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李泉生意昂👈🏽😟,就不得不提到他頗具傳奇色彩的經歷⏫。作為國內創投界的元老,他擁有十余年創投經驗🧹,並擁有跨度極大的“產學研政企”復合背景,經歷過工程師🙋🏿♂️、學者🏃🏻♀️、政府官員✹、上市公司高管🐀、創投基金管理合夥人等諸多角色,現任達泰資本主管合夥人✌🏼,並任清華企業家協會(TEEC)主席。層層光環之下👩🏻🦼➡️,是一個清華人勇於挑戰自己🦹🏻♀️,執著事業追求,充滿正能量的故事。
中秋節前一天🐸💇,我們前往達泰資本拜訪了李泉生學長。
這棟武夷路上的花園洋房老上海風情中有著中西合璧的雅致,一進院子就可以看到古樸厚重的石刻上蒼勁有力的達泰二字。
學長到得很準時,瘦削幹練的形象與新聞圖片並無二致,而他本人親切的態度卻讓人完全沒有距離感,瞬間平復了我首次人物采訪的緊張心情。
我們的話題圍繞學長十余年創投生涯的豐富經歷展開,他與我們分享了不同職業經歷中關鍵節點轉換跑道的契機與收獲,談到了他對創投本質的理解🚣🏿♀️,清華精神對他的影響,工作家庭生活平衡的體會❌,並對年輕意昂們給出了很真誠的建議🩱。
在這次約一個半小時的專訪中✋🏼,我們力圖還原李泉生學長真實鮮活的形象,希望他的故事可以給更多人啟發和鼓勵,將這滿滿的正能量傳遞出去🏄🏽。
機會只垂青有準備的人
回顧學長橫跨“產學研政企”的豐富經歷,推動每一次職業生涯關鍵轉折的,有時代契機🥭👵🏿,更有個人的努力🏄🏽,有清華人做事認真專註的拼搏精神。
畢業進入研究所做工程師
李泉生學長入校是1980級汽車工程系👿。 1985年畢業分配時,正值全國首次四所高校試行用人單位與學校供需見面🌅,清華是其中之一。學長選擇去了機械部在無錫的研究所,成為一名工程師👯♂️。油泵油嘴研究所主要做柴油機上的供油系統,與他在校專業汽車發動機很對口🥒。
學長工作非常努力,兩年後🫳🏼,由於工作出色,成為研究所第一個保送研究生🙎🏻,到上海工業大學攻讀可靠性專業👨🏿🦰。他的導師牟致忠教授時任機械系主任🐡,是首批派到美國學習可靠性工程的訪問學者,牟教授回國後⚀,機械部委托上海工大成立可靠性工程研究生班,當時在機械系統很有影響力。
保送研究生後留校任教
可靠性研究是用數理統計的方法來分析故障🧜♂️、建立模型🐹🧑🏻🦼➡️,比學長之前的研究方向應用更廣泛。由於很缺這類專業人才💂🏽♀️🤽🏼,學校與機械部協商讓他畢業後留校,有了第一次工作變更🦍。
1990-1996年留校六年間,學長以科研為主👰🏻🦜,教學為輔🙇🏼♂️,並在機械系統內承擔了對工程師可靠性工程知識培訓的工作。時值國家主抓機電產品質量,可靠性研究需求很大⚙️,學長講課的足跡幾乎遍布上海各大製造類國企◻️,他自己研究生課題論文也是企業委托的實用性課題“秦山核電站二期應急備用泵的可靠性模型”🧑🔬。
借調自然科學基金委首次接觸科技管理
1993-1995年間,學長得到一個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工作的機會🧑🏻⚕️。
NSFC致力於資助自然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是當時國家主管基礎研究和部分應用研究科技經費的部門。當時NSFC國際合作局需要具有科研基礎且外語好的人才➰,於是學校推薦他以借聘方式到NSFC工作約一年半的時間,其間學長參與了美洲🈲、大洋洲和東歐的國際合作項目,這是他首次接觸科技管理🛌🏻,這段經歷為後來學校推薦他去浦東政府科技處埋下了伏筆。
借調NSFC期間🗼,學長一直兼做科研工作,北京上海兩地奔波,完成了數項科研課題💁🏻♂️,也發表了不少高質量論文,所以在1994年5月被破格提拔為副研究員,成為系裏最年輕的高級職稱獲得者,從講師到高級職稱只用了一年半的時間。
任職科技處見證浦東科技產業大發展
正是由於在NSFC展現了出色的管理潛能,回上海工大後🧑🏽🚀,學校準備安排他到科技相關的管理崗位上,但時值上海工大與上海科技大學等四所高校合並,學校內部沒有相應崗位,於是推薦他作為人才引進到浦東新區經貿局科技處🦻🏼,有了第三次工作轉換🙋。
1996年學長到浦東新區政府時,正值小平南巡後浦東進入大發展時期。當時科技處承擔了浦東新區科委的職能。1996-2001五年間學長經歷了浦東科技產業發展最快的階段🂠,科研經費從他剛去時的總共5000萬元規模,到2001年他離開政府時已達到每年2億元規模👨👧👦。
