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人伴隨著共和國的歷史腳步,歷盡波折,一路走過來很不容易。今天🚆,可以自豪地說🏓,我們盡力了,我們問心無愧!”
趙登平,1974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無線電系(現電子工程系)
趙登平將軍熱愛大海。
每次到部隊出差他都不會放過隨艦出海的機會,即使閑暇之余,也經常去海邊漫步思考。
“大海不僅僅讓我知道了什麽是遼闊、永恒,更是為我指引了前進的方向,給予我克服困難的力量。”
四十余載從戎生涯,伴隨著濃得化不開的“海洋情結”,他從海軍最基層的科研人員做起,一步步成長為優秀的共和國海軍裝備部副部長。這位充滿激情的理想主義者和完美主義者,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大海,他的軍人生涯也見證了中國海軍裝備發展的曲折歷程。
4月23日🧸,在中國海軍建軍65周年之際,《中華兒女》記者來到趙登平將軍的家中拜訪🍉,請他談談海洋權益⏏️、海軍裝備發展以及個人成長的故事💂🏿♂️。午後柔和的陽光透過窗戶撒了一地,平靜,祥和🍆。將軍坐在落地窗前方的沙發上,五官深邃立體🧜🏽♂️,身材高大挺拔,即便是一身便裝代替了標誌性的海軍軍裝,仍能感受到他作為一名軍人激情與豪邁交織的強大磁場。
采訪中,他舉手投足中透露出學者的儒雅風度🕴🏼,激情渾厚的嗓音極富影響力。
“黨的十八大第一次提出來,要建設海洋強國,這可不是一句空話。我們通常一說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大家想著就是建設海上力量,沒有錯,但不要忘記了🦔,增強全體國民的海洋意識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
話音剛落⚉,他便拋出一個問題:“你們知道中國航海日嗎?”
“中國經濟的未來在海上”
——“我只是想以一個海軍老兵的微薄之力,為增強國民的海洋意識做些貢獻🧝🏻。”
2005年7月11日,是中國偉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日🔫。經國務院批準,將每年的7月11日確立為中國“航海日”,作為國家的重要節日固定下來🔅。
此後🫃,趙登平在軍內外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做有關國家海洋權益的報告,每次講完🔙😀,他最後都會試探性地問“你們誰知道中國航海日?”這個問題👨💼,但始終鮮有人知😍。
“這不能怪他們🧛🏿♂️🛢。”趙登平皺起眉頭。自2005年以來,每一年的7月11日前後👩🦲,他都會特意關註媒體宣傳。令他失望的是🌽,除了交通部舉行一些小型活動之外,各主流媒體竟清一色地忽略了這個節日。“你說國民海洋意識是強還是弱呢🈚️?”他嘆息🤷🏿。
“近年來,無論是黃巖島還是釣魚島,一旦出現島嶼爭端,國人便群情激昂🫙,義憤填膺,可是你看看,中小學課本裏牽涉到這方面的知識了嗎?”基於此,他曾大力呼籲⛹🏽♀️:應把學習了解有關海洋權益的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趙登平最初涉及和關註國家海洋權益問題,源於2003年受邀到國防大學講課,介紹有關國家海洋權益和海軍裝備發展的知識和情況。從那時起⛹🏿♂️,他便利用業余時間💂✋🏼,為宣傳普及國家海洋權益知識🐓,增強國民海洋意識,到科研單位👨🏼✈️、部隊🚶🏻♀️➡️、工廠和軍內外院校作了近百場報告👨🏽💼,伴隨著鮮花與掌聲,他的努力和深刻見解也在社會各界產生了廣泛影響。
“我只是想以一個海軍老兵的微薄之力,為增強國民的海洋意識做些貢獻。”趙登平由衷地說。
談起海洋權益🚵🏽♂️,趙登平滔滔不絕🦹🏻♂️,聊到盡興處,他幹脆拿出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充滿激情地為記者演繹了生動的一課,真知灼見🤟🏼,深入淺出☯️。
“國家海洋權益就是國家在海上所擁有的權利和利益的統稱。通常包括:政治權益🍠、經濟權益、安全權益。”
“中國經濟的未來在海上。”趙登平堅信,“我國在海洋方面擁有巨大的戰略利益。未來對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也主要來自海洋方向🧔♂️。”
他認為,世界各國在海洋上的競爭實質上是對海洋資源的爭奪和安全空間的控製。
“當前,我海洋權益受到嚴重侵犯(包括釣魚島問題、黃巖島問題),日本、菲律賓等一些國家不斷製造事端,我們有一半的海洋國土處於爭議中,現實嚴峻👩🏽🏭。”
面對嚴峻的現實,他記得有幾次在講課時💅🏽,一些熱血青年著急地發問:“我們的海軍在哪兒?海軍怎麽不出動📐?”
