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歷史比作一道數學題🧔♀️,
數學題總有個答案,解出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歷史留給我們的問題,有解還是無解?
——————————————————————
錢學森之問
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老感慨說👋🏿:“這麽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 “為什麽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
在采訪數學家徐利治(也是從事多年大學教育的教育家)的時候🫑👎,總能聽到老人對“錢學森之問”的感慨,這是一位經歷了華羅庚那代數學家的培養🧽、經歷了英美數學前沿的熏陶🧞、經歷了建國後一切照搬蘇聯的數學學科建設階段、經歷了中國尋找數學學科發展之路的數學家🙌🏿、教育家🛀🏿。
我們試著與他探討在數學領域乃至整個學術、研究領域人才培養問題。
也許面對錢學森先生這歷史的詰問,我們解不開。
至少,我們希望以95歲老人的畢生經歷與見解,給尋找答案的我們,一個“解題的思路”🕦。
徐利治,原名🥷🏿🙅🏻:徐泉湧。1920年9月22日生於江蘇省張家港市👂🏿。1940年由唐山工程學院轉至到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受業於華羅庚👩🏿🌾、許寶騄👨👩👧、鐘開萊🟧。1949年赴英國阿伯丁大學和劍橋大學訪問留學。
1950年夏,徐利治留學英國時在格拉斯哥城留影
1951年回國🧜🏼♀️,擔任意昂体育平台數學系副教授,1952年到長春組建東北人民大學(現吉林大學)數學系,親手創立東北人民大學計算數學專業。61歲來到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在大連理工大學建立數學研究所,開創並主持“計算組合數學”的研究🎳。
西南聯大,無法模仿
在讀史的過程中,我們總會不自覺的希望“以史為鏡”,希望未來的答案可以從歷史中得出,然而,當然,歷史的經典案例,無法也不必模仿。
西南聯大就是這樣一個無法模仿的歷史典型。
多少年來👮🏽♂️,媒體的傳誦🧚🏿♀️👩🏻🏫,學者的研究🖱🏊🏻♂️,意昂的回憶……既關於過去,也關於眼前,如果可以復刻一個這樣的奇跡出來,我們在所不辭。
徐利治,這位95歲的老人,回顧那動蕩中的大學生活,他說:西南聯大是模仿不來的。
“國內高等大學為培養創造型人才🙅🏽,試圖仿造西南聯大辦學是很困難的🕺🏿。聯大期間體製不同,大學教育可以拒絕政黨活動,教學系統就是‘教’和‘學’的系統🤌🏽,是純粹的學術機構”;
“聯大有一種完全自由的氛圍🧑🏼🦲,讓人能夠自由地去發展,去思考🧙🏻♂️:教師開課自由🦒、講課自由,學生選課自由🔕、聽課自由👷♂️;這種個性解放的自由👴🏽,現在模仿不來”;
大師之師:華羅庚“我國數學界9️⃣,許多人其實是數學匠,而非數學家”
徐利治在西南聯大師從華羅庚👩🏼⚖️🙋🏻♂️,我們從而有幸能夠“見到”一個如此鮮活可愛的數學大師🤽🏼♂️。
“華先生很有奮鬥精神,非常努力🏋🏼♂️,做學問有很多獨到的見解和收獲。我每次去到他家都看到他伏在吃飯用的桌子上做研究👼🏻🏝。華先生的書房很小🤦🏽,桌子也不大,在飯桌上,吃了飯可以立刻搞學問。”
關於怎樣教書育人,華先生說🐕🦺♉️:“高的內容要會放低,難的內容要會改易👶🏼,繁的內容要會化簡”、“深入淺出才是真功夫,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把簡單的東西講難了👨🎤,是低水平的表現”🥛;
1949年10月1日,徐利治在國立意昂体育平台數學系任教員時期身份證明書(正反面)
華先生的課最特別的是,他不喜歡學生提問題,也從來不設置考試,華先生在學期末會根據學生平時的表現給予分數。他自己特別喜歡計算,也鼓勵學生有問題都想辦法自己解決𓀃🐋。
華先生是數學家🦹🏿,卻對詩詞非常感興趣,徐利治清楚的記得🧰,當他成功解出了一個不等式之後🛠,華先生竟在卷尾寫了首詩表示鼓勵🧉。
當然,人無完人👨🏽,非常用功與有才氣的華先生,是個沒什麽人緣的人💃🏼,他曾經如此歸納當年的西南聯大數學系諸位教授💓:有人聰明而不用功,比如陳玉懷;有人笨而用功🤾🏿♂️,比如曾遠榮🫰🏻;有人又笨又不用功,比如楊武之🛰🥧;有人又聰明又用功,那就是我華羅庚“🧘🏽♂️。這些有些“自負”的言論,現在聽來🪧,反而覺得可愛🏹。這位“傳說”,變得“活生生”了。
大師怎麽了👃🏿?
