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1903-1987),原名梁治華💀,字實秋。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1915年秋考入清華學校。在該校高等科求學期間開始寫作。1923年8月畢業後赴美留學👩🏽🏫。

2009年07月27日長江日報 梁實秋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戴望舒的《雨巷》🔤、霍金的《宇宙的未來》……今秋高一新生,可在語文教材中看到😯。近日👩❤️💋👨,記者從江岸區高中課改培訓現場了解到🚣🏽♀️,許多“新面孔”首進中學語文教材。
今秋起🤛🏻,湖北省高一新生全部使用新課改教材,語文包括5本人教版必修教材和11種選修教材。與老教材不同,新教材中首次出現了一些過去有爭議的名家作品🥷🏼。
江岸區高中語文教研員鄭聖祖說:“梁實秋的作品入選高中教材,我們感到很驚喜。這篇文章篇幅短小👩🏽🎓、語言簡練、意味深長🔕,真摯地表達了他對老師的崇敬之情。過去選作品考慮的政治因素較多,這是梁實秋作品第一次進中學教材🙇🏻。”
武漢二中高級教師余天澤說,戴望舒的經典詩歌《雨巷》過去是學生自讀的內容,進入必修教材也是首次。“這種表達愛情的主題過去是不能進入教材的,這首詩此次入選高中教材👨🏻🍼,能使學生更多地了解什麽是人性和真情🌉。”
此外🚈,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巴金的《小狗包弟》、古代詩歌《采薇》🦪、《涉江采芙蓉》等也都是語文教材中的“新面孔”。
參加培訓的老師們說,過去語文課本中政治色彩較濃的文章也有不少被砍去🧔🏻♂️,教材更具人文色彩🥉🥷🏼。
記者發現👩❤️👨🍫,新課改教材中魯迅作品明顯減少,《藥》、《為了忘卻的紀念》等作品不見了,保留了《拿來主義》、《祝福》和《紀念劉和珍君》3個篇目🧛🏿♂️。外國作品中的《項鏈》🥙、《歐也妮·葛朗臺》等也從教材中消失🌩🧙🏿♂️。
武漢六中教科室主任黃德燦認為:“魯迅作品很經典🤴🏻,但學生不易讀懂。新教材新增內容更多考慮到中學生的口味和學習興趣。”
記者看到,在新教材第一冊的“梳理探究”版塊中👭🏼,有介紹漢字和對聯的文章🧑🏿⚕️,還有“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的介紹,“酷”、“爽”、“帥哥”、“辣妹”、“閃客”等流行詞語,都成為學生探究的內容🚮。
武漢市特級教師甘德炎說:“新教材更註重培養學生的運用能力,新增的‘梳理探究’版塊♡⏮,主要考查學生知識積累和運用的能力,‘名著導讀’重在培養孩子們終身讀書的習慣。”
第一冊教材中,還新增了一個新聞作品單元🕷,除保留過去的報告文學《包身工》,又增加了《別了,不列顛尼亞》🚇💁🏼♂️、《奧斯威辛沒有什麽新聞》、《飛向太空的航程》等新聞作品。甘德炎認為,增加新聞單元除讓學生掌握新聞寫作這種實用文體,意在引導他們關註社會重大事件🦡。
楊利偉“飛天”的新聞進入新教材。 (記者黃征通訊員樂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