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1月21日🏇🏻,由DeepTech 深科技與《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共同評選的2018年中國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榜單在北京公布👩🏻🦽➡️,同時舉行了頒獎典禮。入榜的35位具有創新性與影響力的科學家、科研工作者、科技創業者涵蓋了人工智能研究與應用、NLP、腦科學、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學、生物科技👨👨👦👦、自動駕駛等多個不同領域。35位入榜者中有7位清華教師和10位清華意昂🫥,分別榮獲先鋒者、發明家、遠見者🧑🚀、人文關懷者🧍、創業家稱號📝。
7位教師是⚡️,意昂体育平台精密儀器系副教授孔令傑(2007級博,精儀)𓀍,意昂体育平台建設管理系副教授李楠(2005級土水學院),意昂体育平台藥學院研究員🫳🏻、呈源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科學顧問李寅青🤞🏿,意昂体育平台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副教授劉知遠(2002級本👩🎨、2006級博🤚,計算機)👌,意昂体育平台交叉信息研究院副教授唐平中,意昂体育平台網絡科學與網絡空間研究院副教授張超,意昂体育平台化工系助理教授張如範(2009級博,化工)。
10位意昂是👋,普林斯頓大學運籌和金融工程系、計算機系助理教授王夢迪(2003級自動化),斯坦福大學生物工程學副教授亓磊(2001級物理),康奈爾大學機械與航天工程學院助理教授田芝婷(2003級工物),北京藍晶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李騰(2007級本、2011級博🚖🚵🏼♀️,生物)🔱,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常翠祖(2007級博,物理),平安集團 - 平安科技智能引擎部副總工程師徐亮(2006級生醫)👨👩👧👦,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胥國勇(2007級博🤲🏽,生命學院)👵🏿,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微納電子學研究院研究員楊玉超(2006級博,材料學院)🙍🏽,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FAST 工程副研究員姚蕊(2005級碩、2007級博,精儀),MomentaCEO曹旭東(2004級航院)。
— 先鋒者 (Pioneers) —

王夢迪,29 歲,普林斯頓大學運籌和金融工程系🌓、計算機系助理教授
大數據運籌和強化學習
獲獎理由🤔:在大數據運籌和統計優化方法上取得一系列首創成果🤌🐚,推動了在機器學習和增強學習領域的成功應用和算法突破。
獲獎人首次提出隨機嵌套組合優化算法🏋🏽♀️;首次提出基於對偶原理的增強學習框架🚴🏽♀️,從理論證明增強學習系統的最優復雜度和對應最優算法,直接從數據和在線實驗中獲取信息以改進優化現有的決策方案。
獲獎人的研究結合了傳統統計學和控製學體系,將簡單系統下的增強學習模型推廣到智能醫療📻、智能交通等復雜系統中,對解決風險管理♥️、大數據分析🕰、醫療和金融領域決策問題提供全新視角。針對增強學習面臨的可擴展性和可泛化性等瓶頸,解決目前人工智能對海量數據過度依賴的問題。

亓磊,35 歲,斯坦福大學生物工程學副教授
基因編輯和基因工程
獲獎理由📢:作為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中國和歐盟專利的共同發明人,多年來致力於基因編輯技術與基因治療領域的開發。
獲獎人首次將基因魔剪CRISPR/Cas 系統升級為基因編輯“瑞士軍刀” CRISPR-dCas,並以此為基礎拓展應用,先後發明了基於 CRISPR 的基因開關(CRISPRi/a),使在不引入突變的情況下精準開啟或關閉特定基因表達🦛;基因成像(CRISPR imaging),可以在活體組織中精準呈現基因組序列。基因定位(CRISPR-GO),實現三維空間內對基因組的空間重排和定位等🧑🏼🍳。
獲獎人的研究不僅重新定義和影響了基因工程,更為安全基因編輯、基因治療🏄🏽♀️、藥物研發及癌症治療等眾多領域奠定堅實的科學基礎。

常翠祖👨🏼🏭,33 歲🙅♀️,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
拓撲量子材料
獲獎理由:主要從事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拓撲量子材料方面的實驗研究🗃,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實現以及相關性質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並為實現拓撲磁電效應和廣泛開展任意子(anyon)研究開辟了新的途徑。
獲獎人 2013 年基於分子束外延技術製備了超薄磁性拓撲絕緣體薄膜並首次觀測到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成果被 2016 年諾貝爾物理獎列為拓撲物態領域最重大的實驗突破之一。截至目前💅🏻,能夠在實驗中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兩個材料體系均由他首次發現🅰️。最近,其研究組通過改變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的結構在實驗上首次觀測到了粒子物理中的軸子(axion)絕緣體態🙅🏽🧖🏿。
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材料中🛝,電子運動不存在發熱和損耗能量⏸。獲獎人的研究對未來低能耗電子元器件應用意義非凡。