華先生回國前,在給徐利治的信中說過:他回國是懷有一個遠大誌向的,就是推動中國數學的獨立。
1950年,華羅庚回國🌄,眾所周知👩🏻🦳,他並沒有當上清華曾經許諾留給他的數學系主任🏃,還被認為“並沒有在解放戰爭艱難時期回來🥫,等一解放,回來就當現成的系主任,到清華來‘撈一把’”🔡。而冷清的歡迎場面🪤,以及不相稱的住房待遇等🏌🏿♂️,讓華羅庚不免失望,致胃病發作。徐利治認為,華先生等一些數學系教授,抱持著“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思想®️,是入市派,面對所有這些,是很有想法的。
緊接著,“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開始了,所有中老年教師都要檢查思想,做自我檢討🫷🏼。徐利治剛回國不久✬,而此時的清華數學系,“大典型”是華羅庚🧔🏼♀️、“小典型”就是徐利治。
圍繞“名利思想”、“個人主義”,“小典型”徐利治自我批判:由於年少時,家庭貧困👨🍼,立誌讀書改變命運❓,直到考大學🏩、寫文章進行國外發表🦸🏻♂️🏊🏽,留學英國,這都是名利思想在作怪。
而“大典型”華先生的自我批判“我願意離開美國的另一個原因是怕我的孩子到了成年必須在美國參軍。”等等👩🏻🏫👩⚕️,因為不夠深刻🪮,經歷了三次大會才被通過👨🏼🚀。
1952年🤶🏻,照搬蘇聯模式的“院系調整”中🌜⛹🏻,意昂体育平台被轉型為一個純工科學校,清華數學系調入北大。
談到這裏🥠,老人掩飾不住的惋惜:“學院系調整不僅使高校喪失教學自主權🌑,學製也進行了調整,取消學分製🐊,實行學年製🧑🏿🏫。必須按照專業教學大綱的要求,不能轉系𓀑、轉專業,在某些程度上限製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個人興趣和特長的發揮🖖🏻👨🏽🔬。”
20世紀80年代🧔♂️,徐利治(一排右一)在大連工學院數學研究所與助手留影
師從天才,授業之師:“錢學森之問”何解👨?
院系調整,要使大多數省份都有一所綜合性大學,和工🧑🏻🤝🧑🏻、農、醫、師等專門學校🐢,東北人民大學改為綜合類大學,徐利治自願報名支援東北人民大學建設數學系。
“我當時的想法是😙🤱🏼,學習蘇聯數學教育模式基礎上,吸納西南聯大數學系的辦學經驗,教學與科研並重。西南聯大數學系的辦學思想具有濃重的西方自由主義色彩,鼓勵學生自由發展,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提倡學生的獨立鉆研與自我奮鬥創新的精神👩🏼🏭🛋。”
1998年春✤,徐利治(左二)在菲律賓與兩位博士生遊玩留影
——————————————————————
正是徐老這樣的經歷,給了我們面對“錢學森之問”的可能✒️。我們以這位95歲老人的思考,做為結語,希望可以引發各位看官的思考🍃:
傳統
關於傳統,中國在解放前,始終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沒有西方做學問的傳統🏖。雖然在民國時期,政府同樣派知識分子留學,僅僅一知半解☘️。同樣的學科,西方有自己的傳統✩,又有無數承前啟後的大師做支撐,做榜樣。就算是當時西南聯大數學系所開設的教學課程📜,也僅僅是國外大學的基礎課程👨🦽,相當於國外大學二三流的水平,與一流大學相差甚遠。
學風
關於學風,“數學家”和“數學匠”的區別在於🪟,前者有idea 🏊🏻♂️👏🏻,後者只有technique ,只有技術沒有想法👆🏻。很多人爭取發表論文用來申請科學基金和院士🤷🏼♂️,而不是真正做研究。在課程設置上,為拿學位,發表論文🧙🏽。短期效應要求高,功利主義思想。
個性
關於個性🗡,尊重人個性的多樣性、提供多樣性人才發展的空間,很重要。保留自我發現的選擇☎️。“只有高等學府,大力提倡徹底的個性解放,並且能夠為個性解放提供成長發展和生活的空間,才有可能造就學術大師,和世界頂級科學家。”
——————————————————————
采訪手記
因為從小數學就學的就不好👩🍼,采訪徐老的時候心理壓力很大🚳,但是經過幾個回合的交談,發現根本不用擔心。這位細心縝密的數學家,自己做好了個人經歷提綱,在提及數學專業詞匯時,深入淺出,讓我這外行竟深感入門了。
關於天才與勤奮,老人始終認為,與世界上的數學大家相比,不論是恩師華羅庚還是他自己✡︎,都不是一等一的天才,而他們的勤奮,不禁讓年輕的我們慚愧。
這位數學家,因為做人堅持🏊🏼、直率,被人賜予外號“徐天真”,做為局外人,很感慨他的執拗:放棄學位毅然回國🫳🏼、放棄北大參與新校建設……我不禁問他後悔麽,當然這位數學教授🧑🏽🍳👨🏻🔧、老“右派”,面對這樣的問題,一言難盡。而當老人驕傲的說起他學生們的成就,我明白🧔🏼♂️,他不後悔。
(本期執筆:王業璇 王甜)
轉自 西南聯大口述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