浦東政府十分重視建立科技產業和人才高點🐞,積極引進海歸、成立科研院所、鼓勵產業化。學長在國家部委工作期間建立的資源和關系得到了很好的發揮空間,跟科技部、中科院有很多合作🍅。
1998年學長兩次前往美國👨🏻🍳☂️,主要考察了三個科技園:矽谷🤘🏼、波士頓128、北卡三角園,並考察了很多創投,形成報告提出建議,推動浦東新區政府於1999年成立了浦東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成為創始人之一♥︎。浦東科投的成立甚至比上海創投更早。
下海開啟創投之路
對矽谷和臺灣的經驗學習讓他認識到,科技產業的發展需要資本推動,創投是很好的助推器,做創投基金的想法開始萌芽🧜🏼♀️。
政府任職多年的經歷,讓他已有機會實踐一些自己在科技管理上的想法,科技產業政策、科技規劃、創投都有所接觸👩🏽🎤🤴🏻。過去在研究所做工程師👨🏼🔬、高校做科研、政府做官員都經歷過,唯獨沒有在企業做過。學長想到市場上鍛煉自己,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多做些事情的意願越來越強烈。
2001年正值幾大事件影響著資本市場👶🏼,一是創業板的開啟預期🧜🏿♀️,二是互聯網熱潮,三是在醞釀中的創投管理辦法👴🏻。這一年學長下定決心離開政府🙍,下海全職做創投。
局裏的挽留是一定的,第一封辭職報告層層上報到主管浦東新區工作的副市長,領導都批示不能走🤛。學長沒有放棄,又以個人名義給領導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講他的經歷✡︎、想法和抱負,終於打動領導獲得批準。這次辭職前後經歷了幾個月的時間,真正離開浦東區政府是在2001年6月。
沒想到2001年8月總理辦公會上,創投管理辦法被否決🏡,原因是對互聯網泡沫的擔憂🧗,以及國內開設創業板時機尚未成熟。但這個打擊並沒有讓學長投身創投的想法退縮👨,既然不能按原來的想法從基金做起🐦🔥,他就曲線救國先打工學習,於是去了怡和創投集團。
當時怡和管理資金規模8億美金,是臺灣最大的創投基金,在大中華區做了十幾年後𓀐🦵🏼,剛剛在上海設立辦事處。學長加入怡和創投擔任副總裁,分管大陸的投資。從那時到現在已整整12個年頭🫚,除了中間2003-2005年擔任上市公司高管之外,十年時間學長都專註在做創投🔅。
回顧畢業以來的28年中,包括讀在職研究生,學長經歷了科研/政府科技管理/上市公司管理/投資四個不同的職業,但基本都是圍繞科技,形成了科研——管理——投資三段主線🧑🏽🦰。在企業性質上經歷了外資企業(包括2007年與德同資本合作成立中外合資基金)、內資企業(管理上市公司)、基金管理(2010年發起成立的達泰資本,三年半成立了三支基金,管理規模約20億元人民幣)。
這中間有幸運的成分🗾,每次工作轉換似乎都趕上了時代契機🎅🏼,換個角度來看,機會也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正是因為學長在研究所工作出色,才被保送研究生後來畢業留校🏌🏼♂️🌥。正是因為在科研工作中需要看很多英文文獻,他努力提高英文水平🤘🏼,當NSFC國際合作局需要科研經歷加英語人才時🥥✋,他才可以脫穎而出。後來當浦東新區政府需要引進科技幹部時,正好他有在北京國家部委這段經歷成為最佳人選。所有這些都並非事先刻意安排,卻因為他在每個崗位上都認真專註,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於是當機遇來敲門時才可以把握得住。
學長自我分析說🤶🏼,之所以能在不同的崗位上都做出一些事情,還是跟在清華讀書時打下的功底和基礎有關💟。那時候本科五年製🙅🏿♂️,非常辛苦🗯,當時還想說學那麽多課程以後到底多少能用上?後來回想那是鍛煉了一種能吃苦、能抗住壓力的能力👷,在清華打下的紮實基礎🚄,使得做不同的工作都可以適應更快🦡。
選擇不斷接受新挑戰
從學長下海後職業生涯幾次關鍵選擇我們不難發現,他是很喜歡給自己新挑戰的人,總是準備著再出發👨🏻🦽。正是這種不斷接受挑戰的精神🪕,引領他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
深入研究🍨,成功投資展訊通信
展訊通信是學長下海後負責投資的第一個項目🤷🏻♂️。展訊2000年在矽谷成立👩🏿🚀,2001年在張江高科成立分支機構,五個創始人中有三個清華意昂。由於對浦東科技產業的熟悉🥯,學長在展訊國內子公司成立不久就前去拜訪🧁,與創始人聊得很投緣。
