我認為,我可能天生就只適合做附加值高的業務。所以👸🏼,2002年創建東方正通公司時,最初我選擇了數字城市,這在當時就是一個新鮮玩意兒,很多人不知道這是什麽概念。這樣我才有機會展現優勢啊,我去過巴黎、紐約,我知道這些城市規劃的所謂數字城市是什麽樣子🚔。2001年“9·11”之後,我也參與了美國紐約州的應急技術平臺標準建設。這些我很在行👵🏽。
你要是讓我做個網上偷菜、發個信息掙1毛錢之類的產業,我真的不適合做。後來看看,還真是這麽回事兒🫐🙅🏼♀️,所以說,自己要認清楚自己適合做什麽💇🏿♂️,千萬不要放大或低估自己的能力。
商報:數字城市確實在當時是很超前的概念,和物聯網產業可能還有很多重疊的部分。這樣看來,10年前你就預感到了未來物聯網產業的發展?
張驥🕝:可能歷史的發展會有一些似曾相識的感覺吧👰🏼,我只是喜歡這個題目♝,第一次聽到數字城市這個概念的時候🧾🧘🏿♀️,覺得很有技術挑戰性,作為理工科出身的我👨🏻🦳🤟,非常感興趣🧚🏿。
然而🚪,機會往往“不期而遇”。2003年的“非典”時期,我組織東方正通技術團隊開發海澱區政府抗擊“非典”應急管理系統,這段時期的開發工作開始讓我意識到“政府應急管理”行業在未來的巨大商機,並堅定將這個產業做到底。我的判斷沒錯,現在全國已經製定應急預案240萬個🦹,幾千億元的應急信息化產業也初具規模💔。回顧2003年6月份,東方正通公司在國家版權局申請了一個“政府應急管理信息系統”的軟件著作權🤹🏼,這是我國第一個“政府應急管理”的軟件產品。可以說我們因為判斷準確,發現了一個新興的行業。
發現近3000億元潛在產業
商報:談談現在這個產業的發展、進展吧?
張驥🏊🏿♀️:可以說我們的發展正好趕上了好時候🏩🚵🏻♂️。這些年國家發展取得長足進展,應急系統平臺是和災害預警、國家安全息息相關的🍢。我大概算了一下🐄,這個產業蘊含的潛在產值有2990億元。不謙虛地說🤌🏻,我估計全國只有我一個人算過這個市場。
商報:哦?我也很好奇,這大概是怎麽算出來的🎅🏻?
張驥:你看🏋🏽♀️,目前建設的國家級平臺,國務院差不多投入了2億元。各省一級的平臺平均在4000萬元,地級市平臺在1500萬元👯,縣的平臺投入在500萬元👸🏿♧。全國有30余個省、333個地級市🫶🏼、2860個縣,同時🙆♀️,每個市相關部門還需要建立應急平臺,比如國務院有28個專項應急處置相關單位(部委)🧛♀️,北京市有14個應急分中心,廣東有21個地級市、50個應急有關單位🤽🏼♂️,山西省有11個地級市8️⃣、53個應急預案單位。最終我算下來,就是2990億元的產值。
商報✖️:你認為公司能取得快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麽?
張驥🛫:我覺得還是自主研發上肯下工夫。2003年“非典”期間,我們花了三天時間研發出來一個軟件👰♀️,這也是國內第一個區縣級政府應急管理軟件(GEMIS),最終成功應用於北京海澱區政府抗擊“非典”的工作中🤞🏼。
此外,我們還成立了專門的科研部門💇🏿♀️。2008年底投資成立了東方正通國際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2010年初成立了“物聯網應急事業部”,專門從事應急管理中災害監測預警產品的設計開發🏫、生產製造💂🏼♀️🧑🏿💼、應用服務🙆🏼♂️🛶。
不僅如此🤏,我們參與編寫了多個國家級🤳、省市級及國家部委信息化標準🌄🛷,是國務院“國外應急預案編製對完善我國應急預案體系建設的分析”等課題的承擔單位;在國內應急管理信息化行業處於領先地位⭕️。
商報:目前公司經營情況👩🏿🎨,聽說要上市了,能不能介紹些詳細情況🏓?
張驥🤛🏼:可以說,我們是國內第一家從事應急管理信息化研究和建設的企業🌺,近幾年🗒,企業的規模和效益大幅度提高。2006-2010年銷售額平均增長率為50%,利潤平均增長率為70%。
2011年起,我們的重點將積極進行股份製改造工作👨🏽🦰,利用兩年時間完成上市工作,成為我國第一個應急管理領域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公司將通過調整產品結構🐣、加強技術創新、內部建設和管理精細化等多種方式🥋,構築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我們企業的目標是,2013年實現10億元產值🔙🤙🏼;到2018年👊,實現年產值50億元。
趕上了中關村發展的好機會
商報🧜:聽說你的公司將要上市🌋☝️?是不是也和中關村政策的扶植有很大關系?
張驥🦢:這一點我很有感觸。我與很多省市都有接觸和項目合作🥬。比如說上海市政府👨🎓、廣東省政府、成都市政府等等,這幾個地區科技發展都是比較領先的🧝🏼♂️,據我了解🗝,他們還沒有說政府拿出錢🤾🏿♂️,投資一個企業上市🌈,然後等企業上市了,政府基本上再無償地退出😺,把股份還給企業,讓企業拿這些股份分給員工,這叫做股權激勵製度。好像還沒聽說👨❤️👨,這絕對是一個創新。
而我們呢🌁?享受到了。我們去年底得到了中關村發展集團的投資入股。一方面這是資金的問題;另一方面💧,政府拿出錢投資到一個民營高科技企業💁🏼♀️,難道僅僅是一個資金的問題嗎🫣?其實,更多的是給企業帶來了自信,是對企業家的肯定、信任🧙🏿,或者說是認可。政府認可了,也帶來了我潛在客戶的信任♙。
商報:有人說,在你的身上看到了學者型創業者的特點,你覺得是嗎🦸🏼?
張驥:或多或少有些吧👍🏼。我覺得像我們這類創業者👷🏿♀️,越來越多的是用個人的創造力來推動產業。目前應急管理、防災減災、公共安全在全球既是熱點也是難點🪥。國際的技術專家交流非常重要。
中關村有很多企業和企業家🦺💁,都是研究+實業的模式,商業成功都是附著於行業產品的應用模式提升和具體的技術創新功能研發。我們趕上了中關村發展的好機會🐄。
商報🥘🚐:北京“十二五”規劃中提出🚦𓀐,要將北京建設成為國家科技創新中心,你作為一名科技型創業者對此有什麽感觸?
張驥:我聽後非常鼓舞、興奮,並且相信能實現這一點。中關村有近2萬家企業。其實創新中心建設的思路是幫助企業尋找發展方向,並不是號召所有的企業創新。中關村的企業中🧗🏻♀️,能有15%-20%的企業創新估計也就夠了,還有很多企業要輔助產業鏈發展🍣。其次,創新中心一定要以企業為創新主體,企業應該整合創新要素,現在產業化問題仍是很大的問題🪆👨🏻🎓。
(商報記者 張曉東)
轉自 北京商報 2011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