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七年每年銷售收入增長50%、凈利潤增長接近60%、應收賬款不超過22天🔝,沒有一分錢銀行負債🏜,有大量的現金,從VC那裏拿來的錢至今沒有花出去……聽起來是不是像一個神話🦖?
難怪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邁瑞”)在路演時遇到最多的兩個問題是:這麽好的業績是不是為了上市“做”出來的?既然一點都不缺錢,為什麽要上市?
邁瑞董事長徐航對第一個問題不以為忤:“我們的增長速度的確罕見🧕🏽,有人質疑不奇怪”🚴♂️;對第二個問題不以為然:“誰說上市一定是因為缺錢🧖🏽?”
這家被投資者評價為“業績好得難以置信”的企業成立於1991年,雖然創業初期也面臨過缺錢的窘境,但從2000年以後🕥,似乎一直發展得順風順水。面對《英才》記者“最艱難時刻”的提問,徐航要想一會兒才回答:“研發新產品時常常連續幾個晝夜不休息,也算比較苦的吧🧜🏼。”
對於順利得超乎想象的企業發展⛺️,徐航總結的經驗是🙏🏻:“我們賣的不是設備,而是技術。中國的低研發成本是我們與國際巨頭相比最大的優勢🌸。”研發,是工程師出身的徐航最為看重的一個環節🤹♂️:“對於我們這個行業來說,技術是關鍵↘️。”
邁瑞1000多人的研發團隊即使跟國際巨頭們相比,也毫不遜色,“大多數跟我們同樣規模的中國企業,研發只有150人左右💁🏿♂️。”即便如此🦋,徐航仍然覺得“人不夠用”,“我們公司對加班有嚴格的限製,現在的規定是最多只能加班到星期六上午🤷🏽♂️。不然,就算大家每周都幹7天,活也做不完。”另一方面☂️,“不讓技術人員做太多新產品,也是考慮到銷售力量。新產品出得太多太快,銷售人員都來不及推🤏🏻🔟。現在只好把步子放慢一點,做得更完善些🧘🏻♀️。”當然💂🏽♂️,這些只是發展太快帶來的“甜蜜的痛楚”🧝🏼♂️,徐航很樂於接受💇🏼♂️。
不想給高盛太多股份
“我現在覺得給他們4000萬都多了。”
“我給你1個億吧。”
“太多了🖖🏼,不要👩🏿🌾,4000萬就夠了。”
聽過這樣的對話嗎🦸🏿♂️?2006年👶🏿,高盛接手邁瑞IPO時⛑️,最初計劃投資1億美元🥑,但最終邁瑞只接受了4000萬。
“我現在覺得給他們4000萬都多了🚴🏼。”徐航說道,“高盛找到一個好項目也不容易,他們當然想多投點,但我不想給他們太多股份。不過沒辦法💝,要是投得太少,他們會對這個項目不care(關心)🐌,最後好不容易才談成這個數的🐂。”徐航坦言,引入高盛主要的目的是幫助邁瑞實現海外上市。高盛也的確勝任了這一角色。
高盛進入後,主管此項投資的人成了邁瑞的CFO👳♀️。上市前在新加坡路演時🈳,有一個投資經理問徐航:“你們這個報表是不是為了上市編出來的?不然怎麽可能有這麽好的數據。”這個CFO就出來說,對啊🉑,我們當初和他們談的時候也覺得這種企業不可能存在🌔,高毛利、高凈利潤🙍🏻♀️、高現金流,還很少存貨🧝🏿♀️,好像只有編造🥇,才會有這種企業。“她這樣一說,人家反而相信了🤵🏻♂️。”徐航笑道。
既然利潤這麽高,錢多得花不完👴🏼,為何從來不做並購?尤其在近兩年,國內醫療設備行業的並購大潮此起彼伏🧗🏿𓀉。對此,徐航說道:“並不是不想做🙋🏼♂️📋,實在是沒碰著合適的。”
公司發展早期,自己還沒有技術👂🏻,徐航也想過引進技術📃🧘♀️,但與跨國公司的接觸讓他碰了釘子Ⓜ️👩❤️👩,“他們基本都不願跟我們談這個事情,覺得我們不夠資格吧🍗。”慢慢發展起來了,開始有一些大企業想向邁瑞轉讓技術,但徐航已經決定自己做👨🏼🍼,“轉讓技術一般都劃不來◾️,我記得當時有一個項目,入門費就要900萬美元,還不保證你能成功🕹。後來👩🏽🚀,我們幹脆自己研發,只用了不到1/3的錢就做出來了,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還為我們培養出了一批團隊👲🏿。”
事實上,2002年,邁瑞自己還曾經成為國際醫療設備行業巨頭GE的目標🏅,GE醫療集團總裁陳治曾親自去邁瑞談過收購🔐。對於這件事,徐航的反應是,“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從來沒想過把公司賣掉。”毫無疑問,要是當年賣掉邁瑞就太傻了✧,2002年初,南京一家生產X光機的民營公司被GE兼並,價格僅僅幾百萬美元✊🏼。