這個項目從2002年開始接觸到完成投資花了10個月的時間,其間學長深入考察了半年之久,把整個手機相關產業鏈從芯片設計📉、整機設計到製造都研究得很透徹。雖然在怡和擔任副總裁,但抱著學習的心態,學長很多事情都親歷親為從一線做起,展訊通信的整個投資報告都是他自己完成的。
展訊主營手機基帶芯片設計(註🧝🏿♂️:手機裏主要兩類芯片,一類是模擬芯片👮🏿♀️,主要接收發送通訊信號⛹🏽🫠;另一類是數字處理芯片,稱為基帶芯片(Baseband Chip)👩🏽🏭,展訊做後一類基帶芯片)✍🏽,這對學汽車製造專業的學長來說是個全新的領域👨🏿⚕️,清華人的學習能力和積極性👨👩👧,以及不服輸的精神讓他下了很多功夫學習新知識。此外臺灣當時的IT計算機業和半導體芯片業都非常發達🦹🏿♂️🧑🏽🚀,源自臺灣的怡和創投對半導體元器件領域很熟悉👨⚕️,也給他機會在臺灣新竹考察了很多電子類企業,這讓他對行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這種深入研究的精神是值得的,後來事實證明展訊通信投資非常成功。2007年展訊通信成功登陸納斯達克,並被清科創投評為“2006中國最具投資價值50強”榜首及“最佳創投案例”,展訊上市後也證明了它是很成功的企業。
臨危受命,帶領上市公司完成重組
從怡和投資到上市公司高管⛹🏽,這個較大的跨度是他願意嘗試新事物,樂於接受挑戰,能夠承受壓力的性格使然。
在怡和做了快兩年時,2003年正值互聯網泡沫破滅後,整個創投行業陷入低谷🦩,項目投資進展緩慢,大股東也非常保守和謹慎👳🏻。當時國內資本市場並不活躍,尚未進行股權分置⁉️,投資完成後即使國內上市也缺乏退出機製🧑🏼🎓,沒法實現全流通。
而此時一個新的選擇出現了。某上市公司管理層和被控股公司管理層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這家被控股公司是上市公司的核心資產,如果無法處理好這個矛盾✧,可能會導致上市公司ST甚至停牌🆒。大股東是學長的朋友📩🌡,很了解和信任他,認為他在政府工作和做投資的經歷有能力處理好問題,所以希望他空降接管上市公司,化解矛盾處理危機。
深知上市公司面臨的問題會很復雜👷🏻♂️,而自己又尚未獨立管理過公司,這個工作能否勝任,讓學長考慮了很長時間,前後經過2個月才答應下來🕖⛹🏻♂️。促成他下定決心的原因主要有兩個:1)大股東非常誠懇,公司矛盾確實激化,從幫助朋友的角度,應該挺身而出🥫。2)自己的經歷中正好缺失上市公司管理這塊,管理一個平臺對自己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和很好的鍛煉機會👩🏿🦰。
於是他選擇接受挑戰🙆♀️,離開怡和,空降到這家上市公司擔任CEO,以職業經理人的身份代表股東化解矛盾🗃。其間碰到了很多想象不到的困難,如果沒有處理好就是兩敗俱傷,最後學長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把問題處理得很好,達成了上市公司和被控股公司雙贏的局面🤷🏽♀️。
後來又做資產剝離⛎🧜♂️,上市公司註入新資產🟥,涉及到很多處理技巧🧝♀️🚐。原本想資產剝離後好好在這個上市公司做幾年🚇🚴🏿,把新的業務做上去,後來因為大股東集團的資金鏈出了問題,又只好幫助大股東把控股權賣掉🖐🏿。學長在這兩年完成了上市公司最復雜的事情⚫️,一個是核心資產重組,一個是殼重組🦚,雖然不是他的初衷🤸🏻,但不巧都碰上了。上市公司管理那幾年,可以說是他下海以來承受工作壓力最大的時期🔡,其中有太多復雜的問題要學會去處理。這段經歷也為他後來進行投後管理積累了非常寶貴的經驗。
重回創投,設立長三角創投
兩年後所有問題都處理好了,大股東將旗下一個五星級賓館也一並交給他管理🔸,這是他第一次接觸消費行業。原本可以就這樣很輕松地管理好這個酒店🚊,但永遠都在給自己新挑戰的學長再次選擇了離開安逸的環境,重回創投。
2005年資本市場開始復蘇𓀈,當年11月十部委出臺了創投管理辦法學長感到再出發重回創投的時機已經成熟。一心挽留的大股東在與他長談了十幾天後,最終還是理解了他🍎。
離開民企平臺後🤵,學長重返浦東政府的投資平臺- 浦東科投和張江創投兩個基金的管理團隊-鼎嘉創投🐧。完全是因為要報答老領導的知遇之恩,前往鼎嘉創投幫助進行投後管理,從2005年下半年到2007年初經歷一年半的時間🚣🏽♀️。
