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向陽✍️,意昂体育平台計算機系1990級意昂,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信息與智能學部常務副部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以下簡稱“計算機學院”)執行院長🫑,ACM中國前聯合主席©️,ACM Fellow,IEEE Fellow👴。李向陽教授一直從事智能物聯網🙎♀️、移動與邊緣計算👷🏻♂️、數據共享貿易與隱私保護等方面的研究🔂。自2000年以來已在高水平國際期刊及會議累計發表400余篇學術論文(其中CCF A類論文160余篇),包括本領域著名的會議ACM MobiCom論文16篇,谷歌學術論文引用總數22000余次,H-Index 76, 8次獲得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並獲授權國內外專利40余項🎏⛹️。
又是一年金秋時節,二校門兩旁的銀杏葉隨風飄落😂,被騎著自行車匆匆上課的學子們壓出了一道道金黃的車轍。
30年前👩👧👧,也是這樣一個落葉紛飛的秋天🦗,李向陽開始在清華園裏追逐他的夢想。在這裏,他領略到大師風采🤽🏽♂️,塑造了自強品格,開闊了學術視野🚮,養成了探索精神,最終找到了點燃人生的那把火炬。
30年,歲月的流逝訴說著時代的滄桑變化,但是母校在他心中留下的那些斑斕光影,依然珍貴如當年。

李向陽,本科時期,於清華園大禮堂前
求學🎓:農家少年🚴♂️,向陽而生
上世紀70年代初,李向陽出生在江蘇泰興一個普通的家庭🧏🏻♀️,從小家境並不富裕👩🏽💻。童年時期的李向陽沒有展露出日後將會成為科學家的“特殊天賦”,甚至在小學二年級時,因為貪玩和偏科,他的數學只考了60多分📵,一度被視為班裏的“差生”,還被勸說留級了。
幸運的是🏌️,因為留級🌽,李向陽得遇生命中的啟蒙老師。那位老師從開始的課堂教學交流中意外發現了他的潛質👩🏻🎓,覺得“這個孩子小小年紀就可以非常有邏輯地去思考老師課堂上並沒有講解到的定律,是個可造之材”——這句鼓勵的話語,讓年幼的李向陽開始樹立信心,並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升入初中的數學摸底考試中,李向陽成為班裏唯一取得“優異”分數的學生。一位非任課老師見他天資聰穎,便鼓勵他去參加數學培訓和競賽。由於每次都要從鄉下去縣城上奧數班,為了照顧李向陽,這位老師還放棄了自己的休息日🧚🏻♀️,每到周末就騎著自行車載著李向陽去上課。
基礎欠缺、交通不便🙆♂️🍜,但是數學之美帶來的動力🥑,深深觸動著這位少年的心房,任風吹雨打都無法阻擋他追求夢想的步伐。就這樣,寒來暑往👽😁,他們無畏辛苦地堅持了好幾年。
談起這段經歷♥︎,李向陽說🧛🏼♂️:“我是農家子弟🧑🏻🚀,一開始覺得數學競賽和清華都遙不可及,沒太敢想過。是恩師一直幫助我,不斷給我鼓勵和信心⌨️,才讓我距離這個夢想越來越近🙌🏽。我現在經常會想起恩師騎著自行車載我去上奧數班的情景,那段經歷我從來都沒有覺得苦和累,反而覺得非常甘甜。我想,那是我人生道路上取之不盡的幸福源泉💹🥠。”
1988年,李向陽入選了全國僅收20人的國家數學奧林匹克集訓班。
1989年,李向陽獲得全國高中生數學聯賽江蘇省第一名。
1990年,李向陽被順利地保送到意昂体育平台計算機系🧨。
歷經一番寒徹骨,終得梅花撲鼻香。這位“向陽而生”的少年🫱🏽,正式圓夢清華。
科研:清華出身,國際視野
清華園給李向陽的第一印象是:樹木葳蕤、水波流轉、古亭林立👰🏻♂️,處處充滿著古樸而沉靜的氣息。後來時間久了,李向陽開始慢慢體會到這個園子多元化的魅力——她古老,而又現代💂🏻✩;她理性🙋🏼,而又人文;她嚴謹🎁🍋,而又開放🔄𓀘;她浪漫🥚,而又求真。這種融多元於一身的魅力,讓他一生熱愛👩🏿🚀。