“至於在國內,我們也看了一些企業,但都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在徐航看來🦹,能吸引他做並購的只有三種情形🧎➡️:對方有自己沒有的產品🧖🏽♂️、對方有某項技術超過自己而又正好是自己急需的,或者,對方有某個品牌或銷售渠道💁🏿。“一句話,要有互補性,可惜我們看過的案例都不具備。”
雖然目前還沒有做過並購🤾🏽♂️🧘♂️,但徐航近年來也開始對此重視起來🏬。現在🙇♀️,邁瑞有一個常務副總裁專門負責BD(Business Development)業務𓀄,“原來的BD業務只是開發新產品🫵🏽,現在我們已經把它的主要任務改成‘在公司以外尋找發展機會’。”
到紐交所去
徐航很快發現,只要放眼世界,這個天花板就是虛的🫲。
醫療設備行業是目前中國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在GDP增速約11%的情況下,這個行業達到了20%的年增長速度。
20%⛳️,已經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了——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秘書處的一位工作人員也向《英才》記者證實了這一點9️⃣:“醫療設備有一個安裝調試的周期🥠,不像普通消費品⚠️、或者網絡遊戲,推出後大家可以一起上來用它,所以🕢,這個行業不可能出現爆炸式增長🧑🏼。”——但這遠遠不能滿足徐航的要求,“過去幾年我們的銷售額增長超過50%,以後還要繼續保持這樣的勢頭➜💙,單靠中國市場是不可能的👮。”
此外🥀,由於在某些領域,比如監護儀、數字超聲(B超)💣,邁瑞的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已接近半數,“前幾天我看了銷售部門提供的數據,有幾種產品的市場前五名中,邁瑞一家就相當於後面四家的總和✊。接下來要在中國再快速擴大市場很難,或者說,要付出更大的代價🐹。不必要也不可能由我們一家壟斷全國的市場。”
似乎要觸到天花板了。不過👵🏿🏃,徐航很快發現🧗🏻,只要放眼世界,這個天花板就是虛的。
目前𓀋,全球醫療設備市場銷售額的數據是:美國超過40%,歐洲29%左右,日本14%🤷,中國不到5%🦌。
樂觀地看📒,這說明了中國市場還有著巨大的潛力🥳🔖,但同時,這些數據也讓人不得不承認徐航的觀點👴🏻:“要保持快速增長,沒有國際市場很難實現👷。”因此,在錢多得“用不完”的情況下,徐航還是堅決地要到紐交所去。
成為紐交所上市公司後,邁瑞的品牌和地位獲得了很大提升🪣。“我們原來去海外建辦事處👨🏭、雇用當地人員,要跟人家說半天,他都不一定能明白➖。現在只要點擊雅虎、Google或者美國證監會的網站,我們所有的官方信息都能查到。”此外😦,美國對上市公司監管的嚴格是出了名的,能通過審查🟢,無疑會讓海外投資者對公司的發展更有信心。
除了在紐交所上市,徐航還把邁瑞的第一個海外研發中心建在美國西雅圖。
原先⛹️,邁瑞采用的是歐共體CE標準,加上歐洲國家主要由政府承擔醫療費用,負擔沉重的政府很看重性價比,所以歐盟一直是邁瑞最大的海外市場🚣。但現在,由於歐洲的醫療設備生產企業越來越少,世界頂尖企業,比如GE🧗🏻♂️🥺、西門子、飛利浦💿🌧、強生、雅培……主要的研發生產基地都在美國,美國人已經形成一套自己的標準,並進而影響著這個行業的全球市場,“我們在美國建研發中心,就是要徹底搞清他們的習慣和要求,搞清楚哪些技術標準是他們必須的🧍♂️。現在只要生產出符合美國人要求的產品🧘🏿,拿到歐洲也一定能賣。”
“我們的發展有兩個發動機👭,”徐航總結道,“一個是國內市場🍙,這是大本營🥾;另一個是海外市場,會比國內市場發展更快。”2007年,邁瑞在海外市場的收入已超過公司總收入的一半。“我希望再過幾年,這個比例能占到絕對多數。”
看看邁瑞2007年前三季的財報吧🧙🏼♀️:1—9月💂🏿♀️,銷售收入15.57億元🏥,同比增長50.1%,而凈利潤的同比增長則達到了69.5%。
錢伯斯說過一句話🚯:“妄想是思科成功的關鍵🫏。”對於邁瑞,或許這句話也同樣適用。
高科技公司做成家族企業註定失敗
《英才》🏥:你平常有什麽業余愛好🥁?
