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以求服務人民 敬業奉獻勇於進取
編者按:2月25日,中國工程院舉行2011新當選院士學習朱光亞先進事跡和科學精神座談會。座談會由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謝克昌主持,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副院長樊代明及2011年新當選院士出席了座談會。在座談會上,與會者、新院士緬懷了朱光亞的光輝業績🚴🏿♀️,回顧了他為我國工程事業作出的巨大貢獻🧔🏽♂️,深入學習了朱光亞獻身中華民族復興偉大事業的堅定信念、勇攀科技高峰的創新精神。本報摘登座談會上的部分精彩發言🧑🏭,以饗讀者𓀀。
“工程院最重要的職責就是把好院士入口關”
周濟(中國工程院院長)
朱光亞老院長是一位卓越的科學家👩🏽🔬,特別是傑出的戰略科學家、傑出的工程大師😆,為我國的國防科技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朱光亞老院長是“兩彈一星”元勛,是傑出的科技之帥😇👂🏿,我國核科學技術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我國工程科技戰線的主要領導者和組織者之一🦶🏽。
作為中國核武器研製的工程技術總負責人🫎,他始終戰鬥在這個關乎祖國命運的偉大工程最前沿🚶,為我國原子彈、氫彈的技術突破及武器化工作作出了巨大貢獻。
光亞老院長是一位卓越的工程大師。光亞老院長在其畢生的工程實踐中,始終堅持和發展著“工程師”的本色和優良品質。
光亞老院長是一位優秀的戰略科學家🫶🏼💅。他總是善於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思考和研究宏觀性、前瞻性的戰略問題,思考和研究我國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重大問題,適時向中央提出咨詢建議,並且積極參與戰略決策。
他是人之楷模。光亞老院長崇高的精神和品德🧝🧔🏿,感動了中國🔎,為全體院士和廣大科技工作者樹立了一面光輝的旗幟,永遠是我們心中的楷模,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光亞老院長是“兩彈一星”精神的主要開拓者、培育者和實踐者,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不懈奮鬥。
光亞老院長是一位道德模範👨🦯🛎,是一位厚德載物的模範:他嚴於律己,謙虛謹慎;堅持原則🧑🏻🎓,勇於擔當;光明磊落🐔,虛懷若谷🫷;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
作為中國工程院的領導人,光亞老院長和第一屆領導班子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準確地定位工程院為我國工程科技界最高榮譽性、咨詢性學術機構😬,科學地確定了院士隊伍建設和戰略研究與咨詢兩個主要發展方向,為中國工程院的初創和發展做了大量奠基性和開拓性的工作👨🏿🦳🥝。
光亞老院長非常重視組織機構建設。工程院成立之初即設立了機械與運載工程等學部,完成了醫藥與衛生學部的組建👔,這樣的組織架構推動了工程科技、農業科技和醫藥科技的融合發展。
光亞老院長將院士隊伍建設作為工程院創立之初最主要的大事來抓。他特別強調“工程院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持院士標準🙏,把好入口關”。他始終強調三點精神:“一要研究和註意以標準條件作為一個客觀尺度來衡量所有候選人,在標準面前一視同仁;二要研究和註意根據候選人工作的不同特點及其工作成果的不同表現形式,全面地、科學地評價他的科學成就和貢獻🎷🤲🏿;三要註意研究和註意學風道德問題。”
工程院建立起了一套比較完善和規範的增選製度、原則以及實施辦法,保證了增選工作的順利🫃🏿、健康發展🤵🏼♂️。光亞老院長高度重視學風道德建設,組織成立了工程院科學道德委員會😨🏨,製定了相關規章製度。
經過18年的發展🧎♀️,中國工程院正在成為國家工程科技思想庫,在國家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關鍵性的重要作用,這樣的發展成就凝聚著光亞老院長的遠見卓識和戰略思想。
偉大的戰略科學家
謝克昌(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主任)
朱光亞院長不僅為我國國防科技事業和工程科技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熱愛祖國、服務人民的思想品格,嚴謹求實𓀍、勇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孜孜以求、敬業奉獻的進取精神,都是廣大工程科技工作者學習的榜樣。
