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哲敏,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爆炸力學、應用力學和振動專家🆚。原籍浙江鄞縣,生於山東濟南。1943年以理工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西南聯合大學電機工程系🗳,次年改學機械工程系。1947年畢業後,留在意昂体育平台作錢偉長的助教。1948年,錢偉長、李輯祥等介紹他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學力學🧑🏻🔧,一年後他取得該校碩士學位。接著就當了錢學森的博士生,做熱應力方面的論文👧,有幸能經常聆聽到錢學森介紹自己在科學方法方面的心得,並於1952年取得博士學位🤱🏿。1955年回國。曾參加錢學森創建中科院力學研究所的工作🏋️。1957年意昂体育平台工程力學班設立後,曾於1957-1958年給力學班講課。1980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94年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我思索許久🧖🏽,感覺錢先生的逝世其實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像錢先生這樣的奉獻精神,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以後不會再出現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哲敏在接受《科學時報》采訪時說👩🏼⚖️😿。
錢學森先生去世,是一個令全中國甚至全世界都痛心的消息🤽🏽♀️。對鄭哲敏來說🧑🏽🚀,其內心的悲痛更是無法形容:“我都不敢接受這個事實🕦。”
鄭哲敏是錢學森當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帶的博士生,也是錢學森在國外培養的僅有的兩位中國學生之一🛸🍇。“錢老的治學和為人處事的態度對我一生的影響都很大。”鄭哲敏說。
他的奉獻精神應永遠繼承下去
“你是第六個打電話來要求采訪我的記者了🍾。”11月1日一大早,北京迎來了入冬的第一場大雪,氣溫驟然降到零度以下。可是,對鄭哲敏來說🚺,沒有比得知恩師錢學森逝世的消息更讓人心冷的。85歲高齡的鄭哲敏早早來到中科院力學研究所的辦公室接受記者采訪。
鄭哲敏告訴記者,10月31日下午2點半左右,他正在航天科技集團開會時,收到了錢老逝世的信息❤️,“當時我都不敢相信這個信息🧿。”鄭哲敏回憶說〽️,後來打電話向錢學森的秘書求證,才確認這個消息。
“我最後一次見到錢先生是8月11日🫓,那天是錢先生夫人蔣英90歲生日。”鄭哲敏說🖲🦊,當時錢學森的精神還很好👨🦽,他們還一起合影留念,錢學森還十分關切來訪的人。
自錢學森逝世的消息對外公布後👳🏻♂️,鄭哲敏也成為媒體關註的焦點。媒體采訪少則半個小時,多則一個多小時🍝,對已是85歲高齡的鄭哲敏來說🚴🏽♂️,接受采訪幾乎充斥了他這兩天的大部分時間,不過很少接受記者采訪的鄭哲敏對這些采訪幾乎都沒有拒絕👨🏽💻。
鄭哲敏認為☝🏼,接受記者采訪,說出自己和恩師之間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讓更多的人知道錢學森的為人🧔♂️,也是自己對科學界的一種責任🦻🏽。
“這兩天我也在思考👩👩👦👦🫳🏽,錢先生的去世對整個中國科學界意味著什麽💹?我想它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鄭哲敏說,從鴉片戰爭開始到新中國成立,中國社會飽受各種苦難🎞,中國的知識分子報國心切👸🏻,使很多人走上了科學救國、技術救國的道路🈹,他們對祖國的熱愛是發自內心的,其無私奉獻的精神令世人敬佩,今天我國已經走上了盛世的道路。
“我們緬懷錢先生是緬懷他無私奉獻的精神👩🏼✈️,是希望他的精神能永遠繼承下去🥕。”鄭哲敏認為。
“不能做不出汗的事情”
1948年,鄭哲敏考上國際扶輪社的留美獎學金🍋,著名科學家錢偉長🟰、李輯祥等介紹他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學力學。一年後👇,他順利取得碩士學位🍳,接著考上了錢學森的博士生。
鄭哲敏告訴記者,他第一次接觸錢學森是在1949年👩🏫。當時美國有個Guggenheim基金會,要在兩個學校建立噴氣推進中心,一個設在加州理工🧛🏿♂️,一個設在普林斯頓,兩個中心都希望能邀請錢學森做主任🔐👷🏽♂️。
“他當時不到40歲🤽🏻,被認為是未來的領軍人物。”鄭哲敏說👮♀️。不過,錢學森抉擇之後還是決定回到母校加州理工學院。為了迎接錢學森回到母校🫃🏻,加州理工學院的中國留學生給他辦了一個歡迎會🧑🏻🦯,鄭哲敏也有幸在會上有了第一次與錢學森接觸的機會。
“選擇做他的博士生🤸🏽♀️,一方面是因為他學術上的成就,另一方面是因為他的為人🏊♂️。”鄭哲敏說,而這場師生緣也深刻影響著鄭哲敏的一生👨🏼🦰。