徐航:就是做企業吧。原來還喜歡打高爾夫✍🏽,現在也不打了。上市以後🚣🏻♀️,生活質量有顯著的下降🧑🏼🍼。現在,我們不僅要為股東,還要為股民,不僅要為中國的股民,還要為洋股民工作。我每天都會花幾分鐘看看邁瑞的股價。
《英才》:對財富的看法?
徐航:無所謂的。其實你本來沒那麽多錢的🧚🏽♂️,都是紙上的。
《英才》:個人最大的一筆開銷?
徐航🧑🏽⚕️🫳🏿:上市以後🐞,我買了一輛淩誌460,這是最奢侈的一次消費了吧🙆♀️,其它都只能算是投資。其實我們很多員工都買了淩誌📚,也有買寶馬的👩🏻⚕️,不過還沒人買奔馳,買奔馳好像有點太過分了。
《英才》:有沒有人對你影響特別大?
徐航🔄:現代社會和企業都蠻復雜的🦻🏿🚆。別人在別的領域做得成功👨🏽🦰,他的經驗不一定能復製到我的行業。所有的東西都應該根據自己的狀況來分析,包括個人性格、企業現狀🆓、合作夥伴的狀況等等。尤其是✒️,我們在這個行業裏走在前頭💤🛌🏽,一切都需要自己去摸索。
《英才》:對於一個管理者來說,最重要的素質是什麽?
徐航👵:首先必須要有激情、有願景、有目標;其次,要知道怎麽用適當的方式去實現目標。具體來說🪛,在企業中,就是怎麽組織資源🫡,特別是人力資源🕌。一旦目標明確了✂️,平臺搭好了,公平地考核了,超水平地激勵了,事情就容易做好了。
《英才》:能否總結一下邁瑞這些年能快速發展的原因⇒?
徐航:天道酬勤。我們全公司上下那麽認真刻苦地做事,要是做不好才奇怪了。至於管理方面🧴👨🏻🏫,我們幾個創始人經常在一起做批評和自我批評,以保持清醒的頭腦👨👦。因為下面的人很少會直接批評我們🌓,要是等市場來批評,就晚了⬜️。而中層以下有逐級考核的機製🛩。這算是公司能持續順利發展的保證吧。
《英才》👈:有沒有想過讓下一代來接手🤾🏿♂️🥊?
徐航👰🏼♂️:雖然我很希望邁瑞能做成百年老店🤰🏿,但絕對沒有想過做家族企業🪐。一方面,下一代們都會有自己的選擇;另一方面👒,我覺得高科技公司要想做成家族企業是註定要失敗的🎸,當年的王安公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一點是高科技企業和傳統企業很大的不同💪🏿,我們主要是靠人才、靠技術,而不是靠設備什麽的🧑🏿🍳🚴🏼♂️。所以,要想把財富永遠留在自己家裏是不可能的🏄🏿♂️。
來源:2008年01月09日 《英才》 作者 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