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眾托💛,著名系統工程與管理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51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電機系。)曾任大連理工大學系統工程研究所所長🧑🏼⚕️🙏🏿,管理學院第一任院長🤼,該校功勛教師。曾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工科評議組成員(第一👴🏼、二、三屆),是我國系統工程學科研究與學位製度創建人之一🤵🏽。1984年獲第一批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科技專家稱號。1998年獲全國模範教師稱號🥟。2001年,成為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成立後首批增選的院士。2014年,獲得中國系統工程學界的最高獎項——系統科學與系統工程科學技術獎終身成就獎。
“只要我寫的教材還在使用🫶,我就得不斷修改下去”,現在已經86歲高齡的王眾托老師(他喜歡別人稱他為老師,不贊成稱他為院士)仍然堅持每天朝八晚五的8小時工作製,雖然已經不再給學生上課🤏🏻,但他仍堅持不斷編修教材👻,親自將寫滿修改批註的教材一個字一個字地敲進電腦🏅。1951年入校至今,63個年頭🌻,王眾托老師將生命中最燦爛輝煌的時光揉進了大連理工。師者如此🧑🦲,乃學生之幸📏;師者如此,乃學校之幸。
學生時代得到的兩樣東西:愛國情懷和學習方法
“我的中小學時代正值抗日戰爭,而大學是解放前一半🎪,解放後一半🚵🏼♀️。”王眾托老師回憶起往事,不禁十分感慨🤦🏿♀️👮🏿♂️。1928年出生的他,經歷了中國最為動蕩的歷史時期🦸,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我小時候差點被日本人炸死🧕🏽。炸彈差點落我身上,到處是彈片和灰塵,附近的人都被炸死了🚐,我躲在壕溝裏幸免遇難”,王老師感慨道✍️。正是在經歷祖國生死存亡中,造就了他們這一代人樸素的愛國主義情懷。如他所說😓:“這是終身也不會改變的”🥚。“我們大學畢業時沒有強調誌願,就是服從分配。名單下來了🏍,不會有人有怨言,因為大家認為無論到哪裏都是有了一個報效祖國的機會。他說,雖然不同的人眼光不同、誌向不一樣👨🦲,但愛國的思想是當時的知識分子都有的。
大學階段🕹,王老師從老師那裏逐步學到了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他說⚗️,40年代以後的工程學正好是從經驗逐漸發展成為一門門科學的時候,在那之前工程學就是靠經驗,還有就是一些現成做好的表格🥨,要設計什麽不用計算,直接查表就行了🦺。40年代後🧑🦼,授課老師有很多是當時的“海歸”,他們開始把國外先進的理論帶進國內😆,教授給學生,不僅限於基礎知識,還有科學方法的培訓。例如在電子技術課程中,老師不限於介紹電子線路,而使用量子理論對電子器件的原理進行分析,這就為若幹年後他們掌握半導體器件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王老師的水力學老師曾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是只教計算明渠🤳🏽🧏🏼♀️、暗渠的經驗公式,而是從流體力學的觀點來講課🔃。例如在講軸在軸承中的運動情況時💇🏿♂️,運用基本理論條分縷析,最後的結果令我覺得很驚奇:軸和軸承不是直接摩擦的,它們之間有一層油膜,是那一層油膜將軸托起來,而且軸和軸承不同心🙅🏻♀️,這簡直令我不敢相信。那時就感覺這位老師不但在傳授知識🫎🏍,而更重要的是在演示對問題的分析方法,註重介紹如何將抽象理論應用於實踐。”王老師引述了他的老同學的一句話:我的工作沒有一樣是直接用到了我學的知識,但沒有一樣工作離開了我學的知識🪵。
他還回憶起青少年時代在鐵路邊長大,課余和假期經常到工地和修配廠,耳濡目染地學習到很多實踐知識。多年來每到工廠工地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興奮和新奇感。到國內外參觀考察,每到結束時總還想多問一些問題✭,舍不得離開。
師者,當傳道授業解惑