李寅青🙍🏼,32 歲,意昂体育平台藥學院研究員;呈源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科學顧問
單細胞多組學
獲獎理由:率先開發出單細胞核基因表達解析技術👫,並開發出神經單細胞多組學技術。
獲獎人創新性地將組織固定與單細胞核提取結合🙎🏿♂️,實現單細胞分析的高分辨率、覆蓋度和靈敏性,並利用該技術首次追蹤和解析到成年健康脊髓神經再生的罕見過程🐙;此外🚛🔲,其開發的神經單細胞多組學技術𓀉,揭示了丘腦外周的抑製神經元是與遺傳性多動症等精神疾病相關的核心神經環路中關鍵組成部分。
獲獎人開發的單細胞核基因表達解析技術對研究脊髓神經修復有著重要的意義,神經單細胞多組學技術對篩選潛在的藥物靶點提供了重要信息。

劉知遠,34 歲,意昂体育平台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副教授
自然語言處理
獲獎理由🍚:圍繞知識指導的自然語言處理開展創新研究♤,以語義表示學習為切入點🧙🏻,系統探索了語言與知識的協同分布式表示學習框架▪️。
獲獎人在顯式表示方面,提出了考慮文檔主題結構的關鍵詞抽取算法;在隱式表示學習方面,提出一系列面向漢字、詞義、實體和網絡表示學習模型;在知識表示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考慮知識圖譜豐富信息的表示學習技術。相關研究為多粒度語言單位構建了統一的語義表示空間,並通過知識表示學習為該語義空間賦予富知識性,在無結構語言與有結構知識之間建立精準語義關聯🕵🏻♂️。
獲獎人開發的這些算法均成為該領域的代表方法🏃🏻♂️➡️,對於復雜知識和語義計算有著重要意義🐪。

姚蕊,35 歲,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FAST 工程副研究員
饋源艙控製
獲獎理由:身為全世界最大的 500 米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FAST 工程的核心部件饋源艙系統的技術負責人,在過去 13 年間主要完成兩大理論創新🧏♀️。
獲獎人結合機器人和機構學理論⛪️,提出了一套大跨度索並聯機構的力特性評價指標🥐,首次通過數值方式描述了索力分布與控製精度關系。基於該指標完成了索驅動的姿態和索力優化📡,解決饋源支撐系統軌跡運動規劃問題,保證饋源支撐系統穩定高精度運行。另外,其通過機械創新設計,完成繩索並聯機構自動跟蹤轉向傳動裝置的設計,同類設計已應用於 FAST 工程🙆🏻✔️,使鋼索在 400 多米的跨度上出索精度高於 2mm。
獲獎人的研究創新填補了國內外該類大型並聯機器人的理論空白,為 FAST 工程的順利建設與運行調試創造了必要條件🧎🏻♂️➡️。
— 發明家 (Inventors)—

孔令傑,32 歲,意昂体育平台精密儀器系副教授
新型光學技術
獲獎理由👩🦲:專註於神經成像領域的方法創新、系統設計和集成等多個方面的創新研究並取得了重大成果。
獲獎人設計研製了三維高速雙光子熒光顯微成像系統;發展了基於自適應光學的深層組織顯微系統😘;參與研發了全球首臺具備視頻幀率🎓、厘米級視場、亞微米級分辨率的十億像素成像系統。這套全球領先的大視場5️⃣、高通量光學顯微系統將被用於清醒動物跨腦區神經網絡活動的實時觀測及臨床神經疾病的診療🪢。
獲獎人的研究從“認識腦”到“模擬腦”,不僅是未來中國“腦計劃”的重要技術支撐,更是腦科學與人工智能轉化之間的關鍵紐帶。