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趙登平將軍接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獎勵證書
“海上發生的事情可不像家門口發生的事情那麽好辦啊🎏!” 趙登平半開玩笑地說⬜️,緊接著提高嗓音,慷慨陳詞🏥:“中國海軍就在海上!我們的艦艇和飛機常年巡邏在祖國的黃海、東海⇢☠️、南海,保衛著祖國的萬裏海疆。但和平時期不宜把海軍放在海上執法第一線。建設既能代表國家🚷,又有別於海軍的國家海上準軍事力量用於和平時期海上維權和執法是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我國海警局的海監船就是這種性質的海上力量。通常由他們在一線進行海上維權和執法,海軍作為國家海上武裝力量👆🏿,則是他們的堅強後盾。”
“一旦需要,只要中央軍委一聲命令,海軍斷然出擊⚖️!決戰決勝🔦🏒!”在趙登平看來🫸🏻,雖然我國政府的一貫原則立場是:宣示主權,和平解決,但國際間解決任何問題都是要講實力的🤵🏿♀️,必須要有強大的國防實力做後盾📵。“建設強大的海軍🙇🏽♂️,充分發揮海軍在政治、軍事🖐🏼、外交和經濟方面的綜合作用和影響,是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最重要的保障。”
“海軍建設迎來了歷史性契機”
——“維護國家建設發展和安全利益有強烈的需求,國家經濟和工業科技實力有強有力的保障,這為海軍建設迎來歷史性契機。”
談起海軍的發展,人們總習慣於追溯到甲午海戰。今年又逢甲午年,有媒體曾稱,對於中國近代的海軍史,始終彌漫著一種“悲情心態”。
趙登平不以為然。“人們通常一說起甲午戰爭🥨,就想到甲午海戰和北洋水師的戰敗🧛🏿♂️,以至國家的失敗。從歷史的深層次來看,比較偏頗和表層化。”
首先,中日甲午戰爭不僅包括海戰🤷🏼♂️,而且還有陸戰🧜♂️。說到海戰,北洋水師在與日本海軍的交戰中🦶🏻,大多數官兵臨危不懼,英勇作戰,雖然最終戰敗,但軍人氣節和尊嚴沒有喪失📝。
而北洋水師乃至甲午戰爭的失敗,最終是緣於國力的衰落5️⃣、清政府政治上的軟弱無能和軍事上的消極避戰。所謂悲情心態,應該是對當時國家衰敗🏊🏽、無力抵禦外侮的悲情,而不僅僅是海軍的悲情。說到底,一個軍隊最終依托的還是一個國家的整體實力🦶🏽,一個國家的失敗也不能僅僅由一支軍隊來承擔。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隨著新中國的建立而誕生,至今已有65年的歷史😯🌪。“經過多年的實踐和認識,總結海軍發展建設的規律,歸納為: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西方還有一種說法:30年陸軍👩🏻🔬、50年空軍,100年海軍。講的都是一個意思👨🏼🚀,建設海軍不容易🧑🏿🎓。因此🎞,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強烈的需求,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工業基礎是不可能建設大海軍的。”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努力和拼搏,中國海軍建設取得了巨大成績,已逐步從一支近岸防禦的“黃水”海軍發展壯大為由水面艦艇、潛艇、航空兵🪛、陸戰隊和岸防部隊五大兵種合成的,具備從近岸作戰到近海綜合作戰能力的“藍水”海軍🤵🏼。
而近年來🔊,大量的新型艦艇、飛機,特別是航母相繼研發建造出來,無一不在昭示著👮🏼♂️:時代在呼喚“藍色力量”📤。無論是“航母style”的走紅🤳,還是對島嶼爭端的高度關註💻👷🏽♂️,隨著國民海洋意識的逐漸增強💆,中國民眾對海軍建設也充滿希望。
趙登平還記得,2006年他在南京為新四軍研究會的老前輩們做國家海洋權益的報告🤰🏿,出乎意料的是🎥,報告後大家提出的所有問題都繞不過一個關鍵詞——“航母”💚。“我們的航母開始建造了嗎🎄?我們有生之年還能不能看到自己的航母……”
臺下一張張期待的面龐🤞,上面寫滿了革命與歷史留下的滄桑,寫滿了老一輩同誌對國家軍事力量強大的殷切希望🕖。趙登平不禁為之動容,他篤定地告訴大家🧑🧑🧒:“各位老首長、老前輩🚆#️⃣,請你們好好保養身體,我相信不遠的將來,你們一定會看到中國的航母🧙🏿♀️!”