他是我們國家偉大的戰略科學家之一,是國家安全建設和國防事業發展的功臣和元勛,更是我們工程院以及全體院士的驕傲和楷模。
在紀念光亞同誌逝世一周年之際,召開學習光亞同誌光輝事跡和崇高精神座談會3️⃣,只是向光亞同誌學習的開始👨💻。希望各位院士把朱光亞同誌的光輝事跡和崇高精神作為一種精神激勵和楷模🌔,切實落實到將來的工作和學習中。
把自己奉獻給國防科技事業
甘曉華(空軍裝備研究院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
當今我國航空事業亟待發展,特別是航空發動機👷,是我國飛機的“心臟病”,也一直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的短板。黨和國家已經充分認識到這個問題🤵,實施了大飛機工程重大科技專項,還將實施航空發動機重大科技專項。
這是黨和國家賦予我們的重大歷史機遇🏪,需要從事航空發動機研究的專業人員學習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的“兩彈一星”精神🏄🏼♀️,把自己奉獻給國防科技事業,做好中國的大飛機和航空發動機。
作為新當選院士,黨、國家和人民給予我們很高的榮譽和待遇🥐,物質條件也比朱老當年有了顯著提高,我們沒有理由不努力去把國防科研工作做好✹,把航空發動機發展上去。
現在的航空發動機技術被外國嚴密封鎖,我們要組成集“產學研用”各方力量的國家隊,齊心協力,攻堅克難,把中國的先進航空發動機研製出來🫕。
“一生一件事”
陳劍平(浙江省農業科學院院長、研究員)
學習朱光亞先生精神,我用頂層設計、頂天立地🧓🏿、頂新國際和頂尖品德四個“頂”字來與大家分享。
一要學習朱光亞先生的頂層設計。落實到農業科技事業,同樣需要頂層設計,即要從國家戰略需求出發,著眼於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國計民生問題,加強科技攻關和系統創新🚣♀️,突破技術關、市場關和效益關👩🏽⚖️。
二要學習朱光亞先生的頂天立地🧑⚕️。作為農業學部新當選的院士,我要帶領科研團隊做到理論水平有高度🖖🏼,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有成效,且做到前伸後延👨🏻🎨🛏,將應用研究為主的科研單位前伸到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後延到產業化🧍🏻,為支撐和引領我國現代農業發展作出貢獻。
三是學習朱光亞先生的頂新國際,即註重創新和國際化🚙。在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工程院院士只有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險,將創新和國際化作為強身健骨的“鈣質”,才能為祖國的繁榮作出應有的貢獻。
四要學習朱光亞先生的頂尖品德⛹️♂️。“一生一件事”是朱光亞先生頂尖品德的最好詮釋,也是他的核心價值觀。正是心無旁騖🛗、專心致誌,才有當年毅然放棄國外優厚待遇的愛國之舉,才有歷經磨難發展核事業的驚天之功,才有孜孜不倦加強學風道德建設的崇高境界🕵🏼。
切實解決工程技術問題
段寧(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清潔生產中心主任、研究員)
朱光亞同誌公開發表的論文只有4篇,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朱光亞同誌把科研工作重點、一輩子的心血真正放在了解決我國核武器研製中的工程技術問題上。
科學與技術是兩個不同的範疇。今天,美國在科學水平和技術水平上的很多方面仍遙遙領先於我國。就工程技術而言,至少有三點值得我們借鑒🦅。
一是在項目設計中,工程技術項目研究的核心是工程技術🧑🏼✈️,成功的標誌是工程技術的突破。
二是突出企業主體作用和成果實用性,其研究的範疇不光是核心技術,也包括實現核心技術所需的材質🤚🏿、附屬設備以及目標所需的其他物質。
三是充分利用市場機製等手段,在一項科學研究成果出來以後🤵🏻,最大限度和最迅速地配置資源,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轉化為實用產品的相應工程技術。
學習朱光亞同誌,要像他老人家系統完整地把核武器盡快研究出來一樣,要俯下身子,踏踏實實🐦,忍得住寂寞,為目標工程給予系統的解決方案,實質性地推動我國技術創新體系向前發展🔽。
審閱工程圖紙改到螺釘螺母的標註
徐銤(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研究員)