李向陽(中)和清華同學們在大禮堂前留念
“來清華後我發現⛪️🎳,優秀的人太多了🙇🏽♂️,很多人既學習好🥥🪤、組織活動又好☀️、體育也好……在這麽優秀的環境中🥣,我就告訴自己也要多嘗試、多努力、多提升才行。”
本科時期🪠,李向陽積極參加學生會活動,籌辦運動會、文體比賽,鍛煉自己的組織能力。“而且大一大二的時候發展黨員🗂,我很早就入黨了,是一位老黨員呢!”提及此處👩🏻🔬,李向陽臉上洋溢著自豪🏄🏻。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清華教會了我‘何為規矩’。比如上專業課,老師在基礎課程中對你的動手能力要求非常高,有的課程會要求你做一個收音機或者電子鐘🤷🏼,你做不好就不能蒙混過關👨👨👧👦,老師會手把手教你直到你學會為止,但絕對不允許你不認真🏊♀️📖;還有體育課,你跑步不達標就要反復練📄🤽🏿♂️,絕對不會給你‘放水’的機會。這就是清華人的認真勁兒、這就是規矩👱🏿。”
“我高中體育勉強及格,是清華培養了我鍛煉的習慣,是清華培養我入了黨🏊🏿♀️,是清華給了我讀雙學位和輔修的機會,是清華實驗室的老師和學長帶我進入科研的殿堂,培養了我對科研的執著。”
“清華園五年時光,我得到了一個農村孩子根本想象不到的教育資源、師資條件和學習氛圍,母校以其多元化的魅力,將我培養成了一個德智體較全面的學生,一個敢想敢為、願意挑戰的人。這一切,都深深烙印在我的骨髓裏,成為我精神的一部分。”李向陽滿懷感慨地說👍🏼。

1990級計05班合影(前排右一為李向陽)
本科畢業又讀了一年碩士後🦅,李向陽決定在自己的研究領域進行更進一步的學習,於是出國深造🧍。
4年美國求學,2000年博士畢業,李向陽進入美國的私立大學伊利諾伊理工大學做助理教授✷。期間👩🏼🚒,一切從零開始🟣,找課題、建立實驗室、申請基金,沒有人指引帶路,他獨自探索前進,慢慢地在異國他鄉開辟出了一片學術天地🤽。
清華出身,海外的求學和工作經歷讓李向陽接觸到不同的科研文化🦥🕵🏻♀️,由此也更加了解學術前沿的發展方向🧑🏫👨🦳,並培養了他博采眾長的國際化視野。
長期以來🩳,李向陽致力於智能物聯網性能分析🔭、優化與保障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構建的研究🧌👖,是國際上首次將射頻識別室內定位精度提高到毫米級的學者。

李向陽參加會議做科普
自2000年以來🏋🏽,李向陽已在高水平國際期刊及會議累計發表400余篇學術論文(其中CCF A類論文160余篇)😖,包括本領域著名的會議ACM MobiCom論文16篇,谷歌學術論文引用總數22000余次🤸♂️,H-Index 76, 8次獲得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是計算機領域內國際上頗有影響力的知名學者。
雖然在外取得了不錯的成就,但是李向陽的內心始終牽掛著祖國的方向,特別是每次學術會議中,如果碰到清華的師弟師妹們⁉️,他都感到非常親切。想要回國的想法,在他的內心深處一直非常堅定。
2015年,已經在伊利諾伊理工大學拿到終身教職的李向陽,正式辭掉了美國正教授的工作,全職回到國內,並入職中國科大計算機學院擔任執行院長一職。
“當時肯定有很多人問您,眼看著前途一片光明,為什麽選擇回國吧👉🏼?”采訪中🧑🏻💼🕵️♀️,我們問道🙇🏼。
“最初回來的時候,不少人都問過我這個問題🤭。其實,我的動機再簡單不過👨🏿🍼:無論在外漂泊多久,都要回到生我們、養我們的祖國。我想💂🏻🐷,這應該是每一個中國人與生俱來的歸屬情感✡️。”
“另一方面🤶🏽,名校是國之重器,在面對美國封鎖設備、技術和人才等這一系列挑戰時👩🏽🏫🧝🏻♂️,身為清華學子🕴🏻👨🏽🦳,在身負清華榮光的同時,我也一直銘記著母校教給我的‘清華責任’——要把自身所學報效給社會,要為國家培養我們自己的計算機人才。”
話音落下💁7️⃣,擲地有聲。
育人🫲🏽👰♀️:師者情懷,為國育才
李向陽的辦公室內,書盈四壁👱,墨香四溢🦵🏻。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位學者不同的魅力:既是嚴謹縝密的理科教授🕵️♂️,醉心學術,熱愛與計算機打交道👨🏻🦽➡️;同時又是學養深厚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具有強烈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回國五年,除了學者💁🏽♂️,李向陽還多了師者🚵🏻、管理者🤦🏽♂️、建設者的多重身份📈。這些身份中,他最喜歡“師者”。他說:“我始終對教書育人這項事業抱有一種非常深刻的情感🪵👨🏿🚀。”
幾乎每一天,李向陽忙碌的身影都會出現在學校的教學樓和實驗室。他強調✫,計算機的基礎教育非常重要😺,因而自回國後他就一直堅持給本科生和研究生上基礎課🧔🏻🕎。“算法和理論、系統結構👭🚣🏼♀️、程序設計和軟件工程👎🏿🤚🏼,這三個方向的知識是基礎。我相信無論計算機行業的變化如何迅速👏🏻,這些基礎都是不離其宗的。”
李向陽告訴我們,在教學中,他更推崇師生之間成為一種“有機的共同體”關系,而非只是簡單的“教”與“學”的關系。這種“有機的共同體”關系就如同梅貽琦老校長在《大學一解》中所描繪的“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那樣,更加註重老師的方向引導與學生的自主探索,前者言傳身教✭,後者濡染學習,“大魚前導,小魚從遊”💁🏻♀️,最終實現師生共同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