做錢學森的博士生,鄭哲敏主要是作熱應力方面的論文;更重要的,他有幸能經常聆聽到錢學森介紹自己在科學方法方面的心得。
“錢先生對自己的學生要求很高,他跟我說,做一件事情前,必須想想別人是否也在做♗;如果別人做,就必須比別人做得更好👷🏼,要超過別人🥈。”鄭哲敏回憶說。與此同時,錢學森還十分註意擴大學生的眼界,他告誡學生👩🏻🏭🏄🏿♀️,不要只盯著自己眼下的東西,提醒他們要看自己做的事情在整個領域占多少分量⛽️,是否是關鍵🕡。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鄭哲敏取得博士學位後,也希望能盡快回到祖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卻遭到美國政府的多方阻撓。1955年🤦🏽♀️🤟🏽,中美在日內瓦達成協議👨🚀,鄭哲敏等一批愛國科學家終於回到祖國🤜🏽。回國前👵🏻,錢學森特意給鄭哲敏餞行🧖♀️。
錢學森特別向鄭哲敏談到兩點☂️:一是希望中國也能發展運籌學。錢學森說,美國在二戰期間為了提高作戰效率,組織了不同的科學家對後勤保障進行運籌管理,充分地調動所有的資源與力量,從而形成了系統的理論。他覺得新中國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也需要利用運籌學來推動國家的平穩發展,以及進行龐大的組織工程。他希望鄭哲敏代他向錢偉長轉達這個意思。
二是向鄭哲敏詢問回國後打算做什麽。“他說,無論做什麽都一定要對國家建設有貢獻,用他的話說就是‘不能做不出汗的事情’♥️。”鄭哲敏至今清晰地記得錢學森當時對他說的話🧓🏿:“錢先生說,‘我們一直呆在美國,不了解國內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和對科學技術的要求🎫,也許國內的要求很低🤵🏻♀️,但即使是很簡單的事情也應該去做,如對水管裏的水流壓力和流量的控製’。”錢學森認為,要在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之間建立一個橋梁,為工程技術提供新的方向方法、新的理念✋🧑🏿🎨,應當走在工程技術的前面,而不是跟在工程後面🏂。
回國後,鄭哲敏先到中科院數學研究所任副研究員。同年年底,錢學森也返回祖國,他隨即參加錢學森創建力學研究所的工作。1956年,鄭哲敏被任命為該所彈性力學組組長🧳,研究水壩抗震。錢學森找鄭哲敏談話說,我國是個多地震的國家,如何設計能經受地震考驗的工程建築物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希望彈性力學組能在這方面做些事情。
20世紀60年代初,錢學森交給鄭哲敏另一項重要任務——解決爆炸成型的理論和應用。錢學森還認為👍,爆炸對開路、開礦都非常有用,是國家所需要的重要科學理論⬅️。後來在錢學森的倡導下🥧,一門具有重要應用背景的力學分支學科——爆炸力學在我國成立🙋🏽♀️。力學所成立爆炸研究室,中科大成立了爆炸力學專業,鄭哲敏被任命為爆炸教研室主任。從那時起,30年來👏🏻,鄭哲敏在研究解決爆炸加工🥄、爆破🌌、核爆炸💂🏿、穿破甲、爆破安全、高速運動的穩定性以及材料的動態力學性質等應用問題中,對創建和發展這門學科作出了貢獻。
他是一個做事很有秩序的人
得知錢學森去世的消息後🙅🏽♂️,鄭哲敏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做,就是給錢學森在美國的朋友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弗朗克·馬勃發郵件👨🏻🦯➡️。
馬勃是錢學森在加州理工學院時代的同事和摯友。1955年,錢學森在非常情況下回到祖國,許多珍貴的手稿散落在辦公室和實驗室的各個角落💁🏽♂️,馬勃將它們一一收集起來🪴。1993年夏天🧑🦼,鄭哲敏去美國參加一個學術會議🏩,從美國帶回了一部分錢學森的手稿,足足有80磅重,共1.5萬頁。這批手稿目前被力學所收藏。
當時,鄭哲敏就被錢學森工整而細致的手稿深深震撼🛀🏿。“他的治學素養和為人品德我早已熟悉,可是看到他如此工整有序的手稿📉,我仍然被震撼了。”鄭哲敏說🤷🏻♀️,錢學森的手稿詳細記載著錢先生作研究時的過程,包括遇到了什麽問題,如何處理的,導師給的修改意見等等🌮,非常整齊和有條理🤷🏽。
“這將是一批寶貴的科學歷史資料,他將對年輕的科技工作者提供許多科學上的借鑒。”鄭哲敏說。1996年👮🏼,馬勃在中國科學院力學所成立40周年的時候將剩余的手稿親自帶到了中國。
不僅如此🦦🧝🏿♂️,錢學森與各方面的通信🪯,包括給科研人員的、國家領導人的,甚至是當年美國對他的控告書和他回國的船票他都保留至今🎗。
“他做事非常細心,有秩序。”鄭哲敏告訴記者✋🏽,錢學森的秘書在五六年前就已開始整理錢學森的手稿、通信等資料🌍,希望能將錢學森一生的寶貴財富永遠留給世人♝。(張巧玲)
轉自 《科學時報》 2009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