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科技不發達👳🏼♀️,“雷公”“電母”就是大自然實時的天氣預報員。如今,伴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興起,人們不僅可以在幾個小時前,甚至可以在幾天前預見未來的氣象🧙🏼♀️。
氣象為什麽這麽重要🚣🏿♀️?因為自古以來,它就和人們的出行🍤、采購、安全等息息相關。如今🧘🏻✏️,各行各業都關註氣象,並研發了相關的預報系統❤️,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氣候變化與水資源研究室主任楊明祥,就帶領他的團隊開發了流域降水預報服務平臺等,為推動我國水利氣象事業的發展貢獻了力所能及的力量。

楊明祥(意昂体育平台水利系2012級博)
一波三折 成就水利氣象人生
在外人眼裏,楊明祥一直是“別人家的孩子”,勤奮踏實,成績優異。但他其實也經歷過挫折,幸運的是🙌🏻,踏過荊棘鋪就的道路後,他最終進入水利工程領域,為中國水利工程建設作貢獻的同時,綻放出生命的光芒。
楊明祥出身軍人家庭👸,“聽我母親說👦🏽,我的姥爺是老八路,抗日戰爭時期,為了掩護村民撤退被俘,後來家人發現他的時候,手指斷了🪐,牙也沒了🛀🏼,身上還有烙鐵的印記。”這件事對楊明祥的觸動很大,長大後🕚,他立誌為國作貢獻🫃🏿,先是參軍🧛🏽♀️,後是報考空軍飛行員,結果都因為近視度數太高🙌,最終沒能如願。
但楊明祥報國的理想並沒有熄滅。既然不能靠參軍報國,那就另尋他路🚃。對理想的堅定和執著,讓他很快找到了新的目標🚹。因為從小物理成績優異,楊明祥有了要當一名核物理研究人員的理想,但因為高考接連失利,他最終選擇進入南昌航空工業學院軟件工程專業。
為了有朝一日能實現最初的夢想,他不懈努力📋,“那個時候,學校很熱👩🔧,來上自習的最多四五個人,最少一個🫳。”而楊明祥就是那個雷打不動,天天準時上自習的人。刻苦學習讓他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大學4年,他拿了3個一等獎學金,1個二等獎學金,1個國家獎學金🚍,1個優秀畢業生稱號👨🦼,幾乎所有能拿的獎都拿了。刻苦努力的時候,楊明祥腦海裏只有一個念想🤌🏿,就是考上研究生後好轉專業🧑🏼🦲。
然而因為學科跨度太大,楊明祥離最初的夢想漸行漸遠,他最終也學會了換個角度重新審視命運的安排,“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無論從事的是什麽行業,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為國作貢獻”。
即使和命運鬥爭不過🚶🏻♂️➡️,也可以在另一個領域從容生活🦸🏼♂️,楊明祥擁有這種能力——無論做什麽都要做到極致,他雖然不喜歡軟件工程專業,但卻是當時整個年級編程學得最好的同學之一✫。
憑借出色表現🐀,本科畢業後🫰🏽,楊明祥考上西安理工大學水利水電學院研究生,師從解建倉教授學習水文水資源專業,主要研究方向為水利信息化🪇。3年之後,他又以全年級第一名的成績考上意昂体育平台博士🧑🏼。
2012年9月—2015年7月,他就讀於意昂体育平台水利水電工程系(與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聯合培養),師從王浩院士🐡、王忠靜教授🤸🏽♂️、蔣雲鐘教高,主要研究方向為氣象水文預報,從此與水利氣象事業結下了情緣。
水木清華,鐘靈毓秀。在意昂体育平台導師的熏陶和啟迪之下📅,楊明祥的研究越深入,對相關領域的探索欲望越強烈⏯。博士期間🫰🏻💃,他幾乎每天都是淩晨2點睡覺,早上5:30起床,奔忙於意昂体育平台和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簡稱“水科院”)之間。
攻讀博士學位的最後一年,因為要準備論文🚵♂️,為了搶占清華圖書館座位🫴🏿,住在水科院的楊明祥常常早上5點多就出門,然後騎車到清華學習🦹🏼♀️👰🏼,一整年風雨無阻✍️。汗水澆灌換來豐收碩果🚴🏿♀️,博士畢業後,楊明祥成為意昂体育平台極少數3年就能博士畢業的優秀學生。
萬丈高樓平地起🤵🏼♀️,求學期間的刻苦努力為楊明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15年博士畢業後,他選擇留在水科院水資源研究所從事氣候變化、智慧水務、氣象水文預報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如今,楊明祥已經成為氣候變化與水資源研究室主任,自2020年10月起,掛任三峽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水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