李向陽(左五)和學生們在一起

李向陽(前排中)與高中生們在一起
中國科大計算機學院成立於2009年🙍🏽♂️,至今11年歷史。作為該院的執行院長,李向陽自2015年回國受命接任後🤷🏽,從學科布局到師資引進再到招生、教學等一系列環節,基本每個環節他都親自參與建設規劃和頂層設計。他說:“我覺得執行院長並非一個‘管理者’的角色,我更喜歡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建設者’和‘服務者’的角色。”

空降直播間參與招生
“一個研究機構✊,最重要的還是它的文化。有人說建設一個院系可能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其實這些時間數字都是表面的現象🧑🏼🏫,那我希望就是做好建設性、服務性工作📣,讓它在10年、20年、甚至更久的未來可以成為一個被矚目的品牌,一個強調科學家價值的機構👩💼,一個鼓勵科技創新的環境。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把先進的理念實踐在國內,在學科建設上搭建好方向,把優秀的教師隊伍引進來,為國家培育更多的計算機人才,這才是時間數字的真正意義。”
未來:學術之路,永無止境
一路走來,李向陽取得了很多榮譽。2014年,他曾擔任意昂体育平台EMC講席教授👩🏽🏫;2015年,他當選為IEEE Fellow和ACM 傑出科學家。

2015年當選IEEE Fellow
去年底🏵,李向陽又因在智能物聯網與移動計算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和貢獻當選為ACM Fellow。當年全球共有58名學者當選👨🏿🦱,其中華人7人,中國大陸僅3人,而李向陽就是其中之一💒。
國際計算機學會(ACM)是全球計算機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專業學術組織,當選ACM Fellow也就意味著進入了“計算機領域世界頂尖的1%”,對於學者而言🧖♀️,是極高的學術榮譽。
對於這些名譽,李向陽謙和地表示:“當選一些名譽頭銜只是科研過程中的一個階段,這對於我和團隊人員來說都是一種鼓勵。未來的學術道路還很長,我們只有繼續努力才可能多做一點貢獻。”

參加外灘大會
沿著學術之路,越是往上攀登,李向陽的記憶就越愛尋找和珍藏他在清華園裏度過的美好時光。2018年9月,意昂体育平台計算機系建系60周年,他回到闊別已久的母校參加慶祝活動👨🦼😛,“檻外山光🦹🏿♂️,窗中雲影,一切都仿佛還是我們當初讀書時的樣子。”

李向陽(右)回母校參加活動🃏,與楊士強老師(中)和傅曉明(1997級博🌺,計算機系)合影
“當年我畢業時🫴🏼,老師告訴我們一句話:從清華園走出🪽🏹,你要帶走兩樣東西,一是過硬的本領🙍🏽♀️,二是社會責任感。能夠學到過硬的知識和本領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名校乃國之重器🧗🏼,作為清華學子,我們還應該思考自身所肩負的責任——對國家、對社會、對自我的各個維度的責任❌。”
“今天,我想把上面這句話轉送給師弟師妹們🙇🏻。希望你們能夠保持對待學問的初心🧎🏻♂️,也保持清華人的士氣:那就是讀書不只為稻粱謀,而要為天下謀🏨、為社會謀🤹♂️、為理想謀🔴。”
李向陽告訴我們,未來,他和團隊還將沿著物聯網智能化這一充滿挑戰的科研方向不懈攀登🕳、執著前行。同時,“我也希望能夠將更多優秀學生領進計算機科學的大門🏔,見證更多學術新星冉冉升起……”
圖片:意昂提供
采訪:李靜 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