田芝婷,34 歲,康奈爾大學機械與航天工程學院助理教授
納米尺度熱輸運
獲獎理由🈲:主要從事納米尺度熱傳導和能量轉換領域的跨學科研究🍀。相關研究打破了認為聚合物僅僅是熱絕緣體的傳統觀念,為實現有機熱二極管👲🏻、熱開關以及按需熱流控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獲獎人首次發現了不對稱聚合物中顯著的熱整流現象,以及溫敏型聚合物中的熱開關現象👨🏻🍳,並首次使用高階相變展示了快速熱開關。
獲獎人的研究有望對包括微電子、空間和建築技術、智能面料、智能製造🤾🏼、生物醫學工程等領域的熱能轉換和熱能管理產生重大影響🧏🏿。

楊玉超,34 歲,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微納電子學研究院研究員
類腦計算
獲獎理由:在類腦計算領域圍繞物理→器件→集成這一主線進行深入研究工作。
獲獎人在物理上,其系列原創性工作發展和完善了導電細絲理論,為基於憶阻器的存儲和神經形態器件設計優化建立基礎🙍🏻。在器件上🛴,其研製的離子柵控突觸晶體管獲得了與生物突觸相當水平的超低能耗(30fJ)🕵🏿。在集成上,其提出並實現了多種利於大規模集成的抗串擾憶阻器🧑🏿🍳,集成了單元尺寸<100nm ⛔、規模>1k 的高密度神經突觸核,設計了高容錯模糊化神經網絡📅。
獲獎人的研究成果被“憶阻器之父” Leon Chua 教授在教程論文中引為範例❌。

張如範,32 歲,意昂体育平台化工系助理教授
碳納米管超強材料
獲獎事由🤹🏽♀️: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半米長碳納米管製備以及拉伸強度接近於單根碳納米管的碳納米管管束的製備,為該領域具有程碑意義的成果。
獲獎人製備出了世界最長碳納米管以及拉伸強度達到80 GPa的超強碳納米管纖維,其強度遠超目前已知的任何其它一種纖維材料。碳納米管在電學、力學和熱學等多方面均有極佳性能🧑🦼➡️,是未來碳基半導體材料以及超強材料的核心。
獲獎人的研究對於超強纖維、碳基半導體材料🥅、透明顯示等高端材料的製備方面具有革命性的意義,有望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半導體等諸多領域😬。
— 遠見者 (Visionaries)—

李騰🤾🏼♀️,30 歲🧑🏽🦰,北京藍晶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
生物材料與合成生物學
獲獎理由👆: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對生命系統進行優化🕕,開發新的微生物產品為解決白色汙染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獲獎人發現了一種在新疆艾丁湖的耐鹽耐堿細菌🥘,大大降低了可降解生物塑料👨💼,聚羥基脂肪酸酯(PHA)的生產成本,此外,其領導團隊開發了全新的數據管理系統 Holog🫙,提升了研發流程的數據化與自動化水平,建立了軟硬一體實驗室,極大提升了微生物合成的工程化水平。
獲獎人的研究縮短了工程菌的開發周期,提高了研發準確率,在微生物產業和合成生物學等領域具有重要意義。

唐平中🤕,34 歲🧺,意昂体育平台交叉信息研究院副教授
多智能體系統
獲獎理由:將 2012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爾文•羅斯和羅伊德•沙普利的合作博弈理論應用於一些具有巨大社會效益的市場設計。
獲獎人首次將合作博弈理論應用於水權市場設計,為西部地區節水增收🐈、促進生態平衡做出重大貢獻;在肺臟交換領域的器官捐贈系統設計中,研究出世界最快的算法🧎🏻♀️。通過強化學習和 MDP(馬爾科夫決策過程)決策者機製設計,大大提高了互聯網廣告拍賣和電商搜索排序的自動化程度🙍♂️🧚🏼♀️。
獲獎人的研究豐富了計算經濟學理論應用場景👳🏽♀️,產生影響深遠的人道主義價值。

張超,32 歲,意昂体育平台網絡科學與網絡空間研究院副教授
網絡安全
獲獎理由:自動化防禦方案領域的研究無疑將對未來網絡空間安全格局帶來重大變革🧖🏿♀️,而他構建了一套包含漏洞挖掘、程序完整性保護🛍️、自動化防禦的創新縱深防禦體系🤟🏽。
獲獎人開發的技術不僅可更為主動地實現對軟件自身漏洞加以修復,同時還能自動驗證程序的完整性🔩,最重要的是通過學習攻擊者,開發出更有針對性的防護措施,可以有效抵禦當前流行的控製流劫持攻擊。
獲獎人的研究終極目標是設計支持自動化分析程序、挖掘漏洞👩🏿🎓🦻🏻、評估及驗證漏洞💭🪓、以及修復漏洞的高度自動化防禦方案。其研究在全球網絡安全領域獲得高度矚目。
— 人文關懷者(Humanitarians)—