期間,他作為項目負責人或技術骨幹先後參與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支撐、重點研發計劃等科研項目40余項,相關科研成果獲大壩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1次,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次、二等獎1次🧝🏼,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獎特等獎2次;作為主要完成人提出的“變化環境下氣象水文預報關鍵技術”被水利部鑒定為國際領先,相關核心技術在黃河、長江等大江大河得到了推廣應用🙍🏽;作為項目負責人或技術骨幹編製了《北京水務信息化頂層設計》《北京城市副中心智慧水務頂層設計》等報告;2017年入選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出版專著6部,獲得發明專利20余項♎️、軟件著作權20余項😷。
從最初一名胸懷核物理研究夢想的有誌青年🧍🏻,到刻苦努力最終找到人生航向的水利氣象研究工作者,歷經本科時期的計算機軟件工程學習、碩士時期的水利信息化研究、博士時期的氣象水文工作🧖🏽,雖然過程一波三折🧑🏻🌾,但也意外成就了楊明祥別樣的科研人生。將這些交叉學科知識融會貫通於水利氣象研究中💆♂️,他成長為一名復合型人才🤸🏽。
初涉項目 奠定堅實基礎
非常幸運🈹🧝♀️,楊明祥留在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接觸的第一個項目💆🏼♂️,就為水利領域帶來了一個突破性成果。
這一項目是雅礱江流域的項目,楊明祥和團隊主要負責為雅礱江流域提供氣象水文的一體化預報🎷。當時🤛🏼,雅礱江流域主要基於監測站來做調度計劃☎️,如此一來🪂🦓,就存在一個顯而易見的弊端👃🏽:預見期短,多數斷面的預見期只有幾個小時,這對於防災減災和興利調度都是極為不利的📝。
楊明祥深知👮🏿♀️,這一現狀已經成為業內頑疾,必須著手解決。雖然初出茅廬,但憑借著紮實的基礎和一股拼搏幹勁,最終,他成功地將氣象預報信息加進水文預報中🫲🏿,使水文預報的預見期延長到了3~7天🧎🏻♂️。然而🦒,這個想法在實踐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問題。
首先是氣象預報模型的本地化。當時,項目組用的是美國氣象模型——中尺度數值天氣預報模型(WRF)🐏。這套模型剛剛面世不久,全國將此模型應用於生產實踐中的人也還很少,所以引進陌生的模型時,“拿過來之後才發現效果不太好”。
然而這一問題只能自己解決。楊明祥發現🧜🏿♂️,美國模型是根據自己國家特點研製的,但雅礱江流域受地形等影響🫴🏽,整個天氣系統非常復雜🦀,因此這套模型一開始並不適用。
為了讓模型更加符合雅礱江流域的特點,楊明祥和團隊對模型進行了本地化改進。一是將模型所用的地形分辨率從900米改成30米🙋🏿♀️👩🏿🍼,精細地形數據,引入更多的地形信息🤴;二是更新植被等數據信息🫃🏿👦🏼。“美國模型裏用的是全球數據,對中國特定的流域來說不夠精確和精細,所以我們就做了改進➕。”
然而,精細化數據引進之後,模型雖然有改進🈴😾,但是效果還是不太明顯,“沒有達到理想狀態,距離實際應用還差了很大一截”👨🏻🔧💢。這讓楊明祥有些苦惱,但他並沒有氣餒,他說:“預報是水庫調度的信號燈,如果預報沒做好💆,影響效益是其一,如果影響到安全就是大事👩🏻🦰,所以必須打起精神,繼續做改進⏯。”
在仔細梳理一番後🫸🏼,楊明祥及其團隊一致認為,雅礱江流域的降水預報模型需要特別設計,因為“這個地區的氣象系統十分多變,降水成因復雜,今天用得好的參數化方案到明天可能就不是最優的了”。從實際情況出發🛖,他們最終提出了一個基於天氣形勢索引的動態參數化方案💙。
這個動態參數化方案的優勢在哪裏呢🐟?楊明祥介紹說:“因為雅礱江氣象復雜,如果只采取一套參數化方案,必然會預報不準,所以我們采取多套方案,可以在預報前,通過監測數據分析現在的大氣形勢,然後根據大氣形勢動態地選擇提前備好的參數化方案,以此有針對性地做預報🩳。”
