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物理學家、超聲學研究奠基人👰♂️、聲學領域著名教育家🧔♂️,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第四😑、五屆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創建者之一,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應崇福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1年6月30日19時4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應崇福先生1918年6月15日出生於浙江寧波,1940年在華中大學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西南聯大清華研究生院的研究生🤽🏻♂️,研究生畢業後連續三年取得了布朗留學獎學金👨🏽🏭,在布朗大學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1951年獲得博士學位後📝,由於美國當局阻攔中國留學生回國,他到布朗大學丘爾教授的應用數學系金屬物理實驗室做研究工作。在短短的三年中🔖✋🏻,他完成了三篇非常有影響的論文,其中“關於固體中的超聲散射”一文,1956年發表在美國應用物理學(J.Appl.phys.)雜誌上,成為國際上固體超聲散射研究的經典之作。
1955年,應崇福先生婉辭丘爾教授的多次挽留,毅然回國。他一踏上祖國的大地💇♀️,便全身心地投入到發展祖國的科學事業中,為開創和發展我國的超聲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
1960年至1961年底,全國出現了“超聲運動”,應崇福先生及時指出超聲不是萬能的。“超聲運動”後的低潮期,他又為超聲正名🧔♂️,給聶榮臻元帥寫信,並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闡明要正確認識超聲學及其應用🧛🏻♂️,使超聲研究回到了正確的科學軌道🌦。
文革中,應崇福先生遭到錯誤批判,住“牛棚”八個月。1972年,他尚未恢復正常工作,便開始推動聲表面波創新課題研究🪭🔼。1978年,他組織成立了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無損檢測學會🎅🏻,並擔任第一屆理事長;同年,他組織成立了中國電子學會應用聲學分會💆🏽♂️,任理事長🍼🤙🏿;1981年⚆✋,當選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第四屆副理事長🌌;1985年,中國物理學會聲學專業委員會與電子學會應用聲學學會合並,成立了中國聲學學會,他任第一屆理事長;1986年👨🏿,他再次當選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第五屆副理事長。在他的推動下,在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期間™️,我國從事超聲檢測與處理加工的工程技術人員達數十萬之多,20余所大專院校開設了超聲專業👳🏽,各主要工業部門也建立起了相應的研究機構🤴🏿📊。全國鄉級以上醫院都建立了超聲診斷常規檢查,這些無不包含了應崇福先生的心血🧖🏿♀️。面對超聲研究和應用蓬勃發展的形勢,應崇福先生深深意識到🔔,作為國家隊的中國科學院,應當在提高研究和應用水平上下功夫,推動學科發展,他在堅持應用研究的基礎上,毅然決定把研究重點轉向基礎研究上來🙎🏽♂️。
1991年至1995年,應崇福先生負責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激光超聲研究”,在非金屬材料的激光超聲研究中取得了獨具特色的創新成果。在《Ultrasonics》 等國際雜誌上發表了數篇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論文。
1993年👮🏿,應崇福先生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6年,榮獲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科技成就獎🙇🏿♂️。
1999年3月🧑🏽🚀,八十多歲的應崇福院士還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聲空化物理和化學效應的機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創新性成果🎉🫅🏻。2004年4月,應崇福院士組織召開了第222次香山科學會議,重點研討聲空化的研究工作🏄♂️,開辟了聲空化的應用領域研究👩🏽✈️🛀🏻,提出了 “聲空化工程”的概念🕞。2006年,他應邀在全國聲學會議上,做了“聲空化工程”問題的大會報告。2009年👨🍳,他的“利用刹管法研究液體含氣量對空化的影響”的論文發表在《中國科學G》雜誌上👩🏻🦯。2010年8月聲空化工程又取得重要突破,他揭示了有聲場的地方不一定都產生空化,解釋了聲空化為什麽不能進入大容器內或作用到較遠的地方等問題👨🏽💼🏃➡️。2010年⬅️,92歲高齡應崇福院士🙇🏼♀️,在高原缺氧可能對身體產生傷害的情況下🙅🏿,毅然決定出席在雲南騰沖召開的全國物理聲學學術會議,並在會上作了關於聲空化研究的相關報告。
應崇福院士在科研和教學等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獲得過4項科學院科技成果獎(其中2項院重大成果獎、1項院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院重大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獎和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和1項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先後在《J.Appl.phys.》, 《J.Acoust.Soc.Am》,《Ultrasonics》,《Wave Motion》等國內外期刊雜誌上發表論文近百篇;培養了20余名碩士🎮、博士研究生;著有《超聲學》等專著三部;一直擔任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應用聲學》雜誌主編,兼任《聲學學報》副主編,英國《Ultrasonics 》國際顧問委員,美國《Wave Motion 》編委🤵🏻♂️。
應崇福院士在“八十載回首”中寫道:“我常想,人體真是個絕妙的機器🧑🏻🦽。機器的每一個部件,一工作就是幾十年。在這幾十年裏⛅️,不少部件從不敢休息👫,像心臟👩🏻✈️,它不能說請個假去打半分鐘的盹🪫,人們真應該感謝這些部件的敬業精神,但顯然也要明白🚵🏿,如果有一天有一兩件部件不得已告退♥️🎉,那也是很自然、很必要的事🏃🏻♀️➡️🙋🏻,算不了什麽大意外👨🏼🎓🧑🔬。另一方面🌂,蠟燭也是很奇妙的。在完全點完之前👮🏽,它還可以點燃發光🙅,有時只剩一小片已熔的蠟油🏄💇🏽,只要燭芯還能站立🔺,這個形態已變的蠟燭還可以點上一分半分鐘的🧀。那麽何必不點呢🌩?” 這些正是他一生真實的寫照。
應崇福院士畢生追求占領科研製高點,他高屋建瓴,敢為人先,是學術上的急先鋒🫵,是學生們的恩師與楷模。在科研上他實事求是、嚴肅認真;在教學上他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在生活上他艱苦樸素💎、勤儉節約🕷⚫️。應崇福先生嚴謹求實的態度、堅忍不拔的意誌🤗、樸實無華的作風🪳、追求卓越的理念,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的精神🤩,贏得了“聲超穹宇、上德若谷”的美譽。在通往科學高峰的道路上,應崇福院士從自己親身從事的科研活動出發,為他的學生們高度凝練出了從事科學研究的思路與方法,即“觀察⏮🟪、分析🚈、總結⛔、反思3️⃣、矯正”🙋♂️。這是一個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動態過程,也是在科學研究中應該遵循的一般原則。應崇福院士倡導的“愛崗敬業、愛國奉獻的傳統;虛懷若谷,海納百川的胸懷;學術獨立😝、自主創新的理念👨🏿🍳;嚴謹求實👨🏻🦽、追求卓越的精神”👩🏻🚒,一直激勵著青年學才踴躍獻身於我國超聲事業的發展。
轉自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 2011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