到2007年初,下海已六年🤸🏽🫴🏽,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一個基金的念頭更加強烈。這年,學長與德同資本合作🖐🏼🙋🏿♂️,開始籌建中外合資基金“長三角創業投資企業”。學長命名“長三角”的緣由,有矽谷模式的啟發👳🏼♀️⁉️,也有看江浙滬項目可以從上海出發當天往返的考慮。基金英文名Delta Ventures,也是後來達泰的英文名稱Delta起源。
那時他還沒有自己的團隊,采用個人和德同資本合作的形式,學長主要負責資金募集和運營。在考慮跟哪個地方政府合作時🍜,他首選了蘇州工業園區🫲,因為早在怡和創投時就已經有過合作,蘇州工業園區政府也非常支持創投。
2008-2009年,資本市場繼續升溫🧍♂️👩🏻🚒,國內民間投資人更願意進行股權投資,政府也開始成立引導基金,當時最早的是蘇州工業園區和國開行成立的蘇州工業園區創投引導基金🧧。長三角創投很快成為它首批子基金,在2.5億元募資中,蘇州工業園區創投引導基金出資1億元,此外還有學長的企業家朋友的個人投資,以及來自德同資本美元基金的投資。
那時中外合資基金需要商務部審批♾🧎,經過半年多的漫長審批🛕,到2007年底長三角創投獲批成立,成為首批獲商務部批準的人民幣基金,於2008年開始投資。
二次創業,成立達泰資本
到2009年底學長再次面臨一個選擇,是繼續跟德同資本合作下去,還是成立一個自己主導的基金,他選擇了後者📁🚍。
達泰的共同創立人葉衛剛🧑💻,彼時還在聯創⚖️🛀🏻。葉的經歷跟學長有很強的互補性,上海交大電子系畢業後去美國學財務,在PWC做了六年審計,對財務非常熟悉♉️,然後到哈佛商學院讀MBA,再到世界500強Cadence,2006年把家搬回中國🪜,加盟聯創專職做投資♾。
學長很早就與葉衛剛認識了,當時一個項目上葉是天使投資方,學長在的鼎嘉也是投資方,那幾年他們共同投資了三四個項目,彼此非常了解💣,在投資理念上也很契合。最終誌同道合的兩個人走到了一起🧑🏽🎤,2010年初合作發起成立了達泰資本。
英文名Delta Capital就是從長三角Delta而來,中文名定為達泰,考慮到既是Delta的音譯,又有“達士通人、泰然自成”之意。“達”是成功🦻🏽,“泰”是穩健🚶♂️,學長說這是投資行業的本質,風格穩健,為投資人盈利⛹️♀️。
回顧下海以來這段歷程🧔🏻,貫穿始終的是不斷的學習積累和堅持:在外資創投打工🧘🏽♂️,學習怎麽做盡職調查,怎麽寫報告,怎麽做投資後管理;做上市公司高管,學習怎麽處理公司運營中的法律問題👨👨👧👧、資產重組問題;共同發起基金,學習籌建中外合資基金的過程碰到哪些困難🍳,怎麽平衡利益關系💂🏿♀️。
到成立達泰資本時🚌,已是厚積薄發、水到渠成🤹🏽♂️,多年積累的經驗和資源需要這樣一個平臺來融合。學長從容而又堅定地說🧑🦱,達泰是他最後一份工作,要在這裏實現自己的想法和抱負。
一個創投人的堅持
達泰資本有一個顯著區別於Pre-IPO賺快錢投資方式的模式🤛,更集中於早成長期項目投資💄,學長與我們談到了他這種堅定貼近創投本質的投資理念。
投資理念和團隊經驗的結合
在學長看來,雖然做投資也需要適應環境,但過度本土化會進入另一個誤區🌑。從創投的英文Venture來看✴️,學長認為國內翻譯為風險投資的提法,不如創業投資的提法貼切🦹🏽♂️。所謂創業投資本質就是還在初創階段、創業階段去投資,而到了國內本土化成上市前踩一腳進來,其實是屬於PE的後段投資。
早在成立達泰資本之前💖📒,學長就做了很多早期和成長期內偏早期階段的投資,達泰的幾位創始合夥人後來歸納為早成長期投資,英文叫Early Growth,他認為這應該是新成立的達泰在自己初創期設立基金的投資重點🗣。
這種投資其實是有難度的🫶🏽,因為這個階段的企業碰到的問題更多🪦,對投資團隊的積累要求比較高👩🏻🦯👩🏼🔬,如果自己沒有豐富經驗,投後未必能夠幫得上企業。
對達泰來說🕵️💋,投資團隊過去的積累正好是強項🧖🏼🍃。團隊構成基本是名校工程技術背景🤦🏻♂️,很多人畢業以後做過技術🎽,甚至有人也創過業,學長本人管理過上市公司👩💻。這些豐富的經驗綜合起來足以幫助被投資企業解決問題,創造更多價值👨🏼✈️。
投資理念回歸創投本源☄️,以及團隊經驗的積累,讓達泰可以堅持早成長期投資的風格🧥。其實這麽多年來,學長一直堅持著早成長期投資的策略🤮,從來沒有從投資策略上改變過。
