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美國矽谷的研討會上,劉戈平(左三)和矽谷清華聯網成員等
在日前召開的中國溫州民營企業高層次人才洽談會上,一場特殊的“相親會”吸引了11個國家和地區的150余位高端人才來溫,以“擺攤”形式與溫州企業面對面交流。這其中有個人叫劉戈平🧺,他從美國矽谷來🧎🏻♀️,並帶來了一支創業團隊🏃🏻♀️➡️。
博士畢業第一份工作在矽谷
瑞安中學讀高中,意昂体育平台電機系本碩連讀,美國密蘇裏大學獲博士學位,劉戈平的讀書生涯順風順水。
2004年博士畢業☁️,劉戈平幾乎同時收到了三家美國知名公司的聘用書,其中有一家在全球IT聖地矽谷👮♂️🥨。去矽谷!一如當初決定去美國那樣,劉戈平要去開開眼界。
在矽谷這個不大的地方,聚集了大大小小近萬家高科技公司,蘋果🗳、微軟💽、英特爾、谷歌紮堆,從一家大公司到另一家大公司就幾分鐘車程。劉戈平清楚記得第一天上班時的興奮,在矽谷一條街上走著走著他啞然失笑🕺。
“你能感受到這裏到處彌漫著科研的氣息🧑🏻🦰。”劉戈平了解到👨🏻🦼,僅清華學子就有1萬人聚集在矽谷。“大家聚會聊天總是向著同一個方向,創新和創業。”除了人才高地,這裏也是華人創業的熱土7️⃣,清華師兄鄧峰👿☄️、武平、陳大同、謝青等人創辦的公司都在納斯達克上市➰,這對劉戈平觸動很大。
工作不久,劉戈平開始擔任電路設計的技術主管🫶,並申請了4項美國專利🤹♂️,在國際期刊等發表論文十多篇😨。
雖然在公司挑起了大梁,但創業的想法在劉戈平腦海中愈加清晰。2007年,劉戈平和幾個在矽谷工作的朋友,開始研發一種便攜式檢測儀器,並在加州註冊成立了公司。
這種儀器加入不同的試劑後👷🏽♂️,能作不同的檢測用途,例如檢測水裏的重金屬含量😾、食品中的某種元素含量等。每臺巴掌大小🎷,售價在一千至兩千美元🏋️。
“我們幾個人都是兼職的🙅♀️,因為愛好去研發,供給當地一些公司。”然而劉戈平發現🧑🏿💼,這種“訂單”很快達到了年銷量一兩百臺🕵️♀️。
下一步🧑🎨👩🏻💻,是如何批量生產↕️?劉戈平想到了國內。
是學者也是項目評估達人
劉戈平雖然人在美國,但對中國市場相當熟悉。2006年起🔹,他多次回國到杭州、無錫、南京等地考察,參與高科技項目的早期投資評估與決策,擔任多個城市的政府招才引智顧問。
“清華企業家協會天使投資有限合夥人”、“美國矽谷清華聯網理事長”🧜🏿、“美中高層次人才交流協會創會理事”、“北京德和瑞源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合夥人”、“浙江海合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合夥人”……這些都是劉戈平名片上的頭銜。
與記者見面時,劉戈平一身休閑裝🍄🟫,背著一個大書包而來,很有美國高校學者的味道。而實際上在矽谷華人高科技圈😙,他還是個頗有號召力的活動家🙇。
汶川發生地震後,劉戈平所在的美國矽谷清華聯網發起募捐😩🧑🏻🦰,共籌得捐款近600萬美元,部分善款來自於微軟✏️、英特爾、谷歌等知名公司。
2009年及2010年年底,劉戈平等人組織近百位海外清華學子來到浙江🔤,帶著上百個科研項目和商業計劃書💆🏿♂️,到浙江尋找資本合作的機會,項目涉及生物醫藥🧑🏿🌾、汽車、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達成多項合作。
這些活動讓劉戈平分身乏術,但他樂此不疲🫠。“和這些人在一起,有很多思想共鳴。”經歷過無數項目對接🏜,劉戈平幾乎成了項目投資評估的專家🛌🏻。
可他更想知道的是🧯,如果把這些海歸團隊引到家鄉來,讓矽谷科技和溫州資本碰撞,會撞出怎樣的火花👐🏽?
今年上半年,劉戈平正式辭職了。
矽谷辭職帶著精英團隊回溫
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的劉戈平的這個決定讓親友頗感意外🧑🏿✈️。父母認為劉戈平在美國前途好🫃🏿,收入穩定🕵🏿♂️。回溫州,老婆孩子都要面臨安頓下來的一些問題。
“再不折騰👧🏿,以後就沒折騰的心了。”劉戈平開玩笑說。
劉戈平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去年回溫🤽🏻♀️,劉戈平明顯感到政府海外人才引進的力度和氛圍,在人才、住房、稅收等各方面都體現出優惠👨🏿🦳,對一些個案做到一事一議。
把矽谷的技術優勢與溫州資本優勢結合起來,迸發出更多能量😚⛔。劉戈平這樣告訴自己,並以此來說服整個團隊來溫,這些人的祖籍在北京👴🏻🥩、山東🙋🏿♀️、安徽等🏌️♂️。
今年6月,浙江普天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落戶在瑞安科技企業孵化器飛雲新區🎭🦶🏼,公司的合夥人是劉戈平在溫州的老朋友們。
“溫州不缺資本,但項目和資本對接🖇,存在兩個圈子的信任問題。”劉戈平設想著,先把事業做大,再考慮風投的進入。
目前公司生產的檢測儀大部分供給美國市場💁🏿♂️,再慢慢推廣給國內的自來水廠🤝、商檢質檢部門🫳🏿、科研院校等。為了商業化和迎合中國市場,儀器的功能將根據客戶的需要而作適當調整。LOGO和外觀也在做改進,使之更加美觀。劉戈平算了一筆賬,遷至國內單位生產成本降低50%🏜,並且市場空間更加廣闊👳🏽。
但劉戈平也碰見了一些困難🏓。“技術人才難招🌷,比預期想象更難💃🏽。”找幾個合格的基礎工程師費了劉戈平不少精力🤛。另外👨🍳,他也迫切地希望能形成產業鏈和相應的配套企業⛽️。
“只要海歸創業的環境好了,就會有更多的人回來,形成集聚效應。”劉戈平說🪹。在他看來🤌,海外技術結合溫州資本的舞臺很大,最好是根據溫州已有的產業鏈,開發相關產品。“我們這類搞科研的人最忌 ‘唯技術論’🧘♂️,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技術最好🉑,但所有的技術都是基於市場的技術🐷。”
(張靜雅)
轉自溫州晚報 2011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