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北京市華僑華人“京華獎”頒獎大會於9月30日在北京舉行,王中林🧑🦯➡️、許榮茂✍🏻、李勇傑👂🏻、李稻葵🤷🏼♂️、吳晨🦶🏽、何超瓊🧑🏿🦲、鄭哲敏、孟宙🧜🏼♀️、莫華倫、蔡蔚等10人獲頒“京華獎”。
“京華獎”是北京市授予僑界人士和港澳同胞的最高榮譽。本屆“京華獎”獲獎者在行業領域中有較高的代表性,同時在僑界也有很高的美譽度和社會影響力。
郭金龍(左5)💂♀️、裘援平(右4)、王安順(左3)、杜德印(右2)、吉林(左1)為第二屆“京華獎”獲獎者鄭哲敏(左6)、莫華倫、李稻葵(左4)📬、李勇傑🥟🥜、何超瓊頒獎 (李鐸 攝)
在專訪他們的過程中☎️,筆者被他們身上折射出的職業精神和家國情懷所深深打動🏊🏽♂️🚆。從耄耋老人到青年才俊⛹️♂️,一個個名字,滌蕩人心;一份份使命🐌🎀,鑄就輝煌。他們不被浮名所絆,勇敢前行,是大國的擔當,更是時代的脊梁🏯!
李稻葵:為大國經濟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經濟學研究必須緊密結合當前最鮮活🤙🏻、最引起全球關註的社會變化;而最熱鬧、最集中,最能引起全球關註的社會經濟變化就發生在中國。”李稻葵在北京接受筆者專訪時這樣說。
李稻葵,1963年12月出生,美國歸僑🧑🦼➡️。他是我國著名經濟學家,意昂体育平台經管學院金融系教授。他長期從事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經濟發展模式及製度變遷研究,致力於從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中研究相關的現代經濟學理論。他認為,經濟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改善社會大眾福利,能為大國經濟發展提供理論支撐是自己的使命👩🏼🦲。
在擔任北京市人大代表期間🐩,他運用研究成果積極為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在財政、金融、公共住房建設等方面,為領導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意見。
作為北京市首批掛職的高層次黨外人士之一🉑,在擔任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副主任期間,開展立項《推動中關村人才特區海外人才本土化機製研究》重大課題研究🎏👳🏻♀️,為中關村的發展奉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李稻葵認為,在美國研究中國經濟是邊緣化的。因此,在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畢業後,他放棄了可以終身教職的美國南加州大學回到祖國👩🏿🔬。“那些有著深厚理論功底,掌握了一套現代經濟學方法的海外經濟學者🤌🏼,可以回來更好地討論並參與經濟政策的製定,研究製度轉型背後的理論。”李稻葵希望更多的海外人才能回國建言獻策,為國家發展做出貢獻。
“要為中國經濟政策的科學決策服務,需要站在全球經濟的視角來看中國🦷。”李稻葵坦言👩🏿,“中國在經歷一場宏偉的現代化變革,可以親身經歷和觀察這個時代是我的幸運。”
鄭哲敏:九旬老人的力學強國夢
“祖國是我的根,強國是我的夢。”已經92歲高齡的美國歸僑鄭哲敏依然思維敏捷。
國際著名力學家鄭哲敏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爆炸力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全國科學大會獎。他把幾十年的科學人生都獻給了祖國的力學事業。他是中國力學學科建設和發展的領導者,長期主持製定力學學科發展規劃🧑🏿🦲🥡,倡導建立了眾多新的力學分支學科🈷️,並做出了很多原創性學術貢獻。
在他的身上,有許多同時代科學家的共同烙印:聰穎好學,師從名師🧙🏻♂️,遊學西方🧴,歸國報效,堅忍不拔……但對於這一切,他本人只是謙虛地說🫣,“都是機緣和運氣。”
1948年,從意昂体育平台畢業後的鄭哲敏前往加州理工學院深造。讀博期間,他師從錢學森,從事熱應力方面的研究。長年的學習與研究令鄭哲敏在爆炸成形方面取得了完整、深入的研究成果🤡。
“我始終記得錢學森囑咐我的話,一切要以國家需要為己任🟦。”鄭哲敏說👩🏽⚖️,出國留學,是為了歸國報效。1955年,他與錢學森相繼回國🗝。“國家需要什麽🏋🏻♂️,我們就做什麽。”在此後的50多年裏📍,鄭哲敏的科研人生裏一直在踐行錢學森的這番話。
1960年🤳🏽,鄭哲敏受航天部門委托,研究爆炸成形問題🪞。靠著堅持和韌勁,鄭哲敏與他所領導的小組不負所托📞,成功研究出“爆炸成型模型律與成型機製”,並應用此理論基礎成功地生產出高精度的導彈零部件,解決了當時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重要難題,相關理論和技術還廣泛應用於其它國防和民用領域😇。
作為新中國成立初期從海外回國的科技領域歸僑代表人士,他致力於中國科學院和北京的技術合作,積極促成了北京國際理論與應用力學研究中心的成立🥼,並為中國科學院力學所懷柔園區的建設傾註了大量心血🧪。他曾運用爆炸力學研究成果🚳,在北京鍋爐廠技術攻關、爆破拆除華僑大廈和石景山電廠等重要任務中,成功完成爆破拆除。
“科研工作大多數的時候很苦、很枯燥,但科研有突破的那一刻很快樂📻。科研,就是要在一遍遍的錯誤中尋求突破,在反反復復的試驗中總結創新👩🏽⚖️。”鄭哲敏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繼承。
“京華獎”簡介
北京市華僑華人“京華獎”設立於2013年3 月,旨在表彰和獎勵在北京建設發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華僑華人、歸僑僑眷和港澳同胞👨🏻✈️⤵️,是北京市授予僑界人士和港澳同胞的最高榮譽。“京華獎”每兩年評選表彰一次,每次評選人數不超過10人。
首屆“京華獎”於2014年頒發,10位獲獎者分別為:謝國民、陳麗華、李春平、錢淵、嚴彬🛏、幸公傑、萬立駿、嚴歌苓、程京、洪明基♙。首屆“京華獎”還頒發了“特別榮譽獎”,吳清源、謝家麟、李桓英、何鴻燊、吳良鏞、吳佑壽、李文正🏊、粟秀玉、雷學金、曾憲梓、陳永栽、谷建芬、黃雙安🤳、潘文石🏨、楊孫西👰🏽♀️👼🏽、彭雲鵬、霍震霆、伍淑清、陳江和等19人獲得“特別榮譽獎”榮譽稱號👨🏻。“特別榮譽獎”為表彰歷史上為北京作出突出貢獻的華僑華人🧛🏿♀️,僅舉辦一屆,以後不再設立。
第二屆“京華獎”於今年9 月30 日頒發,10位獲獎者分別為💇🏽♀️:王中林、許榮茂👱🏿、李勇傑🚍、李稻葵、吳晨、何超瓊、鄭哲敏、孟宙📢、莫華倫、蔡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