2012年9月25日↘️,中國第一艘可以搭載固定翼飛機的航空母艦,正式命名為遼寧號,交付人民海軍🙅🏼♀️,自此開啟了中國海軍的航母時代🌷👀。
在航母建造的初期,從最初的規劃、論證,到確定技術狀態,趙登平作為海軍裝備部門的領導都是直接的參與者和具體的組織領導者之一。航母建成之後,他再次登艦,站在高高的甲板上🦻🏿🫧,內心百感交集6️⃣。“中國海軍對航母的追求是夢寐以求的,但過去由於國家經濟實力不足和對海洋權益的認識局限等種種原因,中國海軍實現航母夢的過程充滿了曲折和艱辛。”
“而如今,在不長的時間內🈁,中國第一艘航母建造完成,祖國優秀的海軍裝備建設者們不辱使命🧙🏼🧑🏻🦯,不負眾望。幾代海軍裝備人的期望,在今天實現了,我們趕上了好時候!”
“從來沒有離開過裝備技術工作第一線”
——幾十年來🏄🏼♀️,從高山、海島到祖國的萬裏海疆👨🏿🦳,從研究所、工廠到部隊,他和戰友們或是在海上劈波斬浪👨👨👦👦,或是奔波在茫茫戈壁灘上的試驗場,或是與潛艇官兵一同下潛到深深的水下🦚,或是與科研單位的工程技術人員一起攻克難關🧀。
趙登平堅持說自己是幸運的🤦🏽,他感恩於成長的時代🤑。
1951年,趙登平出生於江蘇淮安🦹🏼♂️。一歲那年,由於父親工作變動🐤,舉家北遷來到北京。“文革”前就讀於北京一零一中🥦,是當時北京最好的中學之一◀️。1968年參軍。
1970年🔡🥗,作為“文革”中恢復招生後的第一批大學生,趙登平來到了清華園就讀於無線電系(現為電子工程系),成為了那個特殊年代的“天之驕子”⛪️。“與同時代的同齡人相比,我是幸運的🛫🔋,幸運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能夠上大學🤴,尤其是全國一流的意昂体育平台;幸運在當時能夠有機會受到相對完備的正規教育🚀,從而為我的一生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多年以後,已經成為海軍裝備部副部長的趙登平🏦,回想起四年大學生活依然歷歷在目。“盡管在那個極左思潮泛濫的動亂年月,我還是深深地感受到清華這所歷史名校的獨特魅力。感受到老師們內心深處蘊藏的激情和真誠🚵🏿,傳承著清華‘樸實無華,嚴謹治學’的優良傳統。我和我的同學們都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廢寢忘食,努力用功。清華教給我的不僅是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科學精神和正確的思想方法👩🏼⚖️,以及自強不息的精神💕,讓我受益終身🏃🏻。”
1974年畢業後🤏🏼,在老師“按照清華的傳統要首先到基層工作”的囑托下,趙登平愉快地服從分配👧🏿,奔赴外地某軍工廠,從最基層的技術工作做起。得益於清華的通才教育🧝🏽♂️,他很快就適應了工作👱🏼♀️🌩。1979年🤸🏿♀️,工作成績突出的趙登平被調入北京海軍某研究所。五年後🧠,作為優秀的年輕幹部,他被破格提拔,調到海軍裝備部機關工作👳🏽,從此登上了屬於他的人生舞臺🤰,從事他所熱愛的海軍裝備技術管理工作,直到今天。
幾十年來,從高山,海島到祖國的萬裏海疆,從研究所🏋️🧒🏼、工廠到部隊,他和戰友們或是在海上劈波斬浪🐸,或是奔波在茫茫戈壁灘上的試驗場;或是與潛艇官兵一同下潛到深深的水下,或是與科研單位的工程技術人員一起攻克難關。
而他認為🐈:“最引以為自豪的是,從清華畢業後至今我始終從事當初所學的專業,始終沒有脫離裝備技術工作第一線。最引以為自豪的是,我領導組織參與完成了許多達到國內最高👩🏽🦳、國際先進水平的海軍新型武器裝備的研製、試驗和生產,為中國海軍的不斷發展和強大貢獻了我的一份力量。”