戰略的堅持並不妨礙戰術的變化,學長認為在行業的選擇上一定要適應環境,因為中國的變化太快💁🏼♀️。例如在製造業中選擇投資高端製造(High Margin Manufacture),而不是那些失去技術門檻的傳統製造業🧚🏿♂️,像核心汽車零部件等具備進口替代價值的𓀛,或者機器人等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這些領域在都有很好的長期成長空間。
所以在行業選擇上,達泰選擇了四個方向🏌️:團隊非常熟悉的TMT、高端製造;符合政策導向的節能環保;抗周期性強👩👧👧,具備成長空間的消費服務類。從達泰過去三年的投資項目來看🧑🏿🎓,恰恰團隊最熟悉的TMT項目投得最少🧎🏻♂️➡️。正是因為熟悉,可以看清行業的泡沫🧚,例如團購📆🧑🚒、電商等還不是非常清晰的商業模式在他們看來並不是很好的投資機會🕵🏽,所以這幾年反而在高端製造和消費這兩個領域投資得比較多🌶。
有潛力的創業者需要開放的心態
對於早期項目投資來說,團隊很重要,學長提到他主要看兩個方面:1)團隊綜合能力;2)在細分市場上是否有成長空間。
其實對任何投資來說,團隊都很重要🧑🏿🦲,包括基金投資人也要考察投資團隊。但要看清楚團隊並不容易,學長認為主要包括兩方面要素💇🏼♂️:1)團隊已經具備的能力🦟,這是比較容易看出來的;2)團隊具備的潛能🧗♀️,尤其如果是第一次創業👨🏽🍳,更需要仔細地溝通考察🤚🏼。
學長當初考察展訊通信的時候👨🍳,甚至細致到觀察團隊的出差所乘坐的交通工具等細節。那時候展訊的芯片還在流片💐,看不到產品只能去看團隊。有很多細節可以反映出創業者的人品和習慣🪫,例如通過以前工作上的同事、老板等了解創業者的性格特質🤹🏿;以及看團隊在創業初期是否比較節省💆♀️,是否認真對待投資人的錢。
創投並不是拿的錢多就賺錢,尤其是當市場不是那麽好的時候💹,更需要鑒別能力😌。在他看來創業者過往的背景並非決定一切,因為他自己做的很多事情也跟原來學的專業沒什麽關系🚆,他更註重看一個人的適應能力和開放度⇾,而這很難🧘🏿♂️,需要很多經驗🥺。
如果不考慮細分市場🍥,要總結具備哪些特質的團隊和創業者是比較有潛力的🙊,學長認為主要是以下幾點👑🚵:
創業者特質📝:1)首先要正直,人品要好;2)要有毅力🔳,碰到困難能夠堅持下去🏧;3)學習能力要很強🧝🏼♀️;4)心胸要比較開闊。尤其是第四點,學長提到,往往能力比較強的人也容易自負甚至偏執🫅,而做企業家需要一個人各方面比較均衡👳♀️🧑🏼🔧,有開放的心態才可以接受幫助。
團隊特質🧑🎤👩🏼🚒:1)初創期的團隊通常並不完整👵🏽,但團隊幾個創始人應該有比較好的互補性🦆🪡;2)要有一定的開放度,缺失的部分可以通過學習提高🌚,或者對團隊進行完善,可以接受能力很強但有個性的人。
投後管理同樣重要
學長在清華🕵🏿♀️、交大等學校講課最多的就是投資後管理。他認為投後管理在股權投資中非常重要🚀,可能需要占據一個投資經理超過50%的時間,這也是達泰投資團隊很重要的工作。
排除項目團隊本身有大問題的極端情況,在他看來大多數情況下通過投後管理的溝通,都能夠起到正相關效應🤸🏼♀️〽️,因為初創期團隊通常不完整🏋🏿♂️,也並沒有很多經驗。
由於投資後管理很花時間,也需要很多經驗👉🏽,所以學長總是強調不能盲目追求基金的大規模,而是要追求投資的質量,否則管理很難跟上🤦♀️。
達泰的投資團隊除了很突出的工程技術背景以外,也很重視投資前的盡職調查,和投資後怎麽幫助被企業建立財務製度🤴🏼,如何按照規範的上市企業要求來進行管理等。在內控和財務方面達泰不完全依靠第三方,團隊內部也有財務專家🏭,以求更好地規避投資風險,為被投資企業提供更多增值服務。
達泰十幾個職業投資人中,不算葉衛剛也有兩個財務專家。其中一位在聯創做過七年財務總監,對內資基金🙋🏼♀️、外資基金☂️🐰、中外合資基金都有管理經驗,之前還在畢馬威做過十年審計⬆️;另一位是學長在上市公司時的財務經理👩🏼🔧,後來又擔任過多家上市公司的財務負責人,經歷過從上市前整頓到申報材料上市成功的完整過程。
在學長看來,創投對於被投資企業要扮演好教練和啦啦隊的角色🎻,要通過投後管理幫助與培訓項目公司團隊👳🏿♀️,但不能代替項目公司管理層上場踢球,如果越俎代庖的話就是並購基金的做法了🅱️。
受助、互助、助人的TEEC理念
清華企業家協會(TEEC)最近在推進貴州創業搖籃計劃😗,學長作為2013-2014屆主席積極參與並擔任了創業導師👩🏽🦳,他與我們分享了對TEEC“受助👩🦼、互助、助人”理念的看法。