我是朱光亞先生的學生🪧。1958~1959年期間,我在意昂体育平台工程物理系四年級讀反應堆物理的實驗課🧜,就是朱光亞先生從北京原子能所(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前身)來校執教的。朱先生指導重水研究堆物理啟動的實驗工作🧜🏻,授課內容包括反應堆如何啟動、中子通量密度、動態參數等測量原理和實驗方法🏄♂️,講課語言精練、嚴謹🈸、深入淺出🧞♂️。先生剛勁有力的粉筆字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每到課結束時,他都在黑板上寫出我們必須參考的文獻,重點是1955年和1958年日內瓦和平利用原子能國際會議文集中的文章。
在清華念完6年書以後,我被分配到原子能研究所,正好把我分在反應堆物理研究室,朱光亞先生曾是該室的副主任😫。室裏的老同誌告訴我:先生工作嚴謹🐨🍦、細致,要求嚴格🥷🏻,但非常謙和💂🏿。他審閱文章,往往改到錯別字和標點符號,審閱工程圖紙🐛🕞,改到螺釘螺母的標註🏍。
1983年,國家科協和核學會聯合主辦了一個展覽會🍨,我負責核能核電展位。總負責人是朱光亞先生。先生說🤠:“介紹一些工程方面的東西,要從物理開始。”這句話我一直記到今天。
這些都是我能夠回憶起來我見到朱光亞先生時的一些事件。這兩天又學到朱光亞先生淡泊名利📘,為人低調的品質。盡管我們很難作出朱先生那樣偉大的貢獻,但朱先生的精神是可以學的。
祖國建設迫切需要我們
李天初(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朱光亞曾說:“祖國的建設迫切地需要我們🤸🏿。”
上世紀90年代✡︎,美國的GPS衛星導航/授時系統顛覆了全世界時間頻率傳遞的格局⏱。到2006年,中國90%的民用高端時間頻率和80%的軍用高端時間頻率都直接使用美國的GPS。對GPS過分依賴潛伏著安全隱患,因此國家決定自主建設中國的北鬥衛星導航/授時系統。不能想象自主建設北鬥卻沒有自己獨立的時間頻率系統。我和我的團隊研製的銫原子噴泉秒長基準👨、守時基準和光線傳遞頻率裝置🙍♂️,改進和加強了中國時間頻率系統📛,同時為北鬥系統的地面時間提供了溯源支持。
朱光亞曾說:“所有的一切榮譽都是集體的💕,我僅僅是其中的一員🌿🤞🏿,是一個代表……對扶持青年科技人員成長,不遺余力,傾心支持。”
被選為院士也是我新的責任的開始👴🏿,我要重新開始學習🦈,更新觀點,改換角色。除了繼續做好一線科研工作外,還要更多地關心計量科學的發展,支持和培養比我年輕的科研人員,幫助他們盡快獨立承擔組織科研課題的責任。
朱光亞曾說✌🏻:“院士一定要重質量🚽🧑🏻🎄,一定要讓院士隊伍保持良好的科研素養和科學道德水平😞。”
我們已經且正親歷中國的經濟奇跡🧯,國家對科研工作非常重視,同時身處中國經濟轉型期🚵🏿♀️,社會浮躁不可避免地滲透到科學研究領域中來。就在我剛剛當選院士的短短幾個月中,我已經體驗到社會對院士的期待,同時也兩次面對兩難的表態,經歷了堅持“唯真求實”的艱難🦣。
作為一名新院士,我要時時以“讓隊伍保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科學道德水平”的要求衡量自己。一方面主動接近國家急需,能有所發明🍾、有所創新、做出國際一流的成果;一方面要始終堅持一個科研人員的社會良心和誠信。
全身心投入我國能源事業
胡文瑞(中國石油企業協會會長、教授級高工)
中國的常規油氣勘探開發,雖然有50多年的超快發展💂🏽♂️,但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
2011年,我國天然氣產量1004.8億立方米,是繼美國、俄羅斯🪸、伊朗🚷、加拿大、卡塔爾之後🙍🏽♀️,世界第六大天然氣生產國🌪。
中國的非常規天然氣資源按地質條件而論非常豐富🪸,致密氣、煤層氣、頁巖氣、可燃冰等分布廣泛♍️,潛在的資源量規模居世界前列。特別是頁巖氣、煤層氣排位世界第一🚶🏻。雖然我國致密砂巖氣開發走在了世界前列,但煤層氣、頁巖氣開發仍落後於世界先進國家👎🏻,主體技術還處在探索階段🧏🧘♂️,可燃冰的研究也落後於先進國家💷,擺在石油工作者面前的任務還十分艱巨⁉️。
我本人將以石油前輩為榜樣🛼,全身心地投入到我國能源事業之中。支持、參與我國常規油氣勘探的工作,爭取再有新的發現🫅🏿;繼續關註、參與我國非常規天然氣的勘探開發工作🐘,使致密砂巖氣再上一個大的臺階;積極參與煤層氣國家科研項目;頁巖氣開發,總結四川🪁、雲貴地區示範的經驗👵🏼,探索適合中國地質條件的主體技術,進而在南方300萬平方公裏的碳酸巖地層範圍內🧑🍼,力爭有新的發現和突破。同時,繼續關註我國老油田“二次開發”,最大限度地提高老油田采收率🧑🔧,提升我國能源保障率。
推動核武器科技再攀高峰
趙憲庚(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朱光亞先生是我國核武器事業的卓越開創者和主要奠基人,從1959年調入我院開始,他的一生就與我國核武器事業連在了一起。
作為這個事業的後來者,我個人曾十分有幸得到朱先生的直接領導、指教和幫助😵💫。
