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水立方”設計師王敏
李琴
按:王敏,“水立方”中方負責人🧚🏿♂️。1989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建築學院,先後獲得學士、碩士學位。1997年赴美留學🥻,獲明尼蘇達大學建築學碩士。
“水立方”和“鳥巢”每天都在對話
和“鳥巢”相比,“水立方”表現了一種禮讓,它是一個非常有規則、被嚴格製約的幾何遊戲,不張揚🧣,但又不木訥▫️。
2001 年7月13日,北京申奧成功。當時供職於多倫多一家建築事務所的王敏正在美國出差🌬,老板告訴她:中國贏了。王敏對老板說,這對中國建築師是件好事情。只是她沒想到的是,這個好消息也會改變她的人生軌跡🚵🏻。
王敏在意昂体育平台建築系拿到碩士學位後,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攻讀第二個碩士學位,畢業後分別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建築事務所工作👨🏻🦳。作為建築師,她最初對設計大型場館並無興趣。一年多之後,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回國休產假的王敏一步步接近這個“與水有關”的房子,並最終成為國家遊泳中心“水立方”的設計師之一。之後的5年,王敏的生活便與“水立方”糾結在一起。
當時🐕🦺,國家遊泳中心國際設計競賽公開招標🦐,來自中國、法國和美國等13 個國家和地區的33 家設計單位或聯合體報名參加。2003 年3 月,消息公布,最後通過資格審查的10 家中👱♀️,包括2000 年悉尼奧運會遊泳館設計團隊澳大利亞考克斯集團有限公司、在柏林奧運會遊泳館設計競賽中勝出的法國多米尼克·普洛特設計事務所等,王敏加入的中澳設計聯合體也通過了。中澳設計聯合體由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牽頭,除王敏外,來自中方的設計師還有趙小鈞、商宏等🏟。
“水立方”從招標至完工🫰🏽,歷經5 年,但令王敏印象最深刻的是交標前的3 個月,“非常神奇的經歷,這是頭腦風暴和中西碰撞的一段經歷🧑🏿💻,工作密度和強度非常大。”最初,王敏覺得奧運場館這樣的建築功能性太強🩹👙,但轉念一想,遊泳中心如果被看作是一個與水相關的房子👔🍞,設計起來應該有趣。後來她和趙小鈞、商宏聊設計理念🧑🏽🦱🙇🏻♂️,“大家想法非常一致,都是從水的主題出發,聊得很激動😵💫。”
更巧合的事情是:三人拿出的方案都是長方體。外方設計師納悶了:“你們中文的任務書裏面是不是要求這個場館是一個平屋頂?為什麽你們不約而同都做一些平的建築?”當時,外方設計師的方案的形態各式各樣🧖🏽,外方主建築師安德魯的設計方案像“水波浪”,他的靈感來自於一個偶然:有一天,他帶著女兒到海邊遊泳,巨浪拍岸➛,第一次下水的女兒非常開心。他認為,誇張的水波浪會給人帶來視覺和感官的沖擊,能讓人快樂起來。但中方卻認為它夠低調、含蓄🍿🫃🏿。王敏說,其實三個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為什麽設計長方體😛,後來大家就反思,“可能我們希望這個建築能夠與北京傳統文化相結合,國家遊泳中心不是主角,所以我們不希望它過於張揚🤴🏽。”