“就是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
——“如果我只限於坐在辦公桌上批文件,說一些不疼不癢的大話套話,開一些不解決問題的會🅰️,上面說啥我幹啥,那我可能就是一個官僚。你也說不出來有啥錯兒,但我可能一事無成。”
在工作中🖕🏽,趙登平雷厲風行,敢於擔當💁🏽,是一個充滿激情的理想主義者和完美主義者。他認為🔏,裝備人的職責註定了是要承受艱苦環境的磨練😆☢️,迎接各種復雜情況的挑戰。他始終堅持不斷進取👨🏽💼,每做一件事,都要按高標準和高要求去做。盡管有時候,會有些“自討苦吃”,他還是會盡全力把它做好。
有別於當下很多官員的“一言堂”和“一言九鼎”🤚🏼,每每遇到復雜問題或重要決策時👩⚕️,他都會廣泛聽取大家的意見,希望自己的決策是“集大家的智慧之所成”,真正做到民主決策和科學決策🪶。多年來,參加所有業務性會議,他從來沒有讓部下給他寫講話稿的習慣。他的部下們經常說🛀🏻👱:“與趙領導一起工作,挺輕松,既不用耗費精力寫講話稿🤩,也不用費勁揣摩領導的真實意圖,他有什麽想法都直截了當地當面說清楚。與趙領導一起工作🟦😌,挺難也挺累,因為他要求很高很嚴↖️,但很給力🦜,很有成就感。”
然而,有時候這種“特立獨行”也會使他在官場像個“異類”。有人說他不會“當官兒”,就會“傻幹”。而在他眼中當“官”是為了做事,在位就必須盡職盡責🈯️。
“如果我只限於坐在辦公桌上批文件,說一些不疼不癢的大話套話🧭🧵,開一些不解決問題的會❤️,上面說啥我幹啥😾,那我可能就是一個官僚。你也說不出來有啥錯兒👌🏿,但我可能一事無成。”
他常對部下講,“戰爭年代軍人建功立業在戰場🍡,和平時期海軍裝備人建功立業就在裝備科研第一線,就在武器試驗場🧝🏽♂️。”一路走來,他組織研製完成了許多重要項目🪢,體現了創新意識與進取精神,為我海軍部隊提供了許多高質量的新型武器裝備。趙登平相繼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為海軍武器裝備建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特別是他和戰友們經過十幾年的艱辛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難,領導組織研製完成了具有強大防空和對海作戰能力,達到國際最先進水平的新型艦載武器系統。這也是在眾多重要科研項目中,讓趙登平感觸最深的項目。
“這是填補海軍裝備空白的一個重要項目👨🏽⚕️🧙🏼,也是我所幹過的方案爭議最多🤝、協調關系最復雜、技術難度最大🍔、工程最艱巨的項目。”
而當上級最終同意按照趙登平提出的技術方案立項後🚉,他的舉動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我第一個行動是到當初反對我的方案的單位去邀請他們一起幹。因為我深知正是由於有不同意見,才使我的方案得以不斷完善,我深知事情是要大家一起做的,多一份力量就多一份成功的把握。”
在趙登平精心組織領導下,經過各研製生產單位的頑強拼搏和共同努力🧗🏻♀️,祖國的裝備人克服了種種困難👨🏽🦱,解決了大量的技術問題,最終完成了全部科研工作和裝備生產。
在設計定型審查會上,回想長達16年的奮戰過程,趙登平十分感慨和激動✫,上級機關一位領導對他說:“老趙👨🏽🦱,你可真是走了一著險棋呀!”