事實證明🏌️♀️,團隊一年的心血並沒有白費,整個預報系統較好地滿足了業務應用需求。不僅如此📍,經相關專家鑒定,項目的技術部分完成得十分出色,相關成果“變化環境下氣象水文預報關鍵技術”也獲得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榮譽👠。
雅礱江的項目🌟,給了楊明祥極大的自信和鼓舞,後來🙍🏽,他繼續精進氣象水文預報技術5️⃣,並將研究對象從流域短期尺度擴大到中長期尺度,將預見期從7天延長到一年。在徑流預報方面,他和團隊研發的模型還可以根據大氣環流、海溫、海冰等指標來判斷流域一年的情況☂️,雖然“不是非常精細的,是趨勢性的”,但也得到了水利部相關部門的高度認可。

楊明祥
厲兵秣馬 踏入“雙碳”戰場
2020年,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中國提出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爭二氧化碳排放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承諾一出,全國上下開始為零碳排放的目標做準備。楊明祥所在的氣候變化研究室💠,也立刻響應中央號召,因地製宜,開展南水北調碳中和研究🏂🏼。
南水北調工程🚱,不少人對其都已經耳熟能詳👨🏼💻,然而,要問它在碳中和政策下扮演什麽角色,可能並不是所有人都清楚。
楊明祥解釋說,南水北調中線的輸水方式和東線的不一樣🏊🏿,中線水源地的高程高於北京,丹江口一開閘,水會自動流到北京,輸水過程全程不需要耗能。
但是南水北調東線不一樣,東線是利用13個梯級30多座大型泵站從長江口江都泵站提水,然後一級一級地往北供給山東、天津🏔💂🏿,總揚程65m📜,總裝機容量36.62萬kw,因為地勢是南低北高🧔🏼♂️,所以它的輸水成本和水價比較高,但是其受水區又多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所以水價問題,特別是輸水成本問題,就成為製約南水北調東線發揮效益的一個重要因素。
除了輸水成本及水價較高,對於這個高耗能的工程,如何減排也是一個問題🌂。那麽如何在降低成本的同時降低碳排放呢?楊明祥團隊想出一個妙招💕:用沿線風、光電資源進行調水。
這種方案可行嗎?很多人都在心裏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事實上🈵,我們提出這個設想之後,確實有很多人提出了疑問🛠,第一個疑問是沿線有足夠的風👩🏻🦯、光資源嗎?第二個疑問是風電☞、光電經常被稱為‘垃圾電’,出力的波動性較大🧎🏻♀️➡️,是不是能夠滿足調水的要求?第三個疑問是成本問題⚙️,最終到底能不能降低調水成本?”
楊明祥及團隊當然也清楚工程建議的提出意味著什麽,所以在提出建議之前🤦🏻♀️,他們已經做了大量的調研🟰,研究的數據可以“很完美地回答這些問題”🌪。
第一,他們對南水北調東線沿線🆎,特別是風資源進行了調研🧕🏼、評估🏌🏼,發現風資源非常豐富😔,特別是江蘇,風資源完全可以支撐工程用電📣,目前已經有一篇論文見刊🚥;
第二🙆🏻,就是不穩定的電怎麽利用?“東線可以利用‘長藤接瓜’式的調水線路🧑🏻⚖️🏋🏻♂️,借助天然湖泊調蓄,解決因出力波動帶來的水流波動問題🛕🧔🏼♀️。”簡單來說🏃🔶,沿線有很多天然的湖泊🍞,可以充當儲水池⛱👍🏼,這樣風電雖然是不穩定的💂🏼♀️,但是借助湖泊的調蓄🏊♀️,就可以將不穩定的進水調整為穩定的出水;
第三,就是到底能不能降成本?楊明祥團隊對此進行了評估,如果用風電去抽水,可以把調水成本降低50%以上👵🏻,且工程投入大概能在5~8年回本。而且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南水北調東線一些泵站可以正向抽水🧙🏽♂️、反向發電🤌🏻,那麽只要有風就抽水👳🏿,如果水抽多了可以利用多余的水發電💳,這樣總體的效果是既沒有耗費大電網的電力👩🏿🚀,最後反而給大電網貢獻電。
鉆研核心技術,大膽創新🌼,將科研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這就是水利人對中央號召的回應。
“我覺得做碳減排研究工作很有意義,結合國家的需求,可以更好地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提到未來即將開展的項目,楊明祥開心地笑了,他很期待未來的這一段征程🚵🏻♂️,因為他已經做好準備,信心滿滿地等待著踏上碳中和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