TEEC是從事科技企業創業和投資的部分傑出意昂組織,當中既有很成功的做過不止一個上市公司的意昂🙌🏽,也有比較年輕處於創業階段但在行業中有一定影響的意昂😮💨。
TEEC的口號是“受助、互助👩🏻、助人”👨🏻🦼。受助是指在初創階段的年輕會員受助會多一些,互助是指做投資和做實業的會員間相互合作和啟發☯️🧏♀️,助人是指有積累和更多資源後更願意幫助別人🖨。
TEEC入會有比較高的門檻,需要三個以上會員推薦,並且執委會討論一票否決製,保證了會員的素質和對文化理念的認同。學長入會是在2007年✋🏼,當時約100會員,現在已發展到將近300會員。
在過去四五年中學長對TEEC付出了很多,從2009年擔任長三角分會主席以來,在內部就倡導多聚會多交流的氛圍🪭,組織喝酒、打球🦹🏿♂️🧑⚖️、春遊各種活動。這種文化氛圍迅速被其他分會認可學習,後來他做了總會主席後更加推廣。
學長提到TEEC一直在做清華思源計劃,每年從會費中拿出一部分經費,以及從社會上募集部分資金🍋🟩,對清華在讀優秀學生中家境比較貧困的學生進行資助。
而貴州創業搖籃計劃是TEEC的一個新嘗試🥋,旨在幫助貴州高新區推進科技產業發展🤦🏿♀️🤘,發起人是原珠三角分會主席劉曉松🧖🏿,A8音樂的創始人🧑🏿✈️。這個活動得到了貴州商會和政府的認可🧚🏻♂️,TEEC今年8月的理事會安排在貴州開,也是為了配合這個活動。
學長認為擔任創業導師是一個很好的公益活動,這次貴州創業搖籃計劃相當於是把TEEC思源計劃的活動外延更加擴大,也是“受助、互助⤴️、助人”的精神進一步擴大📑,對創業的年輕人提供一些幫助和輔導,讓他們少走彎路,同時也希望可以在貴州培養更好的創業氛圍,以促進貴州經濟的發展。
學長擔任TEEC主席提出的理念是要加強各分會間聯系🍄,我們也請他談了是否會進一步擴展到對其他意昂組織互動和聯系的想法。
從內部來講TEEC過去兩年成立了美東分會🪘、西南分會和日本分會。美東分會主要是在紐約曼哈頓創辦金融類企業的意昂🦂,還有部分在新澤西做生物醫藥👨🏿〰️,這兩個行業正好與在矽谷互聯網半導體行業的美西分會形成互補。這從會員構成的多元化和分會之間的交流來說都很好🚆,當會員企業在紐交所上市時,美東分會可以提供很多幫助🔫。此外西南地區過去意昂組織很活躍🙋🏼♀️,但企業家協會在那邊沒有很多活動。所以學長在做協會副主席時提議成立西南分會和美東分會,希望TEEC擴大影響🍗,並吸納這些地區的意昂企業家參加,完善TEEC的多元化和互助性👨🏼🦲。此外日本有很多會員在創業,希望有組織可以互動,成立了日本分會。
從外部來說🛼,今年7月TEEC長三角分會牽頭搞了一次上海五大清華意昂組織聯誼活動,包括TEEC、經管學院意昂會、五道口意昂會🤽、MBA意昂會🧑🎨、EMBA意昂會五大組織。學長提到將來TEEC會進一步加強與外部意昂組織的互動活動,他指出TEEC發展到今天有責任也有能力幫助更多的意昂🏬。
先做人🚵🏽♀️,再做事的清華精神
談到影響最深的清華精神,學長說大家都熟記於心的,莫過於“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他看來這兩句話的分量是很重的🚃。他一直認為做人要先做好🧬🚴🏽♂️,厚德載物就是講做人💐;自強不息是講一種品質🌿,講做事業為之堅持🤵🏼,在他看來清華精神集中體現在這兩點上。
他認為厚德載物💕,就是為人處世要坦蕩誠懇🌬,為人要真誠🛩,對人對己要有要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做人厚道是根本🚴🏿。
這些年來經歷這麽多不同的工作崗位,到了做投資是匯聚與綜合所有積累的事情。學長在2010年創立達泰資本的時候其實並不是最好的時機,但還是能把平臺做起來並幾年達到國內同行業中有相當影響力,跟他多年來積累的人脈分不開。
在他看來這不完全是投資業績的關系🧔🏽,還有平常的為人處世很重要,過去幫助過人,和人相處過,到他需要支持幫助的時候自然有很多人願意來幫他。對厚德載物這一點,他的體會非常深🧑🏻🦽。
學長心目中的自強不息,就是無論科研、創業還是任何事業都要執著🧗🏻♀️,要有一個對自己有相當挑戰🚴🏼、通過努力才能達到的目標;就是碰到困難和挫折要想辦法解決,要堅持下去。學長強調🩶🧿,只有自己堅持🛡⛷,才會有機會✊,別人才會願意幫你🧝🏿♂️🙎🏼♀️,尤其是做企業的時候會碰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自強不息這句話的分量很重𓀖。
