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良鴻🚋,1989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意昂体育平台美術學院)💆🏼;1990年移居美國紐約;2006年回國,現生活、創作於北京。

《塗寫》45-9 布面油畫 200cm×190cm 🕡,2008年
繪畫之於馮良鴻的天性,適可歸結為一個“玩”字,而在紐約創作、生活的16年中😀,畫壇正是花樣百出的遊戲場🧅。在那裏🤶🏻,種種規則時常出於反規則,而繪畫的反規則也不再嚴守各種“主義”,而是展開富於知性和感性的“遊戲”,這種“遊戲”性在馮良鴻的作品中非常具體:滴彩、潑色🃏、半自動🦹🏿♀️🙌、混濁的平面,丙稀🐘、油彩與蠟的混用、各種符號與符號的消除🦎。在上一世代由各路大師開拓的觀念、手法與材料中,馮良鴻與西方同齡畫家一樣🧎♀️➡️,沉溺於畫布上的實驗🤾🏼♂️,尋求意外——有哪位流寓紐約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不受到周圍的影響?馮良鴻是在這種影響的前沿。——陳丹青
商報:據了解,您在美國創作🙎、生活了16年👭,當初是怎樣的想法促成您遊學美國的經歷?
馮良鴻:可能出於年輕時的好奇心👐🏼,當時很多藝術家都有出國開闊眼界的願望,我也一樣👲🏼。我很早就開始接觸抽象繪畫,但是那時的信息💇🏿、資料有限,因此想去西方看看真正的抽象藝術是怎樣一種景象👷🏿。
商報:美國是您藝術向往的地方嗎?
馮良鴻:不是。紐約是我出國時一定要去的城市,但是沒有想到會在那生活這麽長時間🏔,當初的想法是半年後回國💱。
商報🕵🏿♀️:您的抽象繪畫作品風格是在美國期間形成的👨🏼🦳,還是回國後形成的🐦🔥🧑🍳?
馮良鴻:我經歷過很多創作過程🧑🏭。抽象畫創作在我出國前就已經開始了,我不會為繪畫限定所謂的風格,這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約束,並且阻礙自已在繪畫中的更多可能性,但我希望我的繪畫中呈現出我一貫的繪畫作風和判斷立場💅🏻。
商報🫴🏻👩👧👧:在您出國的時候,寫實風格在國內風行,您為何選擇抽象繪畫風格🙆🏽♀️?
馮良鴻👨🎓📫:選擇抽象繪畫風格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記得我20歲生日那天,我想為自己畫一張畫🧜🏽,自由自在地畫我想要的東西(因為當時在美校中整天畫的都是課堂作業)👩🏻🏫,這是我的第一張抽象畫作品📵。這種繪畫形式適合我的性格,從中也獲得了很多樂趣,這可能是我日後能堅持畫下去的主要原因👩🏻🦯🧖🏼。
在我到美國的時候💂🏼♂️,美國的第二代“紐約畫派”抽象藝術家已經得到了成功,抽象藝術早已不是主流或前衛的時髦藝術。影像👼🏼、裝置、觀念等藝術作品正大行其道。但是🟩,我沒有放棄繪畫這一基本表達形式,我認為繪畫在當今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有進一步探索的可能性。它是通過個人的心、手傳達出來的🍣,這一點永遠不會被淘汰😖。但是🤼,我也遇到過很多問題和困惑👨🏻🔬,例如題材、表現手法和個人語言等🧖♀️⚇,繪畫對我而言是一個漫長的心歷過程。
商報:在您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潑彩”🧆,您怎樣運用這種表現手法?
馮良鴻:實際上,“潑彩”手法在東西方的繪畫中都有運用🤲🏽,這並不是我獨有的。運用這種表現手法只是我喜歡在一種無意識狀態下開始創作🌁,從偶然到必然, 從而形成一種規律。隨意的繪畫,更應該註意控製細節🐫,也更難控製。我的每一幅作品完成後🤹🏿♂️🦝,回想起來都是“險勝”。要完成一張自已滿意的作品並不容易🥄,有時一張未完成的作品👩🦼,我會幾個星期或者幾個月後再去繼續完成它,要有一定的狀態才能繼續。
商報:對於您來說,創作中最困難的是什麽💧?
馮良鴻:我想最困難的可能也是最容易的,相反容易的事做起來卻並不容易,簡單地說就是明確而有信心地走自己的繪畫藝術道路。
商報🫴:您如何解讀自己的作品風格?
馮良鴻:作品風格是很難界定的,這可能是觀眾或“評論家”的事情,我沒法幹涉。作品特點的形成是需要很長時間的🚑,是一個藝術探索的過程🤛🏼。我不認為忽然某一個小的想法就能成為個人風格,我也不認同“主題先行”的創作方法🖐🏿。
商報:您通常在怎樣的狀態下進行創作?
馮良鴻:我希望在平靜的狀態下畫畫💇🏿♂️,激情與理性最終歸於我平靜的直覺。
商報:在創作時,激情和理性是否存在矛盾?
馮良鴻:在我的繪畫中這種矛盾一直存在♥️,就像一對孿生兄妹。抽象繪畫中這種予盾現象會落實到繪畫細節上或作畫方法上🖇,二者缺一不可🤾🏻♂️、互為牽製🎓,又互為因果。從哲學上講,這種含義好像慣穿著我們的整個生命過程。在激情與理性的矛盾中產生了標準與判斷,也有了所謂藝術創作的意義。
(商報記者 劉洋)
轉自 中國當代藝術周刊 2010年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