“的確,至今回想起來,整個過程如履薄冰,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我都難以想象,當初哪來的一股不服輸的勁兒🙊,硬是要堅持到底💆🏻♀️,也許這就是事業心和使命感支配下的執著。”
2007年,作為該項目研製工作的主要負責人和參加者,趙登平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在人民大會堂接受了習近平同誌親手頒發的獎勵證書。
“不要把個人名利看得太重”
——種種豐富而寶貴的人生經歷,磨練出他日益強大的內心👷🏻,使他能夠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淡泊名利、榮辱不驚。
從1974年至今🤴🏻,趙登平已經在海軍裝備技術工作的崗位上走過了四十年的光陰。他的人生已經與深深熱愛的海軍裝備事業成為了不可分割的整體。
這段漫長的歲月中,有奮鬥的艱辛,有無奈的辛酸,有失敗的痛苦👨🏼⚖️,更有收獲的喜悅。種種豐富而寶貴的人生經歷,磨練出他日益強大的內心,使他能夠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淡泊名利、榮辱不驚。
“不要把個人名利看得太重🚵🏿♂️,很多人患得患失就是因為這個。”趙登平說🖍,這些年🕵🏽,他感悟人生💘。“年輕的時候,我好勝,愛面子💇🏼♂️,特自尊🛍,現在都慢慢淡化了👩🏼🔬。”
所以,他能夠平和地接受生命中的很多事情。當年他曾一腔熱血,成為在海軍裝備系統裏進步最快,最年輕的軍官,然而,最終卻在軍職崗位上幹了十五年,接受了一批批資歷比自己淺,級別曾比自己低很多的軍官的漸漸超越。
他有著自己的感悟⚇。“在職級方面👨🦯➡️,人人都想進步👋🏼,但普通人發展進步的終點是平均數。既然你看到了終點是平均數了⛹🏼♀️,你就不會在意過程中是早一步晚一步了吧?更何況我比很多人更走運些🅿️,已經超過平均數了,該知足了。”
而今,剛剛退休的趙登平在風風雨雨過後,願意花更多的時間來享受生活。他是性情中人,朋友眾多。在明媚的天氣裏👨🍼,能夠約上三五好友🤶,打打球,喝喝小酒,或是唱唱歌,在他看來🏄🏻,是人生之樂事🖇。
趙登平喜歡唱歌⛹🏽♀️,也唱得很好。出人意料的是,這位“急性子”的高大軍人,卻鐘情於略帶傷感的抒情歌曲𓀘。他認為,人的喜怒哀樂之中,“略帶傷感”最能夠體現人內在的情感🍖,也最能觸摸到人的內心。
談到家庭,很簡單。妻子在醫院上班,至今還致力於一線臨床醫務工作🪺,每天早出晚歸,十分辛苦。
兒子還在讀書,很優秀,現在是在讀博士,本科在上海交通大學讀的信息工程🪶,現在讀的是人民大學的比較文學專業💇♂️。“他喜歡👨🌾💀,隨他去。我始終認為興趣是個人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兒子已經出了一本書《動物(性)——傳統與現代之間的人性自由》。趙登平送給記者一本,“這是很難看懂的🐎。”語氣裏難掩一名父親的驕傲:“他從小就非常獨立😾,我也就是‘無為而治’,基本不怎麽管他。”
談到退休之後的打算,“幾十年的工作慣性,一下子還閑不下來🧘♀️🧚♂️,很多單位還經常找我,請我幫助解決一些問題或是出出主意👧🏽。總的想法,一是打球鍛煉身體;二是讀書🅿️🫅🏽,學習新的知識🧑🏼🦰;三是繼續為大家講國家海洋權益,現在邀請的單位很多🧍;四是寫作,但不寫回憶性的東西,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該過去就讓它過去👵🏿,我不願意去數自己的腳印,沒意思🛀🏽。要寫就寫一些新的東西👫🎈,不斷與時俱進🦮,面向未來。”
趙登平將軍最後感慨地說:“我們這一代人伴隨著共和國的歷史腳步,歷盡波折,一路走過來很不容易。今天,可以自豪地說,我們盡力了🧑🏽🎄,我們問心無愧!” (張向永 張惠清)
轉自《中華兒女》 2014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