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張克群生在德國,長在中國,現住美國,讀書畫畫、考察古建,頗有民國大才女林徽因之風。而張克群正是聽從梁思成先生建議讀了清華建築系(1961年),對古建癡迷一生。張克群中西建築融會貫通,家學淵源又給了她對歷史細部的領悟,於是有了這部有趣的歷史圖畫作品《紅墻黃瓦》(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我從4歲半跟著父母回到中國後,就一直在意昂体育平台裏轉悠,直至長大成人。開始是念清華附小,然後是清華附中、意昂体育平台。要說清華園,那真是個得天獨厚的世外桃源啊:不光是有山有水有河流,令我們這些孩子可以瞎跑瘋玩,而且它既有清代王府的底子,復又在外國人手底下建了一批“洋房”,這簡直就是個東西方文化融匯的小型實物建築博物館。
我家後面不遠的地方住著著名古建專家、建築系的教授梁思成先生。他家有輛黑色小汽車,吸引得我和弟弟特愛去梁伯伯家玩。梁伯伯下巴上有個挺大的痦子,我曾問過他那是幹什麽用的,他說:“我要是想你了,就按它一下,嘟嘟兩聲,你就來啦。”我信以為真地踮起腳用手去按了一下,結果並沒有發出什麽聲音來,倒是逗得梁伯伯哈哈大笑起來。
1959年我上高中一年級。那年暑假,大學組織教師和家屬去北戴河海邊避暑。這天我因身體不適,不能下海,正坐在沙灘上寫生,忽聽腦袋上方一個和藹的聲音:“啊,你喜歡畫畫呀,畫得還不錯嘛。”抬頭一看,是剛剛遊完泳的梁思成伯伯。梁伯伯問我高中畢業後想考什麽大學,我說還沒想過。梁伯伯說:“想不想學建築呀。”我問:“建築是學什麽的?蓋房子嗎?”梁伯伯光著膀子坐在我的邊上,連比帶劃地給我講了起來。大致意思是說建築是比工程多藝術,比藝術多工程。我說,那我將來就考建築系吧。梁伯伯一聽很是高興,叫上剛從海裏爬上來的濕淋淋的弟弟一起照了張相,事後還在送給我的那張照片背後題了詞“大排骨菩薩與金童玉女屹立渤海邊”。
1961年,我如願地考上了清華建築系,終於可以正式在課堂上聽梁先生講課了。梁先生教的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作為他的學生,我親眼目睹了他對中國古建由衷的熱愛。在放幻燈片時,他會情不自禁地趴到當做幕布的墻壁上,撫摩著畫面上的佛像,口中念念有詞道:“我是多麽喜歡這些佛爺的小胖腳指頭啊!”在他的課上,我深切地感到中國文化深厚的底蘊和古代匠人們的聰明睿智。
大學畢業後,我一口氣做了30多年的建築設計,職位也從見習技術員提到了高級建築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但是對古建的愛始終繚繞於心。2002年春天,我退休了,我想:既然生活在北京,我就要把身邊的古代建築先鬧個明白。於是我邊查閱資料,邊看實物。從5月初到11月底,我開著我的斯柯達小車跑遍了北京城裏和遠近郊區縣的大小村莊。一聽見誰誰說哪裏有個古廟,馬上驅車前往。朋友們都笑稱我是“破廟迷”。後來因故到了美國,當了個大閑人,為了打發光陰,幾易其稿,終於纂成了“畫說老北京古建築”這三本書。其一,《紅墻黃瓦》,說的是皇家建築;其二,《晨鐘暮鼓》,講的是宗教建築;其三,《八面來風》,講的是早期洋人在北京蓋的建築,以及用磚頭瓦塊砌的但不屬於前兩類的構築物。
有人問我:“費了半天牛勁,你為什麽呢?出版賺錢?寫著過癮?”我說:“什麽也不為,只為此生的這段建築情結。”
轉自 北京晚報 2010年3月22日