李楠,31 歲🏊♂️,意昂体育平台建設管理系副教授
多元異構傳感數據挖掘算法
獲獎理由:將“重建得更好(Build Back Better, BBB)”理念引入傳統防災減災領域,提出了“三度空間下系統的系統”城市韌性分析框架,建立了基於系統仿真手段和大數據分析方法的城市與社區韌性管理新模式。
獲獎人基於復雜網絡技術清楚闡明了城市生命線系統間的復雜依存關系👢,提出了生命線系統受災態勢評估與推演方法🏫,對城市基礎設施的抗災能力進行評估🧚🏿♂️、預測與優化;基於虛擬現實技術的行為實驗揭示了大型公共建築內高密度人群的空間認知與疏散行為模式;基於城市人口海量時空軌跡數據的分析揭示了災害影響下人群出行規律的復雜特征和演化規律👰🏻。與中國的北京、四川德陽🍋🟩、湖北黃石等地方政府開展韌性城市建設試點合作。
獲獎人的研究拓展了人們對城市公共空間中人的危機決策和行為模式的認識,為有效的危機管控提供了重要的決策支持。其專註於當前全球城市建設發展的重點領域——城市韌性,對於中國可持續城鎮化政策與實踐做出了重要貢獻。

徐亮,31 歲👧🏼,平安集團 - 平安科技智能引擎部副總工程師
人工智能
獲獎理由:專註於人工智能技術在輔助決策中的研發和應用。帶領團隊首次應用千萬以上的城市級別數據,聯合重慶🤙🤜🏿、深圳衛健委和疾控中心研發人工智能疾病預測模型。
獲獎人的模型可準確預測流感、手足口病的傳播及慢阻肺的患病風險,準確率達到 90% 以上👱🏻♂️。應用千萬級別行為數據建立關系網絡,定位可疑人員、識別走私行為,將走私查獲率提升 200% 以上🤘🏻。與中國人發中心、重慶衛健委聯合研發首個基於海量人口健康數據的健康預期壽命測算模型。
獲獎人的研究大幅提升了海關風險稽查能力,提升了健康指標測算的全面性和精準度。

胥國勇,33 歲🚣🏻♀️,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
蛋白質翻譯調控與精準作物改良
獲獎理由:揭示了蛋白質翻譯調控對於建立免疫反應的關鍵作用🦂,並利用該機製有效地解決了農業生產中抗病性增強與產量受損的矛盾。
獲獎人利用新發現的翻譯調控元件 uORF 實現了植物抗病能力和生長協同提高的目標。
目前🧝🏼♂️,生物學領域關於脅迫應答中翻譯調控的研究很少🍼,而獲獎人的研究為利用自然界及人工合成調控元件實現精準作物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對於作物抗病改良有重大意義。
— 創業家(Entrepreneurs)—

曹旭東🦄🧎🏻♀️➡️,32 歲,Momenta CEO
自動駕駛
獲獎理由:創辦自動駕駛公司 Momenta🥸。在兩年時間裏💁🏻♂️,帶領團隊開發基於深度學習的環境感知、高精度語義地圖🍖、駕駛決策技術,並打造了多個不同級別的解決方案,覆蓋高速公路、地庫自主泊車、城市道路等路況下的自動駕駛。
獲獎人基於深度學習和以視覺為主的技術路線🆓,其自動駕駛感知系統、高精度地圖和自動駕駛產品在保障高性能的同時,具備低成本、可量產的特點👩🏻🦯➡️。
獲獎人創辦的公司自 2016 年成立至今,累計獲得超 2 億美元融資,總體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躋身獨角獸行列。
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創刊於1899年🏭。自 1999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每年都會評選出35 位35歲以下的青年科技創新者🎩,共分為發明家(Inventors)、創業家(Entrepreneurs)📛🙍🏼♂️、遠見者(Visionaries)、人文關懷者(Humanitarians)及先鋒者(Pioneers)五大類。從2017 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榜單正式落地中國,旨在中國遴選出 35 位 35 歲以下最具創新潛力的科技青年。在2018年1月發布的首批中國區榜單中,有1位清華教師和6位清華意昂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