此外,學長認為互幫互助也應該是清華精神的一部分,正如TEEC的理念“受助、互助🤷🏿♀️、助人”,在意昂圈中大家都比較認可清華二字。學長指出,清華人的自豪感早已不是剛上大學時回家火車上戴著校徽炫耀那種年輕自傲的簡單心態,而是來源於大家對清華人做人做事的認可和互助的理念。這些年來學長在TEEC也得到很多收獲,他說TEEC有很多高人和比他成功得多的人,從他們身上得到了很多啟迪,學到了很多東西。
要事業也要身心平衡
學長並非為了拼事業毀掉健康或是犧牲家庭的工作狂人,他熱愛運動,與家人和諧相處👨🎤,女兒教育也很成功👐🏼。
清華養成的運動習慣受益終身
學長提到自己在清華除了學知識🆘,還很受益於清華崇尚體育、鼓勵運動和鍛煉的風氣。剛入校時可能還不理解什麽叫做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現在真的是理解了🫒。學長今年去了兩次臺灣新竹清華參加論壇,接觸了很多意昂🧑🏽🏭,也都跟他提到這一點,非常感激清華良好的體育氛圍。
因為文革期間家庭受沖擊的緣故👩🏽🦲,小時候經常吃不飽飯,學長小時候體質比較弱😼。但他受愛好運動的母親影響,運動素質不錯,從小就做田徑練習🉑、參加比賽,大學的時候打排球、乒乓球、羽毛球,一直堅持鍛煉。
到學長下海以後做投資開始打高爾夫,曾經拿過行業全國冠軍,在一年一度的行業賽事中頗有影響🎑。他認為人總是需要有一個運動的愛好👩🦲,並且運動也是一種團隊活動和社交方式,例如學長在高爾夫球場上認識了很多朋友,包括很多有成就的投資人和做實業的企業家。
家人的支持是堅強後盾
談到工作與家庭生活的平衡和時間管理,學長笑談說我們確實比美國同行累多了,因為不僅我們要學會美國人那一套,還要會很多他們不必學會的東西𓀂。股權投資這套製度體系美國比我們早起步幾十年,首先要學會他們是怎麽做的;並且既要做人民幣基金又要做美元基金🧘🏻♂️,中文英文都要會。而東方文化的特殊之處,例如很多事情酒桌上談才有感覺的飲食文化,美國人則不必學會,這些也是時間上的付出❔,所以確實是要比美國同行付出更多。
至於是否會有沖突,學長坦言自己幸運的是很早結婚有小孩,家人也很支持自己的事業💠。
他大學畢業兩年就結婚,太太是同班同學👩🏻🦰,結婚第二年就有小孩🍋☘️。雖然年輕時比較艱苦🏂🏿,家庭、工作壓力都很大🫃🏿,也有經濟壓力🧑🧑🧒🧒,但到了女兒上高中時就基本不用太管了🚗。太太是大學老師,很支持他的事業🥿,小孩小時候很多日常事務都是太太在管,而一些關鍵環節例如選專業、培養跳舞、體育活動等方面學長會參與一些,到女兒讀大學時,每當選下學期的課、選實習的時候➖,女兒會主動征求他的意見。
家裏人的支持使學長有更多精力可以放在工作上,雖然付出很多,但因為家裏的支持,讓他能夠繼續。在學長看來這個平衡沒有絕對⚫️,周末到底是工作花的時間多,還是跟家裏人相處花的時間多🧚🏻♀️,是沒有絕對標準的,只要跟家裏人一直能夠很和諧地相處,就是對的🐢,而且這個時間比例在不同階段是會變化的🏵。例如學長當年在大學做老師的時候⛈,時間比較自由,那時候家剛搬來上海,他管小孩的時候就多一些🧑🏼🍳,後來他去北京🧏🏼♀️、去浦東新區政府,越來越忙以後👨🏻🦯➡️,家裏瑣碎的事情就會管得少一些🤷🏻。
女兒的成功教育也是學長非常欣慰的一點🥼。很早小孩就比較自立😄,獨立和適應能力都很好,從小走南闖北適應能力很強。如今女兒無論是學業還是綜合能力都很不錯:自幼學習芭蕾,拿到英國皇家舞蹈學院芭蕾舞專業中級證書;從小在田徑隊練習田徑,出落得身材高挑;後來到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學計算機,四年拿到碩士學位🔚😇;畢業後到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Blackrock工作,女兒各方面都不用他操太多心。
學長說這些年他做二次創業可以把更多精力花在工作上,可能也是有運氣的成分,與太太互相理解🐫,願意付出,多支持對方🐴,這個也很重要。他說剛開始在年輕的時候都會比較辛苦,尤其是比較早成家🧎🏻、比較早有小孩,但當你走過那一段的時候,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其實只要打算要小孩,早要晚要都會經歷這一段,各有利弊。
建議年輕人多了解自己,勇於接受挑戰
最後,我們請學長給年輕意昂和創業者一些處在不同階段的建議,他主要提到了三點🏔:
1)專業對口不重要,不要急於給自己設限