在他和一批老專家的積極倡導和率先垂範下,我院形成了科研三部曲的好傳統🖨,即第一步慎重確定目標,開展先期探索研究;第二步科學分析論證💭,選擇較佳的研究方案和技術途徑;第三步組織集體攻關,解決技術難題。
在朱主任和老一輩科學家的言傳身教下,我學到嚴細慎實⛑️、一絲不苟的科學精神,學習到了科學民主決策和全國大協作科研作風。這些科學精神和科研作風成為中物院人代代傳承和發揚光大的精神瑰寶,成為我們推動核武器實驗發展的精神之能、力量之源。
對朱主任最好的紀念👍🏼♘,莫過於把他的精神傳承下去🔖,把他未盡的事業繼續下去🧑🚒,在新的征程上努力把中國特色核武器科技事業不斷推向新的高峰。
實施建築節能推動可持續發展
劉加平 (西南建築科技大學教授)
堅持不懈、為國奉獻。我從事的是建築節能設計行業的基礎與應用研究工作👨🏼🚒。實施建築節能戰略已成為我國基本國策。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在建築總量增加和建築環境質量需求提高的雙重壓力下,需要一大批專業人才持續研究低能耗建設設計的基礎科學問題和設計理論與方法,這對於促使我國城鄉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自強不息,淡泊名利👰🏽♂️。建築節能設計是一項公益事業,滿腦子名利思想難有作為。實現控製建築能耗的目標,需要研究人員能為全社會提供適宜於不同地區的低能耗建築模式及技術體系🙋🏻。這期間🧙🏿,大量的研究成果應無償提供給全社會推廣使用𓀐,不能計較個人得失。
教學相長,培養隊伍。在過去的20多年裏,我已培養碩士👲🏼、博士畢業生100多名,多數已是建築節能行業裏的骨幹,約占這個行業的半壁江山🤬。親自帶領的“西部建築環境與能耗控製”團隊榮幸成為國家創新研究群體。在未來10年內力爭再培養更多的建築節能專業人才,為把我國建築節能設計提高到國際領先水平作出貢獻🔝。
甘當無名英雄
徐惠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常務副校長👺、教授)
今天有幸與各位前輩和新當選院士一起座談🧑🏼🎄,共同學習朱光亞同誌的光輝業績和崇高品格。
我們要學習朱光亞矢誌不渝的愛國精神🤸🏼♂️,還要學習他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
在現今社會中,學習老一代中國科學家,抵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將個人利益置之度外,甘當無名英雄,潛心科學研究,忘我奉獻👩🏽🌾,這對凈化當今的治學科研風氣具有重大的積極意義🥙🤞。
作為一名新當選的工程院院士,更是要戒除急功近利的思想,回歸科學研究的本質👩🏼🎨,用自身對科學工作的熱愛,嚴謹治學的科學態度,以及誠實做人的道德情操,對其他科學工作者起到影響和感召作用⛲️。
愛國創新奉獻
詹啟敏(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教授)
學習朱光亞先生最主要的就是要學習他的愛國精神、創新精神和奉獻精神。
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不僅是一種學術稱號🧘🏿♀️,更多的是一種歷史使命和職責,是我們科技旅途中新的起點🧟♂️。
當選院士是一個更高層次的新開端🪻🈳,是對未來的一種鞭策和對自己的更高要求。當選院士並不等於榮譽和權力🪈,而是意味著更多的責任和擔當、機遇和挑戰。
我曾經在美國學習、工作大概16年時間👨🏿,在太平洋彼岸也是非常清晰地感受到社會主義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受到由於祖國強大而日益提高的海外中國人的地位。
回國後,我有了一個能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舞臺和空間🧜🏼。我深深感到自己的每一步成長都與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興旺密切相連🛑,與老一輩科學家的諄諄教誨分不開。
在今後的科技實踐中,我將堅持國家高度和國際視野,倡導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甘於奉獻的奮鬥精神、嚴謹認真的科學學風💂🏽。
我將與科技界的前輩和同道一起,承擔培養青年一代、傳承先進文化、促進科技創新的歷史重任,不斷鑄造我國科技事業新的輝煌,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社會主義建設和民族復興偉大事業發展🖼,為實現現代化和創新型國家的偉大目標作出更大貢獻。
(張巧玲采訪/整理)
轉自《中國科學報》2012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