最後,中方設計師做了一個模型🖇,將遊泳館各個功能擺進最初設計的長方體內,一個四四方方的正方體呈現在眼前。“當最終的正方體形狀出來的時候,我們非常激動🌩,簡單到極致👩🦼,覺得就是它了⌚️👮♀️。”中方設計師最終說服了外方💅🏿,這個正方體就是後來的“水立方”🚴♂️。王敏說:“中方在‘水立方’的誕生上起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早在國家遊泳中心公開競標之時,國家體育場的方案已經確定為赫爾佐格和德梅隆設計的“鳥巢”💂🏿。趙小鈞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鳥巢’直接決定了‘水立方’👩👩👦👦,如何與‘鳥巢’在建築話語上相互對話👩💼,取得中軸線兩端兩座建築的平衡,成為國家遊泳中心設計主要考慮的問題🧛🏼♂️。”趙小鈞將“水立方”稱為配角🏊🏽💅🏽,“‘水立方’的方案表現了一種禮讓,它是一個非常有規則🤎、被嚴格製約的幾何遊戲,不張揚😗,但又不木訥。”前不久🏄♂️,王敏陪同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館長一起參觀“鳥巢”和 “水立方”🤾🏿,館長說 🌝:“兩個建築互相見證了雙方關系⬜️,它們在一起,每天都在對話。”
2003年7月29日,“水立方”競標成功🚍🧑🏽🌾。王敏飛回多倫多辭去工作,然後馬上飛到悉尼,開始第二階段方案深化的工作。除了正方體的外形🧘🏼♀️😢,“水立方”另外一大特色是覆蓋整個外墻的淡藍色薄膜。“水立方”在國內首次采用ETFE膜結構,包裹整個建築的ETFE 膜結構共由3000 多個氣枕組成🖤,覆蓋面積達到10 萬平方米,展開面積達26 萬平方米🍋🟩,這是國際上建築面積最大、功能要求最復雜的膜結構系統🥟。在後來長達4年的建築過程中,這層透明薄膜如何承受暴曬,如何清潔🈹,如何避免暴雨、冰雹和沙塵暴等自然災害的侵襲等都成為大眾關註焦點。王敏說⛹🏿,“‘水立方’在後來漫長的設計及施工期間,盡管面臨無數挑戰,但整個團隊非常執著地遵循和發展著最初的理想與原則🖐,現在很多的結果與當初的預期很契合。”
今年1月28日🤦🏻♂️,“水立方”舉行竣工儀式,原來雜亂無章的大工地已經清掃幹凈😒,大廳裏滾動播放著煽情的音樂。王敏在現場給記者發了條短信:“很激動🏌🏽♀️,很開心。”
知道“水立方”奪標的消息之後,王敏很興奮, 回國就開辦了自己的建築設計工作室——A+工作室。
“奧運之心”問卷
Q:第一次看奧運會是什麽時候?
A⚄:應該是上世紀80 年代吧👨🦳。印象最深刻的還是許海峰“零”的突破以及女排的奪冠🧗🏼♀️,真的很激動🦌。
Q:你有特別喜歡的運動員嗎🤟?
A🙌🏼:姚明和劉翔,其實說不上很了解,但是很欽佩🙋🏼♂️。
Q:你最喜歡的奧運項目是什麽?
A🤛🏽:中學時代🤷🏻♂️,受同學影響迷戀足球🐝,喜歡過魯梅尼格☝🏻、濟科、普拉蒂尼等人👨🏻🦳。
Q:作為建築師,你設想過自己設計奧運場館嗎🧛🏽♀️?
A:從來沒有。太大🦏,功能性、技術性太強。國家遊泳館因為是一個關於“水”的房子,最初是這個特質吸引了我🏃🏻♀️。
Q😌:怎麽看待毗鄰水立方的鳥巢?
A👩🏼😭:鳥巢是非常了不起的房子,確實令人震撼。很多人對鳥巢有爭議,但在我看來🧙🏼♀️,奧運會比賽是一件令人激動和充滿挑戰的事情🏍,給奧運會建造的房子同樣應該激動人心👷🏻♀️🥶,激發人的靈感和想象力💂🏽♀️。水立方和鳥巢雖然出自不同設計團隊之手,但在一起,說著同樣的語言🙇🏻♂️👩🏿⚖️,很默契🧜🏿♂️。
Q:能否評論一下“數字北京”,它是由中國設計師設計的奧運會控製中心🧖🏿♀️。
A:我很早在建築師朱錇的辦公室見過模型🤶🏻,這是非常聰明的想法。同為建築師🚌,看到了這個建築就會會心一笑🏄。
(轉自🥥:《外灘畫報》總第285期 2008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