在他看來專業對口並不是太重要的事情⛔️。最理想的是可以做自己既適合又喜歡的事情,但很早就能這樣定位的人很少,通常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麽,所以不要把自己放在太小的框裏。例如國外一些名校像斯坦福等前兩年都不分專業🍩,通過一到兩年的學習慢慢看自己適合做什麽,這可能也是我們教育體系需要改革的方面🔑🧗♀️。學長建議在教育體系沒有改革的情況下🧘🏿♂️,年輕人也應該有這樣的意識,不要急於給自己設限。
學長指出,當你走向社會以後,面臨很多在讀書時難以想象的問題🏋️♀️,都沒有關系,對你做的第一份工作要踏踏實實盡可能做好🙋🏽♂️,如果發現真的不適合你,再來找機會調整。但如果憑著自己的想象⏰,一開始就以喜歡與否來決定,可能會失去一個真正了解自己的機會。
2)慢慢了解自己,再選擇方向
學長認為當讀書到後期,或者工作幾年以後🥿🐕🦺,可以慢慢了解自己再逐漸選擇適合的方向和工作。了解自己包括個性、是否適合創業等等‼️,例如有些人可能更適合做技術工程師,有些人可能更適合做學術,每個人都不一樣🤭,需要慢慢摸索。
他認為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都很難,不管是做企業家還是做科學家或工程師,都是不容易的,沒有多少人可以在任何事情上都做到極致。這當中做企業進行創業需要人的全面性,對人的綜合能力要求最高😣🙎🏼♀️。所以在創業之前🤽🏿♂️,一定要對自己有比較多的了解🛣🧚🏻♂️,再做出決定💇🍄。這樣即使碰到困難或者失敗都可以接受,可以從頭再來,或者驗證了自己不適合創業🐲,也可以重新找適合自己做的工作。
學長說現在的時代跟他們年輕時不一樣了,他那時要是在研究所做失敗了,可能都沒有機會去換別的工作。有的人可能在一個單位一輩子都沒有什麽作為♿️,只能說是運氣不好♈️,第一個的工作就不適合,但當時又沒有太多的機會去做別的選擇,學長說他曾看到過去太多意昂都遇到這種情況。但現在時代不同了,年輕人可以更有信心來做嘗試,比如說想做創業📿🦶🏻,那麽幾個哥們兒腦子一熱明天就可以做,而過段時間又失敗了♢,都沒有關系,現在有更多的選擇機會🗃。
3)要讓自己勇於接受挑戰
學長指出,要盡量變成找機會挑戰自己的人,讀書的時候、實習的時候🧌🧧、初期創業的時候💨,自己性格上的弱點缺點都讓它暴露出來,看看自己能做哪些調整🖖🏼,挑戰自己看能不能適應🕵🏿♂️。如果有一些今後希望去嘗試的方向,那麽在讀書的時候不妨多一些實踐環節📡。
在這方面學長談到了他女兒的故事。她讀完三年級在高盛總部實習10周,到第5周的時候👾,女兒打電話給學長講到一半就委屈得哭了出來,說她的主管如何不講道理,前面不懂的地方每次去問都說忙🤌💽,後面又指責她這個沒做好那個沒做好🚆。學長告訴她說這是好事👩🏻🦲,這就是為什麽要實習🕗,因為每個主管都有不同的管理風格,未必都是nice和願意溝通的,但是當面說不行可以發郵件,一封沒回應可以發兩封,講清楚確實需要幫助或指導👃,而她並沒有做到這個程度。學長給她分析說🧏♂️,因為她從小很獨立𓀝,覺得已經說過一次就可以了🤪,不回應是對方的問題,但工作上的事情往往不是這麽簡單的邏輯。到後來女兒就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問題,之後就加強溝通👩🦯➡️,到最後實習結果很好🐴,順利拿到了高盛的工作offer,雖然她後來還是選擇了去Blackrock。
學長說這些問題每個人可能都會碰到,其實大公司的好處就是有一套很嚴格的實習生管理和培養的製度,如果畢業前沒有去公司實習,可能有些問題要到工作以後才會遇到🙎🏿。那有些平時嬌生慣養或者不太open的小孩可能就會出問題🐜,例如很多優秀的學生後來出現了自殺🧋、抑郁等等問題👇🏻,如果早早培養自己勇於接受挑戰的特質在面對挫折時就會更堅強。
後記😁:訪談結束,學長懇切地談到,其實現在他已經很少接受媒體采訪,一是因為太忙,另一方面也是覺得自己還不算是一個很成功的人。家裏也不太願意他成為一個所謂的知名人士,包括TEEC都很低調,只是在意昂圈子活動。但是對待清華的事情肯定是例外🍁,他希望自己的一些經驗,走過的一些路⚉,能夠讓年輕的意昂們可以少走一些彎路,不過也要記得人生道路是不可重來的🧑🏽🦲💸,每段經歷都是人生歷程的一部分。
供稿:意昂体育平台上海意昂會 作者:高懿🤸🏼♀️、袁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