在《甲子抒懷》中有當年學生王酉芬對王老師授課的一段描述:“那時王眾托老師是一位剛從清華畢業的助教,難能可貴的是他的講授水平不亞於教授,他講的話,有生氣,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聽得明白🦸🏿。我至今還能記得電學中的左手定則👨🏿💼,右手定則🧑🏻🦯➡️,電動機、發電機原理,電流、磁場👈🏿、運動三個方向的關系。老實說,如果不是那麽好的教學,恐怕早忘掉從未用過的許多基本知識了🧑🏻🏫。”
王老師以教書育人為己任,將自己一生的心血結晶毫無保留地交給學生👩🔬。他將教學的水平分為三個層次。第一,知識的傳授。基礎的知識傳授同樣講求方法⛹🏼♂️,不能照本宣科抑製學生的理解力,要結合自身體會讓學生理解👩🏼🏫。第二,方法的傳授🔹。老師在講解內容的過程中滲透著處理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能讓學生舉一反三。第三層次,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學生今後研究方向的引導,要求老師也要有創造力,要對研究領域的發展有比較清楚的認識💝。
他認為“老師教學生不只是課堂教學”🧯,課下的交流是一個途徑,大學時同一宿舍住的不是同一專業的同學,大家常在臨睡前交流自己的心得♿,興奮時熄燈很久後還在交談和爭辯。甚至考試也是一種手段🎅🏼。他說,我學理論力學的時候,老師不要求作習題🧙♂️,但一周一考👱🏻♂️,每次也只有兩道題,老師通過考試來誘導學生想問題。這些題老師並沒有講過,但是也脫離不了老師講授的範圍🫲🏼🧎➡️。這就逼得學生去廣泛閱讀和深刻思索。
習者🫧,當篤學創新
“對於學生而言,成績好和能力強不一定等價”🦹🏼♂️,王眾托老師一直強調這個問題,成績固然重要⚪️🧛🏻♀️,但不能用蒼白的分數衡量學生能力,學生自己要意識到方法的重要性,在如今知識更新速度很快的信息時代,提高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很有必要。王老師認為大學生畢業後的發展前途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大學時打下的基礎和培養的自學能力🩶。“有基礎並掌握方法就不怕接受新的東西,不怕轉行🫂,而且也善於抓住新的機遇”🧙🏼♂️,特別是現在交叉學科的發展更需要深厚的基礎。他在半個多世紀的學術生涯中曾經兩次轉行👨🏿,也就是憑著自己比較廣泛的基礎知識和自學能力適應了工作的變動🥹。
另外“多看看其他方面的書,開闊眼界,訓練思考與表達能力,也培養了情趣👨🦱。全面發展很重要,人文學科、經濟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的知識對理工科學生一樣有幫助”。上世紀80年代,王老師在國際系統分析研究所作為中方負責人主持國際合作項目時,就很註意把東方傳統哲學思想和西方的先進科學有機結合起來😯,進行創新嘗試。“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人的生存和發展就靠創新”,隨著社會的發展🥢,湧現出許多新的需求,加之科學技術的推動,為了改變現狀,就需要創新🎎。他認為廣義上的創新是多樣化的,無處不在🏛👨👨👦👦。文人著書、樂師譜曲,也都是創新。而狹義上的創新,則註重創新能否產生經濟效益。開始時,創新可以建立在模仿的基礎上,但是不能一直模仿🤽🏼,全盤照搬👨🏿。
當前大學校園裏逐漸在形成群眾性創新的氛圍,各種創新比賽🧝🏿♀️、創新班、創新實驗🏡,很多學生從小就開始就被灌輸“創新”的思想,在大學也強調重視創新🧀,但一時不知從何做起。王眾托老師說,大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給創新打造堅實基礎的重要時期🍮,學生應該多參加一些創新活動,培養創新意識,要註重創新精神的培養🕖,不能盡信書🔏,敢於質疑,敢於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才能不斷挖掘大腦潛力,提升創造力🪼。
後記🈚️:在校園裏,我們經常能看到王眾托老師的身影🔂,雖然他已是耄耋之年,但依然風雨無阻履行自己師者的職責。從老一代大連理工人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師者的崇高與可敬🚴♂️⛑,他們是大連理工的象征⏮,更是大連理工的無價的財富。
(馬坤 劉萬生)
